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湖南省的7个野生云芝菌株为试验材料,基于ITS序列进行分子鉴定以确定样品的种属关系,以MEGA 11.0软件中的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同时辅以拮抗及栽培试验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7个野生菌株与云芝的同源性为95%~100%;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7个菌株均与云芝聚为1支,且菌株NX4和NX6高度同源。筛选到6条重复性好且条带清晰的ISSR引物,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1条谱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5%;ISSR遗传聚类图谱显示在相似性为67%时,7个云芝菌株可聚为2类,其中NX4、NX6归于一类,其他5个菌株归于一类且NX3和NX18遗传差异较小。结合拮抗和栽培试验结果,基于子实体半径尺寸可将NX4和NX6归于一类。 相似文献
2.
云南羊肚菌rDNA的ITS序列与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序列比对技术分析了根据形态挑选的14个羊肚菌子实体(其中11个来自云南,3个来自浙江)。结果表明,云南的11个羊肚菌子实体(M1~M11)可分为4个种: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和大孔(宽肋)羊肚菌(Morchella costata)。浙江的3个羊肚菌子实体(M12~M14)经鉴定为未知羊肚菌种。14个羊肚菌子实体样品和GenBank中黑脉(小顶)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AJ698476)]、美味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AJ698475)]以及羊肚菌科常见属钟菌属Verpa conica(AJ544206)的ITS序列聚类,以钟菌(AJ544206)作为外类群,可分为三大聚类群:高羊肚菌、大孔(宽肋)羊肚菌和黑脉(小顶)羊肚菌为第1类群(Group1);美味羊肚菌和尖顶羊肚菌为第2类群(Group2);粗柄羊肚菌和浙江的3个羊肚菌为第3类群(Group3)。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从野生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子实体上分离得到菌株ts,以其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获得该菌株的IT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中Laetiporus sulphureus var.sulphureus的3个日本分离株聚为一簇,ITS核苷酸一致率为98.31%~99.25%,而与其它22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硫磺菌属菌株的ITS核苷酸一致率为91.93%~98.12%,依此结果,ts菌株应为L.sulphureus var.sulphureus。 相似文献
4.
秦巴山区野生桑黄rDNA ITS序列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食用菌》2015,(1)
对采自秦巴山区的6株野生桑黄菌,进行r DNA ITS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对其r DNA ITS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 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 Bank检索获得的18个最相似物种的ITS序列连同6个不同桑黄菌株的ITS序列一起用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桑-W、桑-F、桑-D、桑-Y、桑-H与Inonotus linteus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分别为98.23%、98.23%、98.10%、98.23%、98.23%,其序列长度均为757 bp;桑-H1与Fuscoporia qilva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5.90%,其序列长度均为796 bp。 相似文献
5.
6.
以滇西北地区11个羊肚茵居群56个羊肚菌样品为研究材料,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多态性ISSR引物对全部试验样品进行PCR扩增,共获得88条稳定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务(占79.55%)。应用软件POPGENE32分析得出11个羊肚菌居群间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在0.1715~0.4853之间,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6155~0.8424之间。遗传分化分析表明,61.35%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38.65%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对56个羊肚菌样品进行分子系统聚类分析(UPGMA)将资源分为三大组,对11个羊肚菌居群进行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将居群分为两大类群,聚类结果与地理距离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不同地区松茸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延吉市和云南省昆明市松茸子实体的ITS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取两个地区松茸子实体的基因组DNA,应用特异引物对其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并对云南省昆明市松茸样品进行克隆及测序。之后从GenBank上获取5个地区7条松茸ITS序列,并利用MEGA、BLAST、DNAMAN和ClustalX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云南松茸样品克隆发现,ITS序列中有A与G、T与c的颠换,并插入1个碱基T。序列对比发现,松茸ITS序列长度在600bp~604bp范围内,G+C含量在43.0%~44.2%之间,共有41个变异位点,ITS2变异位点数要多于ITSl的变异位点数。同时,多个位点存在着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表明不同产地松茸ITS序列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差异,为真菌分类、鉴定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ISSR和rDNA-ITS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河北省17个类群的野生铁线莲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鉴定。利用UPGMA法对ISSR扩增的条带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用PCR法扩增ITS,通过Clustal X,MEGA等软件比较和分析ITS的序列特征,最后对两种分子标记的结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ISSR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04条,多态性百分比为100%,等位基因数(Na)为2.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069,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196,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3675。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66处,17种野生铁线莲被分为5类;铁线莲的17个铁线莲样本ITS序列长度为543~561 bp,含变异位点87个,信息位点37个,特异性鉴别位点50个。其中,长瓣铁线莲与半钟铁线莲、太行铁线莲与狭裂太行铁线莲遗传距离为0,槭叶铁线莲与其他种的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0.
