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氯代十六烷和兴安落叶松提取的阿拉伯半乳聚糖(AG)为反应物,二甲亚砜为溶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通过威廉森合成法制得阿拉伯半乳聚糖十六烷基醚(HEAG),探讨了时间、温度和氯代十六烷与AG的反应物配比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时间30min、温度25℃和反应物配比为0.3:1(mL:g)时,HEAG平均取代度为0.212mmol/g,产率为65.56%。经表面张力和脂溶性的测试,表明HEAG的脂溶性比AG高,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和石油醚中的溶解度分别增加了30.66%和21.95%;在极性较大的溶剂氯仿和水中溶解度分别降低了60.90%和44.24%。在水中HEAG溶解度为6.70g。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和聚酰胺柱层析技术纯化兴安落叶松中的阿拉伯半乳聚糖,研究了两种层析柱洗脱过程中的杂质含量、糖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对比分析了它们对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纯化效果。结果表明,经大孔树脂层析柱纯化后的阿拉伯半乳聚糖产品得率为68.28%,糖含量为95.02%;经聚酰胺层析柱纯化后的产品得率为75.67%,糖含量为98.30%。综合产品得率、糖含量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选择直接用聚酰胺层析柱来纯化阿拉伯半乳聚糖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法提取木材中的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应用超声波技术浸提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木材加工剩余物中的阿拉伯半乳聚糖。研究了影响阿拉伯半乳聚糖得率的提取条件,包括超声波功率、料液比、原料粒度和浸提时间。将超声波提取与传统提取和微波提取进行比较,并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浸提物。超声波法提取的粗产品在280nm处的紫外吸光度最小;产品质量最接近标准品。在单因素试验中超声波提取的粗阿拉伯半乳聚糖最高提取率为16.61%,比传统浸提法高。 相似文献
4.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木材的加工剩余物为原料.以水为溶剂,微波辅助提取阿拉伯半乳聚糖。通过对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微波作用时间、做波功率、料液比和木粉粒度等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微波辅助提取阿拉伯半乳聚糖的较佳工艺参数为10.0g兴安落叶松木粉。微波功率210W。微波作用时间35min。料液质量比1:35.木粉粒度0.2~0.3mm时.阿拉伯半乳聚糖提取率17.47%。比传统水浴浸提法高1.6%,时间仅为原来的1/10。用红外和紫外光谱分析两种方法所得产物的化学结构相同。微波辅助提取的粗糖中杂质含量比传统水浴法低。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兴安落叶松木材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提取.微波辅助提取优于传统水浴浸提法。 相似文献
5.
以兴安落叶松木材加工剩余物中提取的阿拉伯半乳聚糖(AG)为原料,与5-氟脲嘧啶合成了载药率为6.38%的阿拉伯半乳聚糖-5-氟脲嘧啶(AGF)。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验证合成反应机理,并考察了AGF在pH值7.2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5-氟脲嘧啶的缓释性能,AGF缓释52h后5-氟脲嘧啶的累积释放率为16.52%。 相似文献
6.
7.
分别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和聚酰胺柱层析技术纯化兴安落叶松中的阿拉伯半乳聚糖,研究了两种层析柱洗脱过程中的杂质含量、糖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对比分析了它们对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纯化效果.结果表明,经大孔树脂层析柱纯化后的阿拉伯半乳聚糖产品得率为68.28%,糖含量为95.02%;经聚酰胺层析柱纯化后的产品得率为75.67%,糖含量为98.30%.综合产品得率、糖含量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选择直接用聚酰胺层析柱来纯化阿拉伯半乳聚糖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9.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木材的加工剩余物为原料,以水为溶剂,微波辅助提取阿拉伯半乳聚糖.通过对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微波作用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和木粉粒度等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微波辅助提取阿拉伯半乳聚糖的较佳工艺参数为10.0 g兴安落叶松木粉,微波功率210 W,微波作用时间35 min,料液质量比1∶35,木粉粒度0.2~0.3 mm时, 阿拉伯半乳聚糖提取率17.47 %,比传统水浴浸提法高1.6 %,时间仅为原来的1/10.用红外和紫外光谱分析两种方法所得产物的化学结构相同,微波辅助提取的粗糖中杂质含量比传统水浴法低.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兴安落叶松木材中阿拉伯半乳聚糖的提取,微波辅助提取优于传统水浴浸提法. 相似文献
10.
