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报道了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对伊贝母Cftitillatiae pallidifrorae Schrenk)鳞茎和茎段外植体进行快速繁殖。采用MS、1/2MS和Bs3种培养基,附加不同配比的激素进行无菌培养后获得完整试管苗。试验结果表明:3种培养基对鳞茎和茎段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高低依次为:Ms>1/2MS>Ms;生长素NAA和细胞分裂素BA的配比为4 ∶1左右时,诱导率和分化率较高;茎段外植体不适于快速繁殖,鳞茎外植体在3种培养基中均表现出较高的诱导率和分化率,并可在愈伤组织形成的同时或不经过愈伤组织而分化出大量芽,是伊贝母快速繁殖中理想的外植体。 相似文献
3.
4.
5.
7.
采用5℃层积下的伊贝母鳞茎,进行了核酸含量及更新芽超显微结构变化的研究,发现了伊贝母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变化。两次RNA的积累时期,恰与电镜制片观察到的核糖体增加的时期相一致,还观察到了细胞中液胞,前质体的一些变化规律,并发现其与一些植物由营养生长锥向生殖生长锥转化时期所发生的变化相似。 相似文献
8.
9.
不同微生物菌肥用量对伊贝母各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业科学》2017,(5)
【目的】研究伊贝母高产优质条件下的微生物菌肥最佳施肥量。【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微生物菌肥5个施肥量处理,分别为0、2、4、6、8 kg/667 m~2,在伊贝母的生育过程中,萌芽期、现蕾期、始花期的微生物菌肥施用比例分别是10%、20%、30%和40%。测定分析伊贝母的植株高度,植株鲜重、鳞茎鲜重、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pH。【结果】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各个时期的伊贝母植株高度、植株鲜重、鳞茎鲜重和伊贝母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萌芽期和始花期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pH变化不显著,现蕾期时,除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没有差异外,其余均有差异;当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为4.29 kg/667 m~2时,伊贝母产量最高,为538.55 kg/667 m~2;萌芽期时,应施用0.29 kg/667 m~2伊贝母,鳞茎鲜重相对较重;现蕾期时,应施用0.23 kg/667 m~2伊贝母,鳞茎鲜重相对较重;始花期时,应施用1.02 kg/667 m~2伊贝母,鳞茎鲜重相对较重。【结论】以微生物菌肥基施为主,生育期开沟追施微生物菌肥,可获得伊贝母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11.
皖贝母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 ,是具较好医药使用价值的药材。笔者研究总结的皖贝母生物特性及高效简化栽培技术 ,可使繁殖系数由常规种植的 1∶3提高到 1∶3 .5 ,增产 75 0kg/hm2 。 相似文献
12.
14.
以位于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坚持“生态与经济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近期与远期目标兼顾”的原则,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启动,走生态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从选种、育苗、定植管理及病虫防治等方面简要简述了盐城地区绿色食品大棚番茄的种植技术,为绿色食品番茄高产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北京市顺义区农科所自北京市农科院引进"番茄树"栽培技术,并在日光温室中获得成功。单株年结果约1万个,单株水平展幅8~10m,树冠高度2.85m,果实品质好,风味独特,适于观光采摘。"番茄树"栽培宜定位于观光采摘园区,选择体积较大的日光温室,并增设辅助加温、强制降温和强光遮挡设备;采用槽式基质栽培,单株占地面积60~100m2。试验认为"番茄树"栽培宜选用京单6号、黄玉为主栽品种,6月中旬为适宜的播种时间,8月下旬定植在栽培槽内,10月底开始坐果,12月果实开始转色,元旦、春节期间进入观光采摘适期。要求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气温不高于32℃。用果菜1号+果菜2号+微肥对成营养液,营养生长期EC值以2.3~2.5,进入生殖生长后EC值浓度为2.5~3.0,用磷酸将营养液调至pH6.5~6.7。7月中旬,植株已经占满棚内生长空间,且明显老化,要拉秧换茬。经高温闷棚21~28d,8月中旬开始下一茬栽培。 相似文献
17.
19.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棚室夏季利用中,接日光温室的黄瓜茬口,利用现有棚膜遮阴防雨,在2茬黄瓜之间抢种1茬番茄技术。主要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番茄品种及配套栽培管理,于9月、10月形成番茄产量高峰,抢占这一市场空档期,从而达到增产、增效、增收之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