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局部喷、吸、喷与吸组合的结构来模拟局部粗糙壁面,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稳定的三维边界层基本流的数值解.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最不稳定的和稳定的二维扰动T-S波在时、空间演化过程中非线性问题;探讨了局部粗糙的形式、强度大小及分布结构对二维T-S波的非线性演化的影响及其对增长速率贡献的大小.数值结果表明,三维局部粗糙壁面诱导产生的基本流是扰动波得以增长的关键因素;最不稳定的二维扰动T-S波在非线性演化过程中,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不断增强,逐渐诱导激发出三维扰动波及高次谐波,其三维扰动波的流向波数和频率与二维扰动波的流向波数和频率大致相同.此外,展向速度的大小激励着二维扰动波的快速增长,随后发生初次失稳、流向涡形成、正负相间剪切层逐渐增强、诱导产生三维不稳定扰动波及高阶失稳等机制.上述结论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等离子体的基本电磁现象的讨论和分析 ,总结了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新农业》2017,(2)
<正>等离子体具有能量,发光、形成高温、产生电磁场和电磁波还可以辐射出带电粒子,能够吸收无线电波。等离子体科学发展较晚,应用范围不普遍。目前主要用于航天试验、军事国防、金属切割、材料表面镀膜、电子工业、核聚变能源研究等领域。等离子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属于刚刚开始,它开辟了等离子体应用的一个新领域,也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新的途径。1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的原理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发明是受航天育种  相似文献   

4.
采用局部喷、吸、喷和吸组合来模拟局部粗糙壁面,数值计算获得稳定的三维边界层的基本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维扰动波在该基本流中的空间演化问题,讨论了局部粗糙的形式、分布结构对三维扰动波的幅值增长率及流动稳定性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三维局部粗糙对三维扰动波的增长、涡的形成都起着激励的作用.扰动波演化产生的平均流修正及局部粗糙诱导展向速度的存在,影响着流体运动稳定性.与光滑壁面相比,三维局部粗糙作用下扰动波的传播角度与相位角发生明显变化,而不同形式的二维局部粗糙壁面边界层显示出不同的稳定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微波电路和传输线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多层结构的基于有源频率选择表面的多功能吸波器,其结构分为四层:上层由金属贴片和PIN二极管组成,第二层为介质板,中间层为金属板,最下层为微带馈电结构。该设计通过调节馈电方式来控制PIN二极管通断两种工作状态,从而改变上层金属贴片的组成结构,实现了双频段频率可调。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多功能吸波器可调频段范围峰值为8.95~15.32 GHz,且具有极化转换特性,实现了吸波频率的可调,为多功能吸波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设计了一种稻麦通用型气力滚筒式精量排种器,滚筒采用对剖式结构,可从径向拆装,简化拆装过程、减少对密封件的影响。以黄华占和郑麦9023为播种对象,以空穴率、合格率和重播率为排种性能评价指标,对窝眼形状、滚筒转速、吸种负压和充种区种层高度对排种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通过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对工作参数进行了优化和验证。结果显示:圆锥形窝眼更适合水稻种子,类椭球形窝眼更适合小麦种子;充种区种层高度对排种性能影响不显著,滚筒转速和吸种负压对排种性能有明显影响;分析得到的水稻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滚筒转速17r/min、吸种负压4.6kPa、种层高度40mm;小麦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滚筒转速21r/min、吸种负压4.2kPa、种层高度40mm。对该参数组合下的排种性能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的排种合格率和空穴率分别为86.81%和4.61%,小麦的排种合格率和空穴率分别为81.84%和7.83%,与优化预测结果相吻合,且各项指标满足播种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考虑横向剪切及转动惯量效应影响的正交各向异性压电层合壳中的波传播规律。利用Cooper-Naghdi壳体理论建立了波在压电层合壳中传播方程,通过求解特征值得到并讨论了波在压电层合壳中传播特征曲线,分析丁不同的压电层数和厚度比对特征曲线的影响。该方法可用于不同层数、不同厚度、不同母体材料层的壳体中波传播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碱性条件下3种吸波介质对微波法降解土壤中氯丹的影响。[方法]以农药生产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含水率为20%、碱性条件下 Cu2O、MnO2、粉末活性炭3种吸波介质对土壤升温及氯丹去除率的影响;同时以活性炭为最佳吸波介质,研究了其添加前后对土壤中氯丹去除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增大土壤处理量对氯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 Cu2O、MnO2、粉末活性炭3种吸波介质对氯丹去除率的影响大小排序为:粉末活性炭>MnO2>Cu2O。相同微波条件下,氯丹去除率随土样质量增加而降低,但微波利用效率随土样质量增加而不断提高并趋于平衡。[结论]为进一步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浩  周荣  赵敏燕  王世强  徐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81-8983,9035
