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贵州山区烤烟地水土流失和农民增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采用贵州当前推广的优良牧草品种,试验研究了草-烟两熟轮作和草-烟 草一年三熟轮作两种栽培模式的异同