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鸡舍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这些气体对鸡的健康、生产性能和养鸡效益会造成严重影响。下面介绍一些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北方肉牛养殖多以家庭养殖为主,牛舍建设大多数是人畜同院,生活在一起。近几年建设的养殖小区脱离了人畜同院的陋习,养殖户建立了各种家庭牛舍,一般有简易牛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夏季和冬季对北方肉牛饲养环境进行生物技术处理,以及对畜舍的改建,从而有效降低牛舍中的NH3,H2S和CO2等有害气体浓度,减轻有害气体对肉牛的各种不良影响,为肉牛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尤其是提高饲料转化率,为养殖创造更高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有毒气体及其危害 1.氨气。主要来源于追施的铵态氮化肥和大量未腐熟的厩肥、人粪尿、鸡粪和饼肥等。铵态氮化肥在土壤中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挥发,一次性施肥量过大、表施或覆土过薄、土壤呈碱性反应都可加剧氨的挥发。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也能产生大量的氨气。  相似文献   

5.
哲农 《油气储运》2005,(3):44-44
鸡舍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在规模养鸡生产中,这些气体污染鸡舍环境,引起鸡群发病或生产性能下降,降低养鸡生产效益。现介绍鸡舍中有害气体的几种清除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棚室蔬菜栽培过程中,由于设施密闭,内外空气对流交换少,产生的有毒气体如氨气、亚硝酸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等散发不出去,会危害蔬菜的生长发育,在生产管理中应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7.
在规模养鸡生产中,由于鸡只气体交换,粪便排泄等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污染鸡舍环境,引起鸡群发病或生产性能下降,降低养鸡生产效益。鸡舍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规模化鸡场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1饲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北方肉牛养殖规模化尚未普及,其养殖方式多以家庭养殖为主.牛舍建设也是五花八门。现就家庭型肉牛养殖牛舍的建设方法,详细说明如下。1简易牛舍1.1选址要求牛舍位置选择在人居住房屋两侧或一侧,朝东或朝西的方向。1-2建造方法视牛舍的长度和现有的条件而定,先以圆木杆或木方做成前高后低的单坡框架。前柱高2.3—2.4m,后柱高2.2~2.3m,前柱与后柱相对应,距离5m。  相似文献   

9.
一、有害气体产生的原因1.施肥不当。主要是氮肥用量较大或干施肥,其次是使用大量新鲜厩肥作基肥,也容易产生气体危害。上述肥料分解时产生大量的氨气和亚硝酸气体。氨气危害发生在植株外侧叶片上,且常危害部分新叶,使叶片尖端产生水浸状斑,以后变成黑褐  相似文献   

10.
畜禽舍有害气体的来源及其常用消毒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畜禽舍产生的有害气体,不仅污染畜禽舍内空气,导致疾病传播,还会对养殖物区周转环境造成污染。文章综述了畜舍内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的主要来源及有害气体对畜禽及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不同类型肉牛舍冬季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个规模化肉牛育肥基地具有代表性的4种育肥牛舍的温热环境及CO2浓度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冬季的肉牛舍普遍存在着气温低、湿度高、空气质量差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分析表明,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能力差、通风换气系统设计不完善、环境管理措施不力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而采用挤塑板为屋顶保温材料、冬季用塑料膜封闭敞开...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日粮水平和成熟时间对牛肉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3组未去势公牛分别采用不同日粮水平饲养并按照标准的屠宰工艺屠宰,对具有代表性的牛肉切块(背最长肌、腰大肌、半膜肌、臀中肌、臂三头肌、半腱肌)的质量指标如滴水损失、pH值、颜色、蒸煮损失、剪切力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低日粮水平下牛肉pH值偏高(P<0.05),除腰大肌、臀中肌、臂三头肌的剪切力差异显(P<0.05)外,对其余各项指标的影响不显。成熟时间除了对牛肉的pH值无影响外,对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影响(P<0.05),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牛肉的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呈增加的趋势,而剪切力、颜色得分呈降低趋势。牛胴体主要分割切块对成熟时间的反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用弗莱维赫牛冻精与西伊本母牛杂交的生产效果及其对肉牛肉质的影响,选用340 kg 左右的弗伊 西伊本杂交公牛(试验)和西伊本杂交公牛(对照)各10 头,采用同一日粮进行了60 d 对比育肥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院试 验组的增重比对照组高29.1%(P<0.01);饲料转化效率高13.9%(P约0.01);净能转化效率高8.11%(P约0.05);蛋白质效 率高6.82%(P约0.05);产肉量提高11.13%(P<0.01);屠宰率高1.67%(P>0.05),净肉率提高3.53%(P>0.05),眼肌面积 大39.34%(P<0.01),牛肉大理石纹高16.5%(P<0.01),熟肉率高4.53%(P>0.05),保水率高3.36%(P>0.05),剪切力低 19.79%(P<0.01);牛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营养性矿物元素含量有一定变化,但差异不显 著。从而认为院弗伊西伊本杂肉牛杂交组合优于西伊本杂交肉牛,特别有利于生产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莱克多巴胺在肉牛血浆和尿液中的残留消除规律.【方法】选取3头中国‘西门塔尔’杂交肉牛,连续饲喂莱克多巴胺28d,给药剂量2.01mg/(kg·d),采集给药第1、7、14、21、28d和停药第3、7、14、28d血浆和尿液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血浆和尿液中莱克多巴胺含量.【结果】血浆与尿液中莱克多巴胺含量均在给药7d达到峰值,血浆中残留量为(6.55±1.93)ng/mL,未酶解尿液中残留量为(8 402.03±1 307.09)ng/mL.峰值之后莱克多巴胺含量开始下降,停药后下降迅速,停药3d时血浆中残留量为(0.60±0.01)ng/mL,未酶解尿液中残留量为(1 334.93±25.74)ng/mL,停药28d时血浆中未检测到莱克多巴胺,而未酶解尿液仍可检测到(5.77±0.10)ng/mL;酶解后尿液中莱克多巴胺含量显著高于酶解前(P0.05).【结论】与血浆相比,肉牛尿液更适合作为莱克多巴胺的监管靶标.  相似文献   

