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家在山东兖州,属平原地带,搞盆景和根艺,没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我的家却与根雕、盆景、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提起我喜欢上这些艺术品,还得归功于《中国花卉盆景》。记得那是1988年,我到一位朋友家作客,他是位根艺盆景爱好者,家里摆设了许多根艺和盆景作品,书架上还  相似文献   

2.
我是个山区农民,业余酷爱根艺。平时常为寻觅理想根材翻山越岭,为构思创作通宵达旦。由于偏重“天成为贵”,以往创作总难以突破根艺传统形式和技法的局限。前年,有幸读到潘明德的《根艺形式的创新》(载《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7期,P.22),使我的根艺创作思路得到了拓宽。我赞同融绒制的(或其他的)工艺品于根艺之中,融根艺于插花艺术之中的创作技法。那末,除了以形式组  相似文献   

3.
我由种花转而喜欢盆景又爱上根艺,已涉猎有年。根艺这种艺术活动,对中老年来说,不但是文化艺术上的一种精神耕耘、而且可称行之有效的祛病之术。我个人曾患有肩周炎与慢性结肠炎,从春到冬常与药物为伍。自从迷上了根艺  相似文献   

4.
星期日,我正埋头于根艺室制作根艺新作《犹抱琵琶半遮面》。忽然耳边飘进一串熟悉的知音:‘先生,你认真欣赏过这期《年轻的北京盆景》彩照吗?’(指贵刊93.3.) ‘只是草草浏览,没来得及细看。夫人有何高见?’我与老伴虽职业不同,都喜爱盆景,经常就盆景艺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根艺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把观赏者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段志安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见《中国花卉盆景》九三年第四期)。但他说:“根艺与二维空间的绘画和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不同,后二者是艰苦的专业修习的结果。它的创作特点是立意在先……,根艺则是因物赋形的发现艺术,构思与立意在后。”我以为,就一件具体根艺品  相似文献   

6.
四岁的根艺作者,祝贺他六岁的“启蒙老师”《中国花卉盆景》生日快乐,事业兴旺!并寄语以示祝贺。 1962年,我在成都杜甫草堂首次见到千姿百态、古朴苍劲的盆景艺术,十分惊叹了。1985年在北京美术馆首次见到奇特、自然优美的根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卉盆景》去年第7期刊登了一篇《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文章及根艺照片。我难以放下对作品的欣赏。我从这件作品中得到这样两点启示:一是如何利用状牛、状马来开拓创新。在根材中能制作似牛、似马的作品太多了,各种动物在某种意义上无任何意蕴,只具有观赏  相似文献   

8.
陈德同志在《根艺分类之我见》一文中,对竹根艺术下了一个定义:“它界于木雕与根艺之间,它虽保留部份自然竹节和根须”,但它“无雕无形,仗雕传神”,其特征“全在‘雕功’”(见《中国花卉盆景》1988·6·p25以下引用刊名略)。照此说来,惟具有自然风貌的“树根艺术”,才是“正宗”的根艺:这很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投赞同票,我实在难以苟同。第一,根据根的形态、纹路、色泽等自然风貌进行创作的根艺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卉盆景》89.4—5期陈德先生在其《发现·再现·表现》一文中说道:“根艺的创作过程,与其他各种门类艺术所不同的是它具有发现·再现·表现的多层次的形象思维的过程。”其实,“三现”却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非根艺所独有。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一规律运用到根艺的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1990年7—8期《中国花卉盆景》合刊上刊登了广东陈添老先生的《谈根艺组合创新》的文章,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尤其是那些附图作品,简洁、明快、新颖而富有哲理,生活气息浓郁,实在是难得的根艺佳作。根艺组合创新,过去已有不少同志大胆进行探索,也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但总是过于笼统,使  相似文献   

11.
我也是《中国花卉盆景》的热心读者,根艺爱好者。在本刊1994年第一期彩页“根艺天地”的作品——“悠悠寿者”,我反复欣赏,认为是一件好作品:仙鹤玉立,频频整羽,好像在精心梳装,  相似文献   

12.
在’95《中国花卉盆景》编委扩大会议上,编委彭春生同志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关于宣传木、石艺术(含盆景、根艺、石玩)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起抓,即不但要宣传这类艺术发展的好处,也要加强保护意识的宣传。这个建议提得好。  相似文献   

13.
96年第3期《中国花卉盆景》上李润先生的《根艺配座的要求》,提出了一个根艺制作与欣赏中不能忽视的问题。这里对作者所持的某些观点提几点不同看法。一、作者在文章中所举的三个例证,其实两个并无配座。一件是李久贡的《冲浪》(见1995年第4期《中国花卉盆景》彩页)。这件作品中三只鸭下面的部份,显然是“浪”,作品既然题名《冲浪》,那么这“浪”就应视为主体,是与鸭相辅相成的主体的构成部份,而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第一期上看到,今春将成立“中国树根造型艺术研究会”。我认为“造型”二字去掉比较好。树根艺术虽然是通过以形传神、神以形而存在的,但这个形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造出来的,越造就越假。根艺,主要是欣赏它的率真美、纯朴美、自然美。书法家傅青主先生曰:“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安排”。这些话虽说是对书法而言,我看用在根艺上也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根艺的雕琢、拼接与否,《中国花卉盆景》已发表过多篇文章,争论了很久。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讨论转移到使雕、拼如何得体、自然这个问题上来,使根艺作者增加知识,提高技艺。在创作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不需雕、拼就能创作出好的形象来,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花卉盆景协会根艺组负责人吴翼透露:中国花卉盆景协会拟于今年春成立中国树根造型艺术研究会。近年来,各地的根艺爱好者逐渐增多,根的造型艺术可能成为继盆景之后的又一热潮,因此,成立全国性的根艺组织,将有利于把我国的根的艺术推向新的高潮。吴翼同志说:希望各省市的根艺爱好者在二月份以前将自己的树根艺术协会成立起来,并尽快组织起本协会的代表作品。争取今年五月份举办第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浪木艺术发展迅速,浪木作品已成为根艺王国里的一员新秀。《中国花卉盆景》曾多次选刊过作品照片。《一丘之貉》以其独特的构思,将狼的凶狠残暴,狐狸的阴险狡猾,刻划得淋漓尽致。你看:在暴雪封  相似文献   

18.
我的文登之旅缘于代表杂志社,应文登盆景根艺灵魂人物赵锦坤老先生之邀,参加当地举办的一个盆景展览——"乐达杯"盆景根艺精品展。这次展会是赵锦坤所在的文登市盆景根艺协会与威海市盆景协会于五一期间合力主办的。由威海乐达机电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地点在威海市工业新区汪瞳镇,也是为汪瞳镇镇政府同期开展的"秀美汪瞳——2012年生态休闲体验年"启动活动助阵。对于面积1600多平方千米、人口仅60余万的文登来说,举办这样规模的盆景根艺展已不是第一次了。  相似文献   

19.
读了《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11期“根艺天地”栏中朱兴安同志撰写的《作品与命题要有机契合》一文后,觉察文章与所评作品的物象不符,出入较大。现与其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花卉盆景》2014,(12):F0003-F0003
为促进云南省内外花卉、盆景、赏石、根艺艺术的交流,搭建一个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打造区域性展会特色。全面提升云南花卉、盆景、赏石、根艺的创作技艺和鉴赏水平,在第16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举办之际,经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报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国际盆景协会(BCl)中国地区委员会、世界盆景友好联盟(WBFF)中国地区委员会研究同意,决定于2015年1月15~20日举办“2015年昆明‘斗南’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暨云南赏石根艺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