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目的]模拟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和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变异的响应,以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微生物因素在调控土壤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增温技术和96孔-微平板法测定了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解析环境因子在调控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异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增温处理在生长季显著提高土壤温度1.91℃,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了12.15%,微生物量碳氮显著增加了40.30%和61.29%;增温处理在非生长季显著提高土壤温度2.24℃,但对微生物量碳氮影响并不显著。增温处理对土壤专一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季节差异,生长季除N-乙酰-葡糖苷酶外增温处理降低了土壤专一酶活性;非生长季除β-葡糖苷酶和蛋白酶外增温处理增加了土壤专一酶活性。环境因子可以解释土壤专一酶活性变异的82.5%,MBN和NH4-N极显著影响土壤专一酶活性,二者共可以解释变异的59.0%。[结论]MBN和NH4-N是影响土壤专一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他环境因子:土壤水热配比、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碳氮比、溶解性有机碳和硝态氮等是影响土壤专一酶活性在处理间和季节间变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6.
7.
退耕还林(草)成效主要限制性因子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草)受生态因子和树草种及人为栽培等众多因子直接影响,为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如何选取主要限制性因子,基于应用GIS专题图层叠加技术,从而研究单个或多个限制性因子及众多因子之间的调节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使退耕还林还草确保成活,趋向覆盖85%以上,达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6~2019年宿迁中心城区四个国控站点O3浓度监测数据和欧洲中心(ECMWF)0.25°×0.25°的NetCDF资料和本地气象部门提供气象数据,分析了宿迁市O3浓度的分布特征,探索了研究气象条件对O3生成和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9年宿迁市臭氧超标越来越重,臭氧超标开始时间提前至2月,臭氧超标结束时间延长至10月,整体臭氧污染态势严峻。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在无明显大尺度环流系统控制的稳定经向环流形势下出现臭氧污染的天数最多;在同时满足T平均不低于27℃且T最高不低于25℃、RH平均不高于70%且不低于50%和WS平均在2m/s^4m/s区间且风向为偏南风向时,臭氧易发生超标现象,超标率达75%,而三项均不符合时,臭氧超标率仅为9%。 相似文献
9.
10.
11.
利用序批式反应器,以乙酸钠为碳源驯化活性污泥,选择和富集具有积累聚羟基链烷酸酯(PHAs)能力的微生物菌群,探究了不同的碳源条件对PHAs合成产率、单体(PHB、PHV)组成的影响,寻求PHAs总量和PHAs单体产率最高的碳源组成和类型;考察了影响剩余污泥合成PHAs的因素,重点调控pH、碳氮比条件,实现剩余污泥贮存PHAs的工艺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微好氧循环体系中,相对于丙酸、丁酸等单一有机酸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乙酸为单一碳源时可获得最高的PHAs合成量,达到了0.234mg/mg ,其中PHB的产率为0.225mg/mg ,占96%。不同比例的乙酸-丙酸和丁酸-丙酸等混合酸的合成条件下,以乙酸/丙酸=1∶2的混合酸作为碳源时,单位质量干重污泥PHAs的产率可达到为0.384mg/mg ;对比C/N分别为20、100、500的培养条件,当 C/N =500时剩余污泥贮存 PHAs 的能力较强,最高产率约为0.356mg/mg ;分别控制pH值=5、pH值=7、pH值=9的酸度条件,则中性环境更有利于剩余污泥贮存,可达0.39mg/mg的PHA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