15.
研究添加过瘤胃赖氨酸对肉牛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的影响.选用24头利木赞F1杂交公牛分别饲喂添加不同含量的过瘤胃赖氨酸(0、5、10和15 g/d)的日粮.饲喂14周后全部屠宰,测定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随着赖氨酸添加量的增加,背膘厚呈线性降低(Y=-0.016X+0.585),其中15 g/d赖氨酸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日粮中过瘤胃赖氨酸的添加量对肌肉肉色b*(P=0.048)产生二次曲线规律的影响.15g/d赖氨酸组的滴水损失和肉样蛋白质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赖氨酸添加量的增加肉样中天冬氨酸(Y=0.015 2X+7.831)和异亮氨酸(y=0.008 4X+4.317)含量呈线性升高,但其他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在低赖氨酸日粮中补充适量的赖氨酸,可以降低肉牛背膘厚,增强肉质中蛋白质的合成,同时也会降低牛肉的系水力,但对其他肉质形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实践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小规模大群体公司联市场、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和优势互补异地肥育3种有效经营模式,并分别在唐河、鹿邑、太康及开封4县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有效经营模式的适应地区、推广条件、发展趋势和实施关键。结合平原农区饲料资源情况和牛群资源现状,研究并设计了2种高效配套的肥育饲养技术和“三三”制育肥技术方案,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平原农区商品肉牛生产的2种高效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引起肉牛关节炎病原菌的种类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细菌分离鉴定法、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2例病牛关节液中分离鉴定出2株大肠杆菌;用18 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先锋必素5种药物敏感,对复达欣、卡那霉素、头孢呋肟3种药物中介,对羧苄青霉素、先锋霉素V、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先锋霉素IV、氧哌嗪青霉素10 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测定了18头利木赞和草原红牛杂交牛F1代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淀粉酶(Amy)、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5种酶的活性与肾脂重、产肉率、肉骨比、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根据线性回归分析结果,GPT活性可作为选择胴体产肉率、肉骨比的参考指标,GOT活性可作为选择眼肌面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种草养牛生产中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开发目的、意义及系统的组成和使用情况,养殖户只需输入一些基本信息,系统就可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地指导用户进行肉牛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秦川肉牛CGI-58基因5′-调控区中1个新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肉品质的关联性,及其对该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8~24月龄的480头秦川肉牛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肌内脂肪含量、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等肉品质性状指标。颈静脉采集试验牛血样,提取DNA样品,PCR扩增CGI-58基因5′-调控区,通过直接测序技术检测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使用SAS(version 8.1)软件提供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对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通过MatInspector和cMethPrimer软件分析CGI-58基因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及其甲基化水平。构建含有SNP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转染小鼠3T3L-1、C2C12细胞系和牛前体脂肪细胞,测定其在3种细胞中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秦川肉牛CGI-58基因5′-调控区发现1个新的SNP位点:g.14451079AC。g.14451079AC位点共有3种基因型:AA、CC和AC,其中AA基因型频率最高,A等位基因频率大于C等位基因频率,且AC基因型的启动子活性与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g.14451079AC由A到C的突变发生在CGI-58启动子区域中一个预测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v-myb的第2个碱基A上,该突变导致启动子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且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位于软件分析的CpG岛上。【结论】秦川肉牛CGI-58基因启动子区g.14451079A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眼肌面积存在显著关联,且对该基因启动子活性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