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起身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生长迅猛,对肥水的要求极为敏感,肥水充足有利于促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增加穗粒重。据试验,在小麦起身期一次每公顷追300kg尿素产量最高,每公顷产量达5122.5kg,分别比每公顷追150kg、225kg的增产1345.5kg和539.3kg。说明抓住晚茬麦保蘖增穗的  相似文献   

2.
张素梅 《农业工程》2012,2(5):68-71
以郑黄糯2号为材料,进行玉米追氮量、施用比例及缓释肥料施肥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磷肥施用量相等的情况下,播前基施氮肥180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较基施氮肥90kghm2增产310%,与基施氮肥270 kghm2和225 kghm2的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分次施氮试验中以施氮量180 kghm2,基施、拔节期追施、大喇叭口期追施比例为8∶4∶0的处理为最佳,产量、氮肥效益为最高;缓释N肥肥效试验中,各个处理间在植株性状方面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产量及经济效益上,总施氮量180 kghm2各种缓释氮肥的应用效果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3.
赵子龙 《新疆农机化》1997,(5):19-20,16
1概述小麦是宁夏自治区主要农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o.6万hm’,占全区粮食总播面识的4o%,产量9亿kg,占粮食总产的40%.1995年,我区平罗县从内蒙引进小麦机械覆膜穴活栽培新技术,当年试种1.4hm’,平均产t6622.5kg/hm’,比对照大田条措小麦每公顷增产1905kg.这一试验结果,引起了我区各级政府领导的极大关注。1996年,/J\麦机械覆膜穴播技术被自治区农业厅列入“九·五”期间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之一组织实施,在全区各县(市)建立了示范点,进行示范推广.1996年全区共示范种植3900hm’,其中平罗县种植3067hm‘,平均产…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配比对杂交水稻的产量有一定影响.本文以杂交水稻荃优1606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不同施肥配比对其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施肥配比为施商品有机肥600 kg/hm2+40%复合肥750 kg/hm2+微量元素水溶肥45 kg/hm2,栽后每5~7 d追施尿素112.50 kg/hm2,平均产量可达10528.3...  相似文献   

5.
晚播小麦因播种偏晚,冬前积温少,根系弱,冬前和初春麦田群体偏小,虽然在播种时加大了播种量,但如不注意管理,与适时麦相比,势必造成减产。因此,春季对晚播麦田进行科学管理,对提高晚播小麦的产量,尤为重要。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6.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为生育后期,其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增粒重,关键措施在于“巧”。 巧浇水 小麦抽穗以后的耗水量约占总需水量的36%。应巧浇扬花、灌浆、麦黄水,以土壤见湿不见干为好。浇水要无风抢浇,小风细浇,最好是夜浇,  相似文献   

7.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黄淮海"一年两熟地区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表明:秸秆覆盖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养分有效性,可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明显地调节作物生长的水、肥、气、热等生态条件,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未进行秸秆覆盖的处理产量为4 617.93kg/hm2;进行秸秆覆盖的处理,小麦平均产量最高可达到 5 360.00kg/hm2,提高了1 303.67kg/hm2,增产可达到 28.23%.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动导航的小麦精准对行深施追肥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小麦返青期地表追施氮肥使氮素挥发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目前在小麦追肥过程中缺少深施氮肥作业装备的现状,进行了基于拖拉机自动导航技术实现精准对行深施氮肥的技术研究,设计了小麦精准对行精量深施追肥机。追肥机采用安装有自动导航系统的拖拉机牵引实现精准对行,以RTK-GNSS接收机测取的作业速度为基准,通过液压系统驱动排肥机构工作,双圆盘开沟器开沟深施,采用PID控制排肥轴转速与车辆行驶速度实现实时匹配,达到精量控制追肥量的目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设置目标追肥量为200 kg/hm2,车辆行驶速度为5 km/h时,追肥机能完成对行深施追肥作业,机具对行作业误差在±6 cm以内,追肥量偏差小于9%,可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对照撒肥机表层撒肥作业,每公顷减施氮肥25 kg左右,小麦每公顷增产486.5 kg左右。  相似文献   

