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水稻叶鞘腐败病是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水稻近年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剑叶叶鞘,使穗避部工一部腐败,导致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劣,一般减产10%-20%,严重达30%。用高锰酸钾,50%米超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破口期喷施。防治效果显著,公顷增收稻谷450-1012kg。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省近年来育成水稻新品种(系)为试材,研究分蘖特性与物质生产和分配及产量结构关系的结果,分蘖特性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与物质生产及分配的相关性却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最高分蘖数和分蘖增长率与穗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最高分蘖数、分蘖增长率和分蘖减少率与产量均表现负相关,成穗率与穗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正相关。选育分蘖变化平稳,成穗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水稻叶鞘腐败病最早于1922年首次记载于我国台湾省。此后,在日本、南亚、东南亚各产稻国也相继有发生报道。水稻叶鞘腐败病是继水稻稻瘟病之后,又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并有逐渐发展的趋势。本病主要引起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变劣.一般流行年份减产10%~20%,严重的可高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是我国优质粳稻主产区,在生长季水稻经常遭受真菌类病害,不仅会造成减产,也会降低水稻品质,严重制约水稻安全生产.与稻瘟病和纹枯病相比,种植户对水稻叶鞘腐败病的认识严重不足,文中针对水稻叶鞘腐败病发病症状、发生流行因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提前预防、适期施药、综合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低节位早发分蘖与叶片形态、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并筛选低节位分蘖多、早期分蘖发生速率快且符合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水稻品种(系),对31个籼亚种水稻品种(系)早期低节位的分蘖特性、叶片形态及碳氮代谢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系)第一叶位成蘖率存在广泛变异,而第二、第三叶位成蘖率达到100%;水稻低节位分蘖发生速率与秧苗前3片叶叶长呈正相关,分蘖数量与叶宽呈负相关,因此,在育种上,可以将水稻秧苗前3片叶较长且较窄作为筛选早发分蘖水稻品种的参考形态指标;水稻植株体内蔗糖含量只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但不影响分蘖数量;硝态氮含量既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也影响成蘖率,氮代谢酶谷氨酸合酶(NADH-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的活性能促进水稻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将31份水稻品种(系)进行聚类,可分为A、B、C 3类,其中C类材料是分蘖发生较早且分蘖发生速率快、叶片形态更接近于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优质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汕优 63和 951 6为材料 ,通过密肥措施 ,培育不同产量的群体 ,研究水稻有效分蘖叶龄期 ( N-n)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 :高产群体 N-n期叶开角较大 ,叶长适中而稍长 ,叶片的松散度较大 ;叶片较厚 ,叶绿素含量高 ;叶面积增长缓慢 ,叶面积指数较小 ;叶鞘积累快 ,单位叶鞘重量承载的叶面积小等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不同节位和数量分蘖对经济产量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剔除特定节位分蘖的方法研究水稻不同节位的生产能力、生长冗余现象以及产量的补偿能力。结果如下:不同处理水稻单株的有效穗数与单株产量、抽穗期单株叶面积及单株生物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平均穗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早发的低节位分蘖(1,2,3)是增加有效穗数、抽穗期叶面积及生物量的主要节位,但低节位分蘖同时也是导致水稻生长冗余,加剧资源消耗的主要节位;当低节位分蘖空位时,中节位(4,5,6)或高节位的分蘖(7,8,9)将会发挥其补偿潜力,虽有效穗减少,但平均穗重变大。 相似文献
13.
