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延缓主要淡水养殖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耐药性,以嗜水气单胞菌ATCC 7966为出发菌株,评价了其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复方硫磺间甲氧嘧啶钠和硫酸新霉素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以恩诺沙星为受试药物,对ATCC7966进行低浓度耐药性诱导,获得最小抑菌浓度(MIC)提高了256倍的耐药性菌株。测定了茉莉花、薄荷叶、连翘等26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的延缓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射干、苦参、大青叶、车前草、连翘、黄芩及艾草8种中草药均具有延缓嗜水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耐药性的作用,其中,连翘延缓耐药性的作用最为明显。复筛实验结果表明,经过20代接种后,连翘实验组的耐药性只上升了2倍(对照组上升了16倍)。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嗜水气单胞菌耐药菌株的产生速度,延长恩诺沙星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年限,通过建立体外模型的方法,研究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动-药效(PK-PD)参数。在消除半衰期为100h的模型内,2MIC(最小抑菌浓度)的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抑制6h,6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4、8和16MIC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在消除半衰期为168h的模型内,2MIC的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抑制6h,6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4、8和16MIC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AUC0→24/MIC>75.24±13.24,Cmax/MIC>4.10±0.12时,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黄颡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盐酸沙拉沙星的耐药性,为制定盐酸沙拉沙星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用药程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传代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获得和消失速率.[结果]盐酸沙拉沙星对WZAh-01、WZAh-02、WZAh-03和YFAh-04菌株的MIC分别为0.625、0.3125、0.3125和0.15625 μg/mL;在含有盐酸沙拉沙星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8次后,4株供试菌株的MIC上升了64~512倍;将获得的强耐药性诱变菌株于4℃中保存30 d,结果发现WZAh-02 、WZAh-03和YFAh-04菌株的MIC下降了50%,WZAh-01菌株的MIC保持不变.[结论]黄颡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经连续8代的耐药性诱导后对盐酸沙拉沙星获得很强的耐药性,且产生耐药突变后的菌株具有相当稳定的遗传性,耐药性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因此在实际生产上不宜常用或滥用盐酸沙拉沙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27株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体外抗菌活性,从而观察副猪嗜血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参考标准为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结果]恩诺沙星(MIC50,MIC90,0.25μg/mL,2μg/mL)、环丙沙星(MIC50,MIC90,0.125μg/mL,2μg/mL)、加替沙星(MIC50,MIC90,0.125μg/mL,1μg/mL)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且加替沙星的抑菌活性最明显。在耐药性方面,副猪嗜血杆菌对恩诺沙星的耐药性最强(22.2%),环丙沙星(3.8%)和加替沙星(7.4%)具有轻微的耐药性。[结论]抗菌药物恩诺沙星、加替沙星以及环丙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在耐药性方面,HPS已经对恩诺沙星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因此,今后在临床上遇到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可以采用合理的给药方案进行疾病的治疗,对于预防耐药菌株产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渔源性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江苏省渔源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方法]2014—2015年,对江苏地区渔源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API20E试剂条检测嗜水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阳性菌株92份,阳性率为17.79%。对92株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耐药率方面,利福平、新霉素的耐药率36%,罗红霉素的耐药率23%,诺氟沙星、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的耐药率10%,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的耐药率9%。在高敏性方面,氧氟沙星90%,卡那霉素、链霉素80%,诺氟沙星、利福平、庆大霉素、恩诺沙星70%,红霉素30%,新霉素10%。[结论]在江苏地区嗜水气单胞菌的药物防控中,首选药物为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应尽量避免使用利福平、新霉素和罗红霉素。  相似文献   

6.
