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蛛网病是由枝葡霉属(Cladobotryum)真菌引起的食用菌病害,其有性型为菌寄生属(Hypomyces)真菌;该病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综述蛛网病病原菌、症状、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蛛网病及相关病原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从感染病害的卵孢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phanipes)子实体中获得1株真菌CG01,采用平板培养观察该菌的菌落及镜检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采用ITS、RPB1、RPB2及TEF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另外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此外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对该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是与Cladobotryum paravirescens及C.asterophorum亲缘关系较近的葡枝霉属(Cladobotryum)真菌,病原菌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本研究首次鉴定出引起卵孢长根菇蛛网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戴富明  陆金萍 《食用菌》2003,25(4):37-37
白色金针菇大多数属低温型品种 ,自然栽培 ,市场供应期相对较短 ,且产品质量较低 ,而工厂化生产不仅产量高、质量好 ,而且能均衡全年市场供应。然后连续不间断栽培使得蛛网病等病害问题日见突出 ,同其它栽培方式相比 ,病害对其安全生产构成了更大的威胁。金针菇蛛网病 (金针菇葡枝霉病 ) ,病原为CoadobotryumvariumNeesexSteud ,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1 0~ 30℃ ,最适为 1 5~ 2 0℃ ,属低温病原真菌。适宜pH4 .5~ 8.0 ,最适pH5 .5。工厂化生产的搔菌、催蕾和生育等阶段是病原菌的侵染、发病的主要时期。该菌在低温下生长速度快 ,产生分…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宝珠梨疫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珠梨疫腐病是在云南省会泽县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其病原菌为恶疫霉犤Phytophthoracactorum(LebertetCohn)Schrot犦。对该病的发病情况、病害症状、发病规律、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的来源及防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瓜菜》2017,(11):1-5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植物细菌性病害,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检疫性细菌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主要侵染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给西瓜、甜瓜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笔者从该病害病原菌的传播发生途径、检测鉴定及其相关致病机制、防控管理等方面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对该病害进行有效的检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蛛网病(Cobwerb disease),又称软腐病。病原菌为树状葡枝霉Cladobotryum dendroides(Bull.)W.Gams et Hooz..异名:树枝状轮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s Fries,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葡枝霉属(子囊菌门、子囊菌亚门、粪壳菌刚、肉座菌亚刚、肉座菌目、肉座菌科)。双孢蘑菇整个生长阶段都会受到蛛网病病菌侵染。自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海南冬瓜种植基地发现的冬瓜新病害病原菌种类,将从澄迈县采集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后观察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为冬瓜褐斑病,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鉴定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序列比对结果与多主棒孢同源性为100%,且与不同地区的多主棒孢均属于同一分支,确定病原菌为多主棒孢。  相似文献   

8.
黄斑病是严重影响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产量和品质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本研究从山西省糙皮侧耳生产区采集的黄斑病样品中分离到病原菌菌株HB-1,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分子鉴定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并研究了醋酸杆菌菌株BA15发酵液对该病原菌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与公认的糙皮侧耳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不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醋酸杆菌BA15发酵液对HB-1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糙皮侧耳黄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 1975年前后开始 ,温室网纹甜瓜果实腐败病害的发生增多 ,但这主要是收获后 ,在批发市场或商店出售过程中发生的。研究结果表明 ,这是受 3种新的病害为害所致。本文概要介绍这些果实腐败病害的病原菌、传染途径、发病症状及防治对策。1 陷没病病原菌为间座壳属菌和拟茎点霉属菌两种 ,发生在收获后果实表面产生水渍状圆形病斑 ,以后病斑扩大至 10cm(厘米 )以上 ,稍呈凹陷。如果实保存期延长 ,病斑增加并相互融合 ,果实将软化腐败。病原菌的传染途径还不清楚 ,但病原菌是从网纹伤口侵入感染 ,于收获后发病 ,栽培期间不发病。发病多见于 7…  相似文献   

10.
浆烂果病是近年来在金丝小枣主产区严重发生并造成巨大损失的病害。研究表明,俗称的浆烂果病存在浆烂、黑疔、褐皮三种类型,且病原菌不同。因此确定了金丝小枣浆烂病、黑疔病和褐皮病三种病害。经研究确证金丝小枣浆烂病的病原菌为仁果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obtusa(Schw.)Cook  相似文献   

11.
2018年在北京通州试验基地的一温室内发生一种甜瓜新症状病害,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该病害,采集典型发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法鉴定该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melon...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分离、稀释纯化的方法,从月季黑斑病病斑上分离出病原,再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光照条件和不同的酸碱环境,研究环境条件对月季黑斑病病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0h光照)等不良光照条件下有利于病原的生长;病原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0℃,低于10℃或高于35℃生长均受到抑制;适宜生长的酸碱环境为pH 7~9的中性和弱碱性环境。  相似文献   