[目的]比较碱性条件下3种吸波介质对微波法降解土壤中氯丹的影响.[方法]以农药生产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含水率为20%、碱性条件下Cu2O、MnO2、粉末活性炭3种吸波介质对土壤升温及氯丹去除率的影响;同时以活性炭为最佳吸波介质,研究了其添加前后对土壤中氯丹去除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增大土壤处理量对氯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 Cu2O、MnO2、粉末活性炭3种吸波介质对氯丹去除率的影响大小排序为粉末活性炭、MnO2 、Cu2O.相同微波条件下,氯丹去除率随土样质量增加而降低,但微波利用效率随土样质量增加而不断提高并趋于平衡.[结论]为进一步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提出碳纳米管非均匀氢等离子体薄膜的层状介电模型,探讨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对碳纳米管氢等离子体微波吸收的影响,运用转移矩阵法求解电磁波的传播方程,计算不同条件下碳纳米管氢等离子体薄膜在0~30GHz频段的微波衰减系数。随着氢等离子体中自由电子密度分布非均匀性系数a的增加,微波衰减吸收峰值|Attmax|和强烈微波吸收的频宽均明显增大,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结果表明,增大等离子体密度分布的非均匀性,能显著改善碳纳米管氢等离子体薄膜的微波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湿地植物对近岸波浪的耗散作用,通过物理模型方法,对规则波和不规则波越过岸坡前刚性植被水域的波能衰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波浪通过植物区时,有效波高在植物区内逐渐衰减,规则波和不规则波波高消减率分别为29.8%和31.4%;在植物分布密度、波浪周期等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刚性植物高度为40 cm,有效波高为8、6、4 cm时,不规则波衰减率分别为41.3%、37.3%和31.3%,规则波有效波高衰减率分别为35%、30.8%和26.1%,无论是规则波还是不规则波,可见入射波浪的波高越大,消波作用越明显;刚性植被高度为40、20 cm植物区的波高(6 cm)衰减率分别为32.3%和21.0%,植物高度越大,波能消减作用效果越好,同样的参数条件,波高h=30 cm的波高衰减率为14.6%,h=40 cm的波高衰减率为9.9%,水深为30 cm时的消波作用优于水深为40 cm时的消波作用,随着水深的增加消波效果降低。本研究结果对于湿地刚性植物与波浪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红树林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式的护岸工具,其消波效应已成为海岸工程研究热点。本文对红树林根、茎、叶不同组成部分进行定量研究,进一步探究红树林对波浪的消减效应。  方法  采取定量概化的根茎叶植物模型,通过波浪水槽试验探究了红树林植被区沿程波高衰减机制。将Kobayashi等提出的理论模型计算所得的植被区沿程波高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  结果  研究发现,由Kobayashi等提出的理论模型计算所得的试验波高衰减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02 ~ 0.47。当入射波波长与植被区沿流向长度之比趋于1时,消波强度最弱。同时波浪在植被区衰减过程中出现了边界效应及波浪跃增现象,波高增量比的范围为0 ~ 13%。当波长与植被区沿流向长度之比在1.0 ~ 1.2之间,且淹没度等于1.0时,跃增高度随叶的分布密度的减小而增大,随根的分布密度的减小而减小。而当淹没度等于0.8时,减小根或叶的分布密度,跃增高度均减小。  结论  根和叶的分布密度、淹没度以及波长与植被区沿流向长度之比均会对植被区沿程波高衰减规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HMB-KST固态毫米波云雷达的参数和性能,采用改进的逐库订正法对HMB-KST固态毫米波云雷达探测到的回波强度进行衰减订正。结果表明,衰减订正前后的差值范围为0~10 dBZ,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利用改进后的段塞流跟踪模型对水平管道气量瞬变空气-水段塞流场中的压力波传播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压力波沿管道的变化规律以及入口初始液相流量和气相流量的变化量对压力波速的影响,并将模型模拟结果与大型多相流试验环道上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气量瞬变段塞流场中压力波的传播特性;压力波速沿管道具有衰减特性;气量增加过程中的增压波速沿管道的衰减速率是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15.