体外诱导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培养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喹诺酮类的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以对喹诺酮类敏感的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和标准菌ATCC7966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含亚抑菌浓度萘啶酸(NAL)和环丙沙星(CIP)的培养基上逐步诱导培养.提取诱导菌的DNA,PCR扩增其gryA和parC基因,测序分析其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情况;测定诱导菌对诱导药物和11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氯苯腙(CCCP)后的MIC,分析其敏感性变化与基因突变、外排作用的关系.【结果和结论】诱导后菌株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MIC分别提高了1 024和64 000倍,对非诱导药物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当萘啶酸和环丙沙星诱导浓度分别达到16和32μg/mL或以上后,诱导菌株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分别发生Asp87→Tyr和Ser83→Arg的变化,但两者par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均没有发生突变;添加CCCP后,只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略有下降,提示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存在靶基因突变及主动外排作用等多种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防治林蛙"红腿病",试验以林蛙"红腿病"病料中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为菌株,选择21种常用抗生素,通过药敏试验、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C)、最低杀菌浓度试验(MBC)及其杀菌时间的测定,检测其对林蛙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效果。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林蛙嗜水气单胞菌对21种常用抗生素呈不同程度的敏感性。MIC试验和MBC试验及其杀菌时间的测定结果表明,氟哌酸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μg/mL,最小杀菌浓度为2μg/mL,杀菌时间为0.5h;氯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为8μg/mL,最小杀菌浓度为16μg/mL,杀菌时间为4h。  相似文献   

8.
为给制定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轮换用药方案,降低耐药性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细菌传代、营养因素和耐药菌下大肠杆菌耐药菌株D600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耐药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D600经210代传代,对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由128μg/mL(高度耐药)降至32μg/mL(中度耐药),而对恩诺沙星的MIC值没有变化;在稀释32倍的LB肉汤培养基中传代,D600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的MIC值由≥128μg/mL(高度耐药)分别降至0.25μg/mL和1μg/mL(敏感)。营养因素水平越低、传代次数越多、耐药菌比例越小,D600对药物的MIC值越小,直至恢复到敏感。且上述因子对环丙沙星敏感性恢复的作用强于恩诺沙星。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嗜水气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菌株中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试验采用自动化细菌药敏分析仪测定4种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23株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依据耐药数目的不同选取9株嗜水气单胞菌,PCR扩增其gyrA及parC基因的喹诺酮抗性决定区(QRDR),直接测序后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8.7%、30.4%、73.9%和43.5%;序列分析发现gyrA基因编码的第83位氨基酸存在Ser→Ile、Ser→Val的突变,parC基因编码的第87位氨基酸同样存在Ser→Ile的突变。表明临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恩诺沙星耐药最为严重,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次之,对诺氟沙星较为敏感;尽管绝大多数耐药菌株的药物靶位基因QRDR区域有突变发生,但是菌株的耐药性与药物靶位基因QRDR区域有无发生突变并不存在线性关联,提示我们药物靶位的变化并非是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唯一的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盐酸沙拉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代学、药效动力学联合参数,确定盐酸沙拉沙星治疗鲫鱼细菌性疾病的防耐药突变用药方案。【方法】测定盐酸沙拉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抗菌后效应(PAE)、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和防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给鲫经口灌服不同剂量(20,30,40mg/kg)的盐酸沙拉沙星,于给药后0.5,1,2,4,6,8,10,12,16,24,48h取血清及肌肉样品,研究盐酸沙拉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然后结合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果,确定盐酸沙拉沙星防治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鲫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合理给药方案。【结果】盐酸沙拉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为0.5μg/mL,MBC为2.0μg/mL,MPC为2.5μg/mL,MSW为0.5~2.5μg/mL。按20,30,40mg/kg剂量给鲫鱼经口灌服盐酸沙拉沙星后,鲫鱼体内的血药质量浓度大于MPC的维持时间分别为0,4.0,24.0h;AUC24/MIC分别为8.44,78.20,164.96;Cmax/MIC分别为4.496,6.662,15.294。【结论】40 mg/kg灌服剂量能使鲫的血药浓度维持在MPC以上的时间≥(24-PAE)h、AUC24/MIC≥100或Cmax/MIC8,因此建议盐酸沙拉沙星防治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鲫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防突变用药方案为:给药剂量40mg/kg,每日给药1次,休药期不低于1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