以延边地区一株野生羊肚菌资源为研究对象,母种分离后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法明确其品种,并设计6个母种培养基配方、14个原种培养料配方、8个外源营养瓶配方、7个栽培基质配方,筛选其母种、原种、外源营养瓶及栽培的适宜基质。鉴定结果显示,该野生菌株“23-1”为六妹羊肚菌。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3-1”母种培养适宜PDA培养基,菌丝生长快、长势强,接种后96 h即出现菌核;原种培养料以13号配方(硬杂木屑38%、麦粒40%、麦麸10%、草炭土10%、生石灰1%、石膏1%)菌丝生长表现好,接种后15天满袋,菌丝粗壮;外源营养瓶配方中麦粒所含比例高,表现菌丝长势强、满瓶时间长,综合考虑原基形成时间及产量,适宜配方为麦粒50%~60%、硬杂木屑29%~39%、草炭土0~10%、生石灰1%;栽培基质各配方出菇时间接近,平均产量以6号配方(园土88%、珍珠岩10%、生石灰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107.46 g/筐。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食用菌》2015,(6)
试验以长白山野生白耙齿菌菌株为试验材料,进行ITS序列鉴定及人工驯化栽培试验。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ITS序列鉴定,同时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对白耙齿菌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原种培养料设置6个处理,栽培种培养料设置8个处理,通过ITS序列分析结果得出该菌株ITS序列与NCBI中登录号为JX290578.1、FJ462768.1、EU301643.1等9个白耙齿菌菌株相似性达100%,验证了其为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最佳原种培养料配方为木屑41.5%、豆秸41.5%、麦麸10%、黄豆粉5%、石膏1%、白糖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7.571 mm·d-1,且菌丝浓密,洁白,粗壮;最佳栽培种培养料配方为木屑54%、玉米芯29%、麦麸10%、黄豆粉5%、石膏1%、白糖1%,菌丝生长速度及长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2.
考察辽阳长白山余脉千山太子河流域羊肚菌,发现有野生羊肚菌7个种类(其中,两个尚未定名),并对野生羊肚菌菌种进行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13.
屏南野生羊肚菌及生态环境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屏南地处鹫峰山脉中段 ,境内群峰耸峙 ,山岭蜿蜒 ,平均海拔在 80 0m以上 ,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 ,冬不严寒 ,夏无酷暑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 14 .9℃ ,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多种食用菌提供良好条件 ,也极适合野生羊肚菌的生长。现将屏南县羊肚菌分布、生态环境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3 分 布 全县从海拔 5 0 0m的果园、竹林、草地到 10 0 0m的高山林间均有羊肚菌分布 ,多年的调查表明其主要集中在甘棠、代溪、棠口三个乡镇 ,现将主要发生地分述如下 :①甘棠乡上山口村 ,海拔 780m ,发生在旧屋坪的果园桃、梨树下 (桃、梨的树龄…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探讨大理地区不同宏观和微观环境条件下,LMD、LME、LMF、TL16四个羊肚菌菌株的适应性。采用分组对比试验方法,观察不同羊肚菌菌株在红壤、黄壤、腐殖土和稻田土小环境,大棚、林下(核桃)、大田(水稻梯田)大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LMD、LME、LMF、TL16四个菌株在腐殖土中产量最高,单株鲜品质量依次为林下>大棚>大田;供试的6个菌株菌盖∶菌柄长依次为LMD=LME>CL5>LMF>CL1>TL16,其中LME和LMF产量最高、适应性强,可作为优良菌株在大理州推广。 相似文献
19.
基于ITS序列分析探讨我国栽培凤尾菇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我国栽培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及其近缘种共10个菌株的ITS序列,应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侧耳属(Pleurotus)3个种7条ITS序列、韧伞属(Lentinus)的4条ITS序列和香菇属(Lentinula)的3条ITS序列,以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为外类群,用NJ(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凤尾菇在侧耳属分支上与侧耳属内种的相似性达98.5%以上,韧伞属和香菇属的属内相似性也均为98%以上,而侧耳属和韧伞属、香菇属的属间相似性仅约80%,故凤尾菇应归于侧耳属;在进一步研究中,将该凤尾菇与其近缘种的ITS1-5.8S-ITS2序列作碱基完全比对,结果发现它与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的碱基完全一致,而与其它近缘种均存在较大碱基差异,因此,目前我国广泛栽培的凤尾菇与肺形侧耳可能是同物异名种,建议订正其名称,将其拉丁名统一为P. pulmonarius.本研究首次将ITS序列分析和碱基比对结合对凤尾菇的分类地位及拉丁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TS序列分析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上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