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年平均降雨量仅420~500毫米,且集中在6月底至8月,9~11月平均降雨量40毫米,相对湿度65%左右。采用常规段木栽培法产菇量低,为此,我们于1974年,用0.08立方米树材进行埋木法栽培平菇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接种成  相似文献   

2.
茯苓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其菌核是用途很广的中药.在推广茯苓人工接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用"肉引"和菌核分离(无性繁殖)制的菌种,有迅速退化现象,严重影响茯苓产量和质量.为了克服茯苓菌种退化,笔者曾深入产区对茯苓进行了有性繁殖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5民国时期香菇"段木栽培"概念的形成及其技术改良5.1"段木"的概念与定义"段木"作为食用菌栽培尤其是香菇栽培的一种基质,最早提出时间尚无确切考证,但是在近代出现则是无疑。在民国时期最早的香菇论文为曾济宽1921年撰写的《香菰培养法及其培养经过》,并未使用"段木",而是用"培养木"。林木1934年撰写的《森林副产物之香菰栽培法》也未见"段木"二字。两篇文献作者都是从日本留学回国后经实践撰写,可间接说明"段木"这个名词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民国时期我国科技  相似文献   

4.
茯苓纯菌种栽培法,可以节约苓块,减少污染,提高段木菌丝的成活率,增加产量。一般采用菌核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两种方法。纯菌种菌核组织分离法简便易行,但菌种易退化。例如,我厂在1978年用这两种分离法获得的菌株,第二年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扩大栽培种时,用菌核分离得到的菌丝当年生长良好,次年瓶底处出现黄水,产生退化,而孢子分离的菌丝仍然洁白粗壮,生活力旺盛,放置2~5个月,也未变棕色及出水。 1979年,我们在龙溪县采集了两个菌核,重量分别为17、18斤。采集的菌核置于塑料袋中保湿运回,分离孢子,进行制种。  相似文献   

5.
灵芝作为药用菌,除采集野生产品外,多以人工培育的产品用以制药,其生产方法有原木栽培法、代料栽培法和深层液体发酵法三种,本文报道的是短段木熟料埋土栽培工艺.(一)栽培季节一般一年四季均可接种栽培,但最适接种时间是立冬至立春之间.(二)砍伐截段选用榛木、枫香、麻栎、泡栎、樱花等阔叶硬质树种.口径6cm以上枝桠材均可利用,以10~15cm最适合.在栽培前5~10天砍伐,截成12~15cm的短段.  相似文献   

6.
对6株茯苓(Poria cocos)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中多糖和三萜含量以及菌株间亲和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8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均显著优于其它茯苓菌株.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为2.10 cm/d;采用松树兜法栽培茯苓,该菌株的菌核产量达到每兜4.76 kg;菌核中还原糖含量为0.43%,总糖含量为7.37%,三萜含量为0.74%;拮抗试验表明6株茯苓菌株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说明茯苓菌株体细胞亲合基因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国人对茯苓的认识和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试验,但一直采用“肉引根种法”,即使用新鲜的茯苓菌核作种进行栽培,因种苓用量大,成活率不高,产量不稳定,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8.
菌核侧耳的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李荣同 《食用菌》2001,23(4):13-14
菌核侧耳 Pleurotus tuber -regium(Fr)Sing,别名核耳菇、虎奶菌、茯苓侧耳、南洋茯苓(日本)。属担子菌纲,侧耳科。目前国内很少见到栽培成功的相关报道。该菌子实体及菌核富含蛋白质、矿质元素、多种维生素等,味道鲜美,干品具独特香味。入药有治疗胃病、哮喘、高血压、便秘、发烧、感冒、水肿、脑病、疗疮、神经系统疾病等功效。笔者于1998年在崇仁野外采到该种,并进行了驯化栽培研究。取得成功。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性 菌核侧耳是一种土生木腐菌.夏秋生于阔叶树的根或埋木上。子实…  相似文献   

9.
猪苓有性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自春  陶长友 《食用菌》2005,27(2):17-17
长期以来猪苓的药用主要靠采挖野生为主,几经乱采滥挖使有限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近几年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和用菌核组织分离而成的纯菌种栽培虽已取得成功,但前者仍需采挖野生菌核做种源,供求严重短缺,后者虽缓解了种源紧缺,但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为此,我厂进行多年有性繁殖栽培试验,取得一定的成效。有性繁殖栽培法与菌核栽培和组织分离栽培相比,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相似文献   

10.
榆黄蘑埋木栽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4年8月,我们在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韩家沟的色木(Ac-ere mcno Maxin)倒木上分离到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菌种。翌年用埋木栽培法进行了研究,以后又进行埋木栽培法的重复试验。通过试验证明:榆黄蘑具有实用和栽培价值,在风干样品中粗蛋白质含量占42.12%;埋木栽培法简单易行,管理方便,发菌和出菇的湿度极易达到要求。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