微波法提取木材中的阿拉伯半乳聚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木材的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利用微波效应,以水为溶剂来提取其中的阿拉伯半乳聚糖。通过实验设计考察了微波提取的条件即微波功率、作用时间、木粉粒度、料液比等因素对提取物产率的影响,从而确定较佳的提取工艺:微波功率为490w,作用时间为25min,料液比为l:35,木粉粒度为0.20—0.30min。微波提取法提取物产率可以达到17.47%。并在此基础上将微波提取方法与传统提取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微波提取法的提取率比传统水浴提取法的提取率高出1.6%,在所用时间上仅用了l/12,同时利用红外光谱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Rupr.]树皮中分离、鉴定了三种黄烷-3-醇,即(-)表阿夫儿茶素,(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以乙酰衍生物形式分离出四种二聚黄烷-3-醇(二聚原花青定)B1—B4,并通过与标样薄层共层析及其核磁共振氢谱进行了鉴定。对可溶于甲醇的多聚黄烷-3-醇(多聚原花青定)用甲苯-α-硫醚和醋酸进行了化学分解。根据分解产物确定, 落叶松树皮含有分别以(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为终端单元之多聚黄烷-3-醇,其延伸单元亦由2,3反式和2,3-顺式3,5,7,3′,4′黄烷五醇所组成。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测定了上述化学分解产物,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该多聚黄烷-3-醇之平均聚合度为6-7,相应数均分子量为1700—2000。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兴安、长白及华北落叶松种的天然群体交配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树种的群体交配系统(Matingsystem)提供了该树种是如何将其遗传物质从一个世代传递到下一个世代的基本信息。因此交配系统研究可有助于:(1)推测群体的基因型组成;(2)分析多基因位点连锁不平衡程度;(3)推测种子园的种子质量及提供种子园营建设计的有关信息;(4)在一定的程度上,可用于分析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水平。在落叶松的10个种和3个变种中,目前已报道了2个种的交配系统:一个是美洲落叶松(L.laricina[DuRoi]K.Koch),另一是欧洲落叶松(L.deciduaMiler)。我国兴安、长白及华北落叶松的交配系统的研究尚未进行。本研究目的就是应用同功酶标记:(1)测定和比较这3个兴安落叶松种间及种内群体的异交率;(2)比较与其它针叶树的交配系统差异;(3)推测群体内自交或双亲近交发生的可能性。本文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应用由6个酶系(PGI,MDH,6PGD,AAT,PGM及SDH)产生的7个多态性位点的同功酶标记分析了我国3个落叶松种(兴安、长白及华北落叶松)的共9个天然群体交配系统。结果发现兴安落叶松的加格达奇(内蒙古)群体表现出几乎完全的异交(tm=0.986±0.081)。华 相似文献
13.
14.
论我国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种间遗传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木材树种,然而由于采用不同的性状进行分类,它们种间关系问题一直在争论着.国外研究人员如Ostenfeld and Larsen(1930)等认为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为兴安落叶松的2个变种,而我国科学家则把它们视为两个单独的种,并且还认为长白落叶松有3个变种存在,而华北落叶松有1个变种存在.因此用分子遗传学方法研究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3个种间遗传进化关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势预测.至今植物分类研究所采用的性状已包括有表型形态、生殖、生化、蛋白质(同功酶)到RNA和DNA的分子标记等,进行综合性状分类比较。由于这些变量所经受的环境影响和所包含的各种历史事件(如突变、选择、连锁等)不同,因此应用不同性状分类时,有可能导致不一致的结果。本文分别从形态性状,包括球果和木材解剖特征等、染色体核型分析、同功酶变异、RAPD分析、叶绿体DNA的RFLP分析,以及叶绿体DNA3个非编码碱基序列(1452bp)对这3个落叶松种的遗传进化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评述。从表型和生态适应性状变异看,这3个落叶松种可以较容易的区别出来,它们有着不同的生态特性和若干形态学差异,然而这可能只反映了适应性性状(受自然选择影响)的变异。近年来应用同功酶标记(选择性中性标记)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种的遗传关系非常密切,种间Nei氏遗传距离平均约为0.01,种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约为0.002。3个落叶松的种间遗传距离要比其它落叶松种间距离要小,如用同功酶分析所得的欧洲落叶松(L.decidua)和西伯利亚落叶松(L.sibirica)Nei氏距离为0.057。应用叶绿体DNA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3个落叶松种间无差异。这意味着它们的遗传分化可能发生很晚、或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发生十分频繁。根据所用的同功酶变异特点,即选择性中性和检测后证明为连锁平衡(Hu,1998),若分化时间尺度很短的话,那么突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时遗传漂变和基因流动对群体的遗传变异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平均单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和多态性水平均由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到华北落叶松依次减少,由此可推测长白落叶松与华北落叶松可能的形成过程。然而这一推测的前提是突变影响很小,而这一前提可以从叶绿体DNA的变异以及LePage和Basinger根据古化古资料对其它落叶松种的分化推测间接加以判断。根据分子钟(Molecular Clock)假设和Juke与Cantor-参数模型,可以粗略地估算出这3落叶松的分化时间发生很晚,可能发生在第三纪后期(Late Tertiary),这要比叶绿体DNA发生突变频率的倒数要小,这样也就间接地推断突变的影响很小。虽然对于生物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基于分子标记而建立的系统进化种与传统的生物学种可能不一致,然而我们根据生物学上种的概念以及一些性状变异特点,认为将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划为兴安落叶松的2个变种而非2个单独的种可能要更合理些。这与Shiraishi et al.(1996)建议将发生在Mt.Manokami山上的落叶松划为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的一个变种而非一新种的情况类似。根据这种非常近的遗传关系,我们认为3个落叶松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进一步研究3个落叶松种的形成与遗传关系,我们建议应用线粒体DNA标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线粒体DNA的点突变率要比叶绿体DNA要低,但由于线粒体DNA分子内存在高频率的重排(Rearrangement),进而产生遗传变异。同时也需要了解到这种变异不适合于分析种间的进化关系(Phylogeny Re-construction),及线粒体DNA的母本遗传方式特点,但可以用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稀有标记的空间分布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落叶松群体的形成路径和历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