13.
苦瓜枯萎病病原的鉴定及植株体内菌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建省福州市的苦瓜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到19个镰刀菌菌株,经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及尖孢镰刀菌特异性引物(FOF1/FOR1)PCR鉴定,确定19个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该菌株回接健康苦瓜幼苗,植株表现枯萎症状,重新分离又获得相同的病原物。采用分段取不同病株样本的方法研究了该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无症植株、中度病株和重度病株体内均存在尖孢镰刀菌,无症植株含菌量最低,中度病株含菌量最高,重度病株含菌量次之,但均表现为茎基部含菌量最高,根部次之,茎中部则低于根部,茎顶部和叶片均未分离到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月季黑斑病病原的分离及防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分离、稀释纯化的方法,从月季黑斑病病斑上分离出病原,再通过抑菌试验,筛选防治月季黑斑病的有效药剂及合理使用浓度。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的蔷薇盘二孢。提供的7种杀菌剂对月季黑斑病病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多菌灵、波尔多液和代森锰锌在最低推荐稀释倍数时对病原的抑菌率分别为65.24%、39.57%和12.30%,而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叶斑清、灰嘧佳4种药剂的抑菌率均为100%。结合抑菌率和防治成本,对抑菌率为100%的4种药剂进行再稀释,当分别稀释至7 5004、0005、5001、600倍时仍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苹果轮纹病菌侵染机制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berengrianaf.sppiricola)能在培养基及活体内产生一系列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其中PG和PMG是降解果实胞壁的主要酶类,在整个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结果可看出PG活性随着侵染的进展而升高,PMG的作用在侵染前期更大一些,2种果胶酶可能是引起被接种苹果果皮上还原糖变化的重要因素。接种与未接种果实果皮的pH值差异随侵染进程而降低,接种40d后,接种处pH值开始低于健康组织的pH值,这一变化可能造成细胞壁软化而有利于PG和PMG活动。接种后10~20d,PG活性及组织中还原糖的增长速度比其他阶段要快。对侵染点的病原组织学研究进一步表明,病菌产生的各种果胶酶不论是在侵染初期还是后期都是重要的致病物质。  相似文献   

16.
初步研究了枇杷花腐病在不同发病时期及不同组织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结果表明:(1)细菌不是引起花轴维管束变褐的最初病原菌,它是在维管束变褐之后寄生上去,引起花轴表皮腐烂的病原菌。(2)灰葡萄孢菌是在花腐病的中后期腐生上去的,应该不是引起花穗腐烂的关键性致病病原菌。(3)引起枇杷花腐病最初发病的病原可能与2种真菌有关,一种是引起灰斑病的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eriobofoliaDesm),另一种是长出粘孢团的真菌(尚待鉴定)。(4)室外接种拟盘多毛孢菌的花穗发生明显花腐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该菌可能是引起枇杷花腐的病原菌之一;而接种粘孢团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它可能不是引起花穗腐烂的关键性致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对杜鹃褐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了比较,确定其病原菌为Phomopsis sp..  相似文献   

18.
郑爱萍  闫敏  李平  谭芙蓉  郑秀丽  李壮 《园艺学报》2005,32(6):1102-1104
 从土壤中分离到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发酵产物经DEAE - 纤维素、Sephadex G-100柱层析, 分离到15 kD抑菌蛋白L37, SDS-PAGE显示纯度达到电泳纯, N - 末端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检测结果提示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抑菌蛋白。蛋白质抑菌结果表明, 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效果, 且对蛋白酶、温度和大部分有机物不敏感, 是稳定的抑菌蛋白。对病原菌菌丝抑制机理研究表明, 抑菌蛋白具有严重扭曲、断裂、阻止生长等抗生效果。应用发酵蛋白产物进行两年大田防效试验表明, 对黄瓜枯萎病防效显著, 最高达到90% , 具有显著提高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余苗  尹琪  何培新 《北方园艺》2020,(7):142-145
以自然发生的羊肚菌白腐病病菇为试材,以病菇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结合ITS序列分析技术,研究了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按照柯赫法则要求将病原菌进行回接验证,以期确定羊肚菌白腐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羊肚菌白腐病的病原菌为曲霉属真菌。  相似文献   

20.
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对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我国15个省(市)梨产区采集腐烂病样品并观察其田间危害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68份梨腐烂病菌分离株,从中选取72份进行单孢纯化,共获得79份梨腐烂病菌纯化分离株;观察在PDA、25℃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落形态以及产孢体形态,并对其在梨枝条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徒手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和分生孢子形态;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梨腐烂病菌在‘翠冠’梨离体枝条上的致病力。对部分菌株rDNA-ITS进行PCR扩增、测序,利用BLAST软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并用MEGA 4.1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梨腐烂病菌各分离株在PDA上的菌落形态特征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菌落类型,不同梨腐烂病菌分离株在PDA上产生多种类型的产孢体,不同梨腐烂病菌菌株在离体梨树枝条上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我国梨腐烂病菌的rDNA-ITS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99.98%~100%,与苹果腐烂病菌分别聚在同一亚组的两个分支。【结论】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存在不同的菌落类型,其rDNA-ITS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均为V.mali var.py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