9.
玉米混播苜蓿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种植苜的方法上,除直接播种苜蓿籽外,农牧民大都采用小麦混播大麦混播,油菜混播,葵花混播等方法。下面介绍一种玉米混播苜蓿的种植方法。我场采用这种方法已推广近200hm2,收到了良好效果。1玉米混播苜蓿具体方法玉米先按常规种植。采用新疆牧业机械厂生产的2BM—2A型铺膜播种机点播玉米,采用该机也便于配套中耕机除草和追肥,每667m2保苗4600株左右。播种时每667m2施底肥25kg,其中二铵20kg,尿素5kg。待玉米定苗后,用小四轮配套中耕锄草两次,第二次中耕时追施尿素17kg/667m2。经过两次中耕锄草后,玉米地行间的杂草已基本除净,并辅以人…  相似文献   

10.
稻茬小麦机械化播种与人工撒播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稻麦周年机械化,推广小麦机械化播种,集成与配套不同播种条件下小麦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通过大田试验,设置适期、迟播和晚播3个播期,每个播期内比较小麦一体化机条播和人工撒播2个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扬麦16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播期内机条播处理小麦出苗率、每穗粒数、实际产量均显著高于人工撒播处理,且机条播处理小麦基部节间较撒播处理有缩短趋势,氮肥利用效率提高明显;随着播期的推迟机条播处理小麦出苗率、每穗粒数、株高和产量均显著降低,与人工撒播相比,不同播期机条播处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利用率分别提高7.1%~8.2%和5.0%~5.9%。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模式麦田水资源利用率及边际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山东省当前推广面积较大的"20+40"大小行、"20+40"沟播、"20+40"垄作以及常规等行距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边际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大小行、沟播和垄作种植模式的最大产量分别为7 778.6、7 624.8、8 684.6和8 893.7 kg/hm2,表明沟播和垄作都具有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潜力,但在获得最大产量时,垄作的蒸散量比沟播提高了76.6 mm.沟播和垄作的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等行距和大小行,但沟播的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产量和蒸散量分别为7 858.8 kg/hm2和407.5 mm时获得,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种植模式.综合考虑各种种植模式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边际效益,以灌拔节和抽穗水条件下沟播的净收益最高,其产量为8 186.3 kg/hm2,灌溉量为120 mm,蒸散量为423.5 mm,水分利用效率为19.3 kg/(hm2·mm).表明在亏缺灌溉条件下,沟播是最适合在山东省推广的冬小麦节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江都 《当代农机》2013,(12):8-9
秸秆还田一直是公众关注和争论的热点,秸秆还田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否应作为秸秆利用的主要途径? 看产量:秸秆还田肥效大 “今年水稻丰收已经有九成把握,预计产量在600 kg以上.”扬州市江都区浦头镇王庄村种田大户王加迟夏季新流转土地20 hm2,全部实施了麦秸秆还田.他介绍说,全镇夏季小麦秸秆基本都还田了,自己一直承包的4 hm2地已连续5年实施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往每0.067 hm2地要施100kg化肥,现在只用15~20 kg,水稻单产都在600 kg/0.067hm2左右,最高达到650 kg/0.067 hm2.”  相似文献   

13.
晚播冬小麦限水灌溉对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6~2007年利用抗旱节水新品种与高产优质新品种,进行了大田限水灌溉和充分灌溉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适期晚播处理的冬小麦全生育期浇2~3次水,总耗水量平均3244.5 m3/hm2,产量平均7903.5kg/hm2,水分生产率高达2.432 kg/m3,比充分灌溉(耗水量4481.1 m3/hm2,实产6644.4 kg/hm2,水分生产率1.483 kg/m3)提高0.949 kg/m3,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由于水稻晚熟品种和直播稻面积的扩大,小麦播期被不断推后,对小麦单产提高影响较大。通过几年来对晚播小麦的调查分析,只要配套技术运用得当,照样能取得6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运而生,它不仅克服了单纯稻套麦易早衰的弊病,而且能适应不同年份的播种条件,技术灵活性强。  相似文献   