红树林消波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树林消波效应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树林消波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研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野外测量来分析红树林对波浪的消减情况以及波浪消减率与红树林植被特征、水文特征的相关性,其次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模拟红树林对波浪的消减效应.  相似文献   

16.
Initial results of observations of the solar wind interaction with Venus indicate that Venus has a well-defined, strong, standing bow shock wave. Downstream from the shock, an ionosheath is observed in which the compressed and heated postshock plasma evidently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the Venus ionosphere. Plasma ion velocity deflections observed within the ionosheath are consistent with flow around the blunt shape of the ionopause. The ionopause boundary is observed and defined by this experiment as the location where the ionosheath ion flow is first excluded. The positions of the bow shock and ionopause are variable and appear to respond to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solar wind pressure. Near the terminator the bow shock was observed at altitudes of approximately 4600 to approximately 12,000 kilometers. The ionopause altitutde ranged fromn as low as approximately 450 to approximately 1950 kilometers. Within the Venus ionosphere low-energy ions (energy per untit charge < 30 volts) were detected and have been tentatively idtentified as nonflowing ionospheric ions incident from a direction along the spacecraft velocity vector.  相似文献   

17.
由于木结构榫卯接合的部位属于隐藏部位,当其发生损伤时,肉眼无法观测。为了准确地预测榫卯结构的健康状况, 可以根据榫卯结构在破坏前,木材所释放出来的声发射能量传播特性进行信息源位置的判定。为此, 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木材的声发射信号符合能量衰减规律,并且利用能量衰减模型对榫卯结构的声发射源(破坏源)进行定位。首先,采用直径0.5 mm的铅芯为模拟声发射源,探讨了声发射波在木材中的传播和衰减特性,然后进行了榫卯结构弯曲破坏实验,实验中将目标声发射源限定于两个传感器之间,利用两点定位法确定破坏源的位置, 经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一致。结果表明:基于AE信号能量衰减模型和两点定位法进行榫卯结构的损伤定位,能得到较准确的破坏源位置,而且外界环境对结果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使用原子与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比较准确的Tang-Toennies势模型,通过密耦近似(Close-Coupling)方法计算了He原子与H2分子在不同碰撞能量(E=0.2,1.2,2.2 eV)时散射分波截面,首次对He-H2体系较高碰撞能量(大于2.0 eV)时的碰撞截面进行了研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总结了该碰撞体系的分波散射截面在弹性散射00-00和非弹性散射00-04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显微摄影中照明方法及其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几种不同的照明光线对不透明体标本(蠕须盾蚧虫)进行拍摄试验,探讨不透明体标本显微摄影时较理想的照明方法。从实验中得出,对不透明体标本可用透射光加单或双斜射光的照明方法拍摄,其效果较为理想,它可体现出物体的表面结构又有立体效果。根据所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还可以采用斜射光拍摄。它也可较清晰地体现物体的表面细节。斜射光可用一般的工作台灯代替,灯泡用乳白灯100W左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电磁场理论为依据,阐述了光在两种媒质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时的表面现象,说明全反射时,不仅有反射波,而且还存在有振幅按指数规体在减的透射波—倏逝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