张大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3)
统计结果表明,水稻各叶位气孔数量组成的变化主要是由本身特性所决定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影响,但各生态因素的影响途径和结果有所不同.水、温主要是影响伸长的叶位.干旱抑制细胞伸长,使叶面积减小而提高气孔密度,降低气孔长度,达极显著水平.在水稻生长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的结果则相反,但不显著.弱光主要影响叶原基阶段气孔的分化形成,且使气孔密度和长度相应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据小麦叶片形态结构的变化,研究了小麦叶片的分化、成长、建成过程,并进行了分期,进一步探讨了小麦叶片建成的肥水效应规律。在分析小麦叶片形态结构分化进程的基础上,将小麦叶片建成过程分为:幼叶奠基、原形成层分化、叶肉细胞分化、组织开始成熟、组织完全成熟六期。诸分化期转折的形态结构指标分别为原套平周分裂,中脉原形成层分化,表皮毛和叶舌分化,叶肉细胞分化,叶片伸长达终长的50~70%和805以上。肥水对叶片形态结构的效应主要为促进纵向与横向的细胞分裂,增加了细胞数目,对细胞大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水稻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和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以中粳稻盐粳4号为材料,通过不同肥水运筹等处理,研究了群体茎蘖动态类型与产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期的茎蘖苗数的消长动态变化、生长速率及其成穗率大小,可以将茎蘖动态分成4种类型,4型是合理的茎蘖动态类型。(2)合理的群体茎蘖动态,拔节期干物质重量高,拔节到抽穗期干物质重量适宜和茎鞘重量高是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力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分别研究了品种、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早稻纹枯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纹枯病的发展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加重,施氮量(N)与病害发展速率比值(RR)关系模型是:RR=1.07899/[1+1.21482EXP(-0.22775*N)]。纹枯病对氮量的灵敏点在每亩施纯氮7.5—12.5公斤内;品种间抗感差异明显,其感病程度可分为三类,各类品种系数可互换;品种与施氮量互作对病情发展影响显著,施氮量对品种抗感性有一定影响,组建了各类品种系数与施氮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施氮水平研究玉米产量形成及叶片结构的试验结果表明:在0—450kg/hm2施氮水平范围内,330kg/hm2施氮量可获得最高产量,每hm2产量达4932kg;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叶片长、宽、厚都有显著或极显著增长,但单位长江内维管束数显著减少,栅栏组织层数无变化.因此认为.叶片长、宽、厚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及维管束细胞因肥水关系增大所致. 相似文献
18.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稻叶鞘、根系,玉米叶鞘和土壤中以及稻纹枯病菌菌核上分离到360株细胞,经平板抑菌初测得到59株拮抗菌。其中,抑菌带宽0.56~0.84cm的7株中,除B1-2-1外,其它6个MSE系列菌株均来自玉米叶鞘。分离材料不同,其拮抗细菌的分离率明显不同。即稻体最低(4.25%),土壤纹枯病菌菌核最高(23.8%),玉米居中(16.3%)。在室内人工接种病菌条件下,测定其中43个拮抗菌株对离体稻秆纹枯病的控制作用,筛选到防效在48.47%~90.95%的13株。其中,MSE1-7,PBR-1,MS2-1,L1-3-1,H1-4,L1-5-3的防效均达80%以上。对上述13个菌株补加MSE1-4,共14个供试菌,接种病菌,对再生稻纹枯病防效为32.00%~47.78%的5株(其中MSE1-4为47.78%,L1-5-3为40.44%)。其中,MSE1-4,MSE1-7对稻苗地上部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干重分别比对照降低6.85%和1.34%,但对根系有促生作用,根系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25%和2.81%;L1-5-3,3′-71和MS2-1对稻苗地上、下部生长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2
在总施氮 (纯氮 )量为 3 0 0 kg· hm- 2 的条件下 ,研究氮肥运筹对水稻汕优 63和镇稻 88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按基肥、分蘖肥、保花肥之比为 4∶ 2∶ 4施用 ,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含氮量 ,促进物质运转 ,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 ,从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并能降低垩白率 ,提高碾米品质和稻米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不同粳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对具体表性的17个粳稻品种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氮素吸收与利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粳稻品种植株含氮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性明显;作物产量水平提高,植株含氮率则相对较低;植株总吸氮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5497*);氮经济产量生产力随着水稻品种生育期延长与作物品种产量的提高而逐渐提高,提高水稻品种基因型的氮生物产量生产力、收获指数及氮素收获系数,可显著提高品种的氮经济产量生产力与作物产量。同时,不同生育阶段、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水稻植株含氮率、吸氮量、氮经济产量生产力及其构成因子间亦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