15.
由于水稻晚熟品种和直播稻面积的扩大,小麦播期被不断推后,对小麦单产提高影响较大。通过几年来对晚播小麦的调查分析,只要配套技术运用得当,照样能取得6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运而生,它不仅克服了单纯稻套麦易早衰的弊病,而且能适应不同年份的播种条件,技术灵活性强。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仁寿县体系办与农技站协作,在珠嘉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麦/玉/豆"机械化栽培技术示范。现将技术要点及发现的问题总结如下。1"麦/玉/豆"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1.1小麦1)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2)种子处理。晒种、拌种。3)耕整施肥。播种前7 d,每公顷施用小麦专用复合肥1 125 kg,农家肥18.8 t。4)播期播量。11月1~7日,播量150 kg/hm~2。5)精细播种。2BJ-2型简易播种机播种,深度3~4 cm。  相似文献   

17.
沧州市地处黑龙港流域旱作农业区,冬小麦种植面积达44万hm2,其中旱地麦21.4万hm2。旱地麦受旱、盐、碱、冻害较重,不易拿苗,幼苗纤弱,产量低而不稳,影响我市小麦总产量的提高。通过多年实践证明:小麦机械沟播是旱薄盐碱地小麦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试验证明:小麦机械沟播,可以借墒播种,改善播种沟内土壤水分状况,促进种子发芽,提高出苗率;侧深部位集中施肥,可以一次施人较多化肥,增加土壤肥力,促亩早发,培面比苗;对盐碱较重的地块,沟播可以躲盐碱,减轻危害;沟播小麦,沟埂相间,麦苗可以避风防寒,减少冻害死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新疆干旱区滴灌春小麦水氮耦合对小麦根系的时空分布、水氮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新春19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4个灌水量处理(W0:0 m3/hm2、W1:1 500 m3/hm2、W2:4 500 m3/hm2、Wck:3 750m3/hm2)、4个施氮量处理(N0:0kg/hm2、N1:150kg/hm2、N2:450kg/hm2、Nck:300kg/hm2)对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及成熟期小麦根系根长密度、根体积、根质量等在0~100cm土层的垂直分布、动态变化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0~20cm是各处理根量值(根质量、根体积、根长密度)最大的土层,也是根系活动最为旺盛的区域;土壤水氮适宜(WckNck)时,表层根量增加;水氮过多会导致根系生长受抑(W2N2),根系活力下降,根系衰亡提前,影响水分吸收,导致水分、氮素利用率低且产量下降;水氮亏缺(W1N1)虽然有助于提高小麦水分、氮素利用率,但产量较低;土壤水分严重缺乏(W0N0),根系吸水困难,对表层土壤根系数量的增加不利,导致减产。建议在水资源相对充沛条件下滴灌小麦采用WckNck处理,更有利于实现节水、节肥和高产统一。  相似文献   

19.
1.整地 由于麦后播种时间紧迫,因此伏播夏大豆的麦田最好在小麦收获前浇串茬水或收获后及时浇底墒水,然后结合耕地撒施基肥。每0.067hm^2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000~1500kg,复合肥30~40kg。  相似文献   

20.
电动小麦撒播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前言 近年来,在稻、麦两熟制种植地区,常规的种植方式普遍存在着水稻收获期推迟、小麦种植时间较晚的问题,大多数小麦种植错过最佳播种期,严重影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抢抓小麦种植农时,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地区采取了稻田套种小麦的种植方式,但一般都是人工撒播。由于稻田人工撤麦作业条件差,播种量、作业幅宽和人员行走速度都无法控制,从而出现了稻田撒麦不均匀的问题,造成小麦出苗均匀性差,直接影响到小麦产量。为此,研究开发一种电动撒播机,可以提高稻田撒播小麦的均匀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增加小麦种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