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未对自认制度作明确规定。自认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引发强烈后果,影响当事人的诉讼命运,涉及国家、社会和第三方的利益。本文谨就自认的概念、法律属性、理论基础和效力及其限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规定语义含糊,极富弹性,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并造成诸多弊端。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修改现行立法中有关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时代掀起了网络庭审的浪潮,但我国刑事案件网络庭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与现实层面都具有诸多不完善之处。网络庭审的“远程性”对于直接言词原则与最佳证据规则的违背,网络远程证据展示对于质证带来的影响以及网络庭审质证受技术设备制约等问题都给确保网络庭审质证的顺利进行带来一系列难题。因此,有必要明确网络庭审的案件适用条件、强化网络庭审的技术要件、充分利用庭前会议并加强各机关的协作来优化网络庭审质证。  相似文献   

4.
证据是人民法院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证据或证据材料可能会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这就使证据保全成为必需。立法对证据保全的规定过于简单,所以实践中难以正确操作,必须建立和完善证据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5.
塑造公民良好的民事诉讼证据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程序意识的淡薄、传统审理模式和证据知识的缺乏是公民民事诉讼证据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强化证据主导诉讼意 识、明确举证主体意识及增强证据有效性意识是塑造公民民事诉讼证据意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两大法系的比较研究,进而提出构建我国司法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设想,以期进一步完善司法鉴定的立法与实践,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
在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证据制度立法不够完善,加之证人自身存在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低、作伪证等现象比较突出。为此,有必要通过明确证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强制证人出庭制度、规范证人作证程序等路径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具有双重内涵,即行为意义上的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抑或提供证据责任和证明责任。证明责任是举证责任的本质所在,是提供证据责任的基础和内在动因,而提供证据责任则是证明责任的派生和表象。两者都是举证责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供证据责任是当事人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的前奏,证明责任是当事人在提供证据后的继续。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启动,应摒弃以国家政权主义为主的模式,建立以当事人为主、检察院为辅的模式,以与民法的司法要求相适应,以符合民事诉讼法作为民法救济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启动,应摒弃以国家政权主义为主的模式,建立以当事人为主、检察院为辅的模式,以与民法的司法要求相适应,以符合民事诉讼法作为民法救济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在现有的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中,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理念应进一步的转变; 赔偿的主体及范围还没有理顺;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还不能很好的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等。本文认为, 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处理好社会、国家、被告人以及被害人之间的利益辩证关系, 进一步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诉讼法》颁布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我们已明显感到其日显老迈。其间也出台了有关《民事诉讼法》的一些司法解释和意见,如1992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民事诉讼的许多制度做了一些细化,虽然通过这些努力增强了《民事诉讼法》的可行性,但远不能满足现代民事诉讼的需求。笔者欲就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几种送达制度展开论述,分析其中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陈乐 《甘肃农业》2006,(1):168-169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既是法院的工作程序,又是当事人诉讼程序,既独立于庭审程序,又与其共同构成完整的审判程序。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对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维持运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但由于观念、设计等原因,我国现行的民诉法却只用了7个条文的简约篇幅规定了“审判前的准备”活动,且条文粗化、不系统、可操作性差,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审前准备程序。因此,在法院案件数量急剧增长、司法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压力面前,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社会现实的、相对完善的审前准备程序,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4.
证人出庭作证在民事诉讼中的困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不愿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现象,从法律、证人心理及社会经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尽管反对现行附带民事赔偿规定的观点有诸多理由支撑,但是通过数据统计等实证方法可以发现,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经济情况情况较差,无力承担扩大赔偿范围的后果。而对被害人及其家属进行经济补偿的目的却可以通过取得被害人谅解制度、司法救助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借鉴其他国家对诉之合并的先进的立法经验和学术理论上,对我国民事诉讼诉之合并制度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处分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来源于民事实体法中的私法自治原则,由法律明文规定,允许权利人通过诉讼程序行使,以保护其民事实体权力和诉讼权利为目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由于历史的局限,体现出较强的职权干预色彩,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简要总结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中处分原则的局限及其成因,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完善和充实处分原则方面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司法实务和理论两方面实有必要探析:当国家行政权力与私权利边界发生冲突时,国家行政行为附带民事权利纠纷司法解决的可诉性。本文通过梳理现行制定法的若干规定,结合近几年国家司法考试的几道典型命题,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作为民事诉讼一种特殊形态的视角,探析以司法权介入途径最终解决行政权与私权利冲突的可行性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撰写本文的另一个附带的目的也在于尝试以大陆法系学术传统为背景,实践一种“救济先于权利,程序先于实体”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9.
伴随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需求,农村弱势群体在进行民事诉讼中存在的弱势问题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有不少学者针对农村弱势群体在民事诉讼中存在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了部分研究。但是,由于相关性研究起步较晚,还有许多需要进行商讨和完善的地方,对此类问题进行探索,旨在拓展相关理论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义上的协商性司法产生于西方刑事诉讼领域,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协商性司法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已初见端倪,但理论界对该制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民事诉讼领域中更是少有论及。协商性司法具有对话性、程序性和合意性等特征,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中存在适用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将协商性司法引入民事诉讼领域是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协商性司法在具体适用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操作规则,确保其在制度规范内得以适用,这样才能呈现其在民事诉讼中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实现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