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树速生丰产林深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是我省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用材林栽培树种,进行人面积的杨树速生丰产栽培试验示范,探索我省杨树人工用材林的栽培管理措施、丰产途径和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指数表的编制》是利用数理统计学、测数学原理,通过对大量的野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以林分平均高和林龄的相关关系编制出的。为以后其它树种的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指数表的编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科学方法,编制栽培指数表的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方法评价林分生产力高低,为合理选择造林地和确定适宜集约经营强度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内外《编制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指数表》也可以说是初次赏识本文的实用性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最近(1989、3、16)由内蒙古自治区标准计量局发布的《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标准》提供林业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执行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材料,否则难以执行《标准》。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区和栽培类型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Populus是我国主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尤其是北方农区栽培极为广泛。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区以栽培类型的划分,对发展我省杨树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项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定量分析(气象要素)区划,全省分4个栽培区5个亚区11个栽培类型。本文就划分的依据、方法、分区特征(含发展杨树丰产用材林的重点地区、适用品种、宜林土壤)、立地因素、类型及其技术措施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笔者研究确定了山西省通道绿化主要杨树品种或树种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计算标准年龄,各栽培区、各树种组在参考栽培密度下计算标准年龄时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生长指标的底限,各树种组不同林龄速生丰产用材林生长量指标以及各栽培区、各树种(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轮伐期,并提出了通道绿化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建设规模、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杨树是辽西北半干旱地区主要的速生用材林树种,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辽蒙阻沙林工程的实施,以速生丰产为主要培育目标的杨树栽培技术彰显其重要性。为此,在对影响半干旱地区杨树速生丰产的主要制约因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杨树速生丰产的主要技术措施,期待对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华北农区发展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栽培技术,进行了优良品种沙兰杨和山海关杨的造林密度试验、间作对比试验、生长量和经济效益分析、栽植方法比较试验等,并提出了适于当地条件的八项主要丰产技术措施。本试验林已成为该区的示范林,产量超过了全国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标准,林分平均蓄积达到135m~3/ha,年均生长22.5m~3/ha,其丰产技术措施也迅速得到了推广。  相似文献   

7.
辽宁杨树品种繁多,栽培也极为广泛,全省14个市都有栽植,是平原地区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防护林、绿色通道景观林和“路旁”绿化的主要树种。一些地方没有做到适地适树,加之又大面积营造杨树纯林,生态功能脆弱、病虫害防治技术缺乏等原因致使杨树病害发生严重,给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威胁着杨树用材林和生态林发展。本文详尽地分析了辽宁杨树病虫害危害情况,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杨树Popuius sp.是我国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之一,杨树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容易繁殖等特点。其木材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弹性好、纤维长而含量高和易加工等特点,用途十分广范。杨树种植具有丰产、经济效益高,深受广大林农的欢迎。在湖北平原地区栽培杨树,作为人工用材林和生态林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杨树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树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梁鸿恩(辽宁省杨树研究所盖州115200)在杨树分布区域的各国都有悠久的人工栽培杨树的历史,过去人们栽植杨树不是以用材为主,大多用于绿化观赏和村屯防护作用。真正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人工栽培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的。欧洲各...  相似文献   

10.
林分生长规律是森林经营的理论基础之一,研究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以下简称“丰产林”)的生长过程,编制杨树丰产林生长预测表,可以预估林分未来的生长量,鉴定森林经营的效果,并为制订森林经营技术措施提供依据。我省由于发展杨树丰产林的历史尚短,以往省内缺乏杨树丰产林生长预测方面的系统研究。为提高我省杨树丰产林的经营管理水平,我们在制订山东省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标准的过程中结合进行了杨树丰产林生产过程及生长预测的系统研究,编制了杨树丰产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