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
3.
欧阳西荣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3)
当施氮量已定时,增加小麦生育前期施氮比例,可增加冬前分藥和有效穗,每穗粒数虽略有减少,但总粒数增加,因而产量较高。后期施氮比例增加。每小穗粒数和每穗粒数均有所增加,但因有效穗减少而不增加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也较低。拔节孕穗肥施氮比例增加,增产效果最好。孕穗期植株含氮量较高,氮/糖比较大时,产量较高,在施用有机氮底肥的情况下,苗期施氨较作底肥增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氮肥施加量对“铜麦6号”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常规施肥、减氮5%、减氮10%、减氮15%4个处理组,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减氮10%即施入氮肥270 kg/hm2、磷肥82.5 kg/hm2、钾肥82.5 kg/hm2时小麦产量及品质最理想。 相似文献
5.
6.
7.
2020~2021年以“烟农2121”为供试小麦品种,设置4个不同处理,研究不同氮肥用量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氮肥用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明显影响,在山东菏泽市东明县种植“烟农2121”小麦时,氮肥施入量为85 kg/hm2时小麦产量及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8.
9.
1984—1986年在淮北采用淮麦11号和郑州743品种,以亩产400—500公斤高产栽培施肥模式,研究了施氮量对产量和子粒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1)玉米、稻茬麦亩施氮17.5—20公斤和22.5公斤,产量构成三因素组合最佳,产量最高,分别达450—533公斤和401公斤。施氮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并求得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0—21公斤,最经济施氮量为17—18公斤。(2)本试验采用的推广品种和施肥模式,亩施氮量适当增加至17.5—22.5公斤,较不施氮处理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2—3%,亩蛋白质和湿面筋产量分别增加1.29—2.16倍和1.75—2.9倍,同时子粒产量可提高77—158%。 相似文献
10.
11.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强筋春小麦产区,虽然培育出了多个优质强筋麦品种,但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施肥技术等保证小麦品质已成为黑龙江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在相同HMW-GS背景下研究了氮肥与硫肥施用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分设4个施肥处理(未施肥、单施纯硫50kg/hm^2、单施纯氮150kg/hm^2、纯硫50kg/hm^2+纯氮150kg/hm^2)。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在不同的施肥处理下,小麦的千粒重、容重和产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单施硫肥、氮肥以及二者混合施用提高了小麦的籽粒产量,尤以硫肥与氮肥混合处理的效果最好。氮肥与硫肥的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以及沉降值都有明显影响。施硫肥、氮肥以及2种肥料混施提高了上述品质指标。综合研究表明,在3种处理方式上。氮肥与硫肥混合施用对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最大。因此,生产上在提高氮肥用量的同时,可通过增施硫肥,以达到小麦高产优质目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西农979与施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不同追氮时期对西农979的产量与品质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在小麦生育关键时期追氮产量明显高于一般时期追氮,分次追氮又略好于一次性追氮。综合分析,在底肥确定的条件下,每hm2用225kg尿素在越冬期和拔节期2个时期追施并在灌浆期进行叶面追氮为最佳的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密度与叶面追施氮肥对春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密度与叶面追施氮肥对春小麦品种龙麦-26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表现为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面粉湿面筋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以600万株/hm2基本苗产量较高,密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产量的形成;叶面追施氮肥可以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粉的湿面筋含量;低密度条件下叶面追施氮肥的增产幅度较大,而在中高密度条件下对产量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4.
氮肥用量对面包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在小麦拔节期追施不同的氮肥用量来研究各处理下面包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受基因型、供氮背景及其互作的影响,表现为拔节期适当的氮肥用量能提高产量;而品质表现主要受基因型和供氮背景的影响.其中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受氮肥用量影响较大,供氮效应超过了基因型效应;SDS沉降值和角质率受到基因型效应和供氮效应两方面影响,但基因型效应是主要的;比沉降值、伯尔辛克值和面筋-乳酸溶液透光率只受基因型效应的影响,供氮效应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5.
16.
农田氮肥的动态变化及施氮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施用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氮肥的利用率与施氮量密切相关,氮肥的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而其损失率和土壤的残留率却呈上升的趋势。土壤中的氮素绝大部分以土壤无机氮的形式存在,包括土壤NO^-3-N和NH^+4-N两部分,以土壤NO^-3-N为主,而NH^+4-N的含量非常少且变化不大。其主要有三种去向:被当季作物吸收、在土壤中以有机或无机形式残留、通过各种途径损失。氮素不仅是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营养元素,也是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析了淮北地区高产小麦的氮素和密度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的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增加公顷穗数,但二者增加都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269.9kg/hm2,密度在231.1万苗/hm2,产量最高达8358.3kg/hm2,此时的经济效益也最大。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穗数585.1万/hm2,穗粒数37.9粒,千粒重39.2g,最佳产量的施氮范围255.9~287.3kg/hm2,密度228.5~246.7万苗/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与氮肥混合基施对小麦产量、千粒重、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6∶4处理的小麦千粒重最高,为39.4 g,小麦产量以氮肥基追比7∶3处理最高,其次为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来看,氮肥基追比6∶4处理值均为最高。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为最佳处理,其次为氮肥基追比7∶3处理,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增加前期氮肥投入有利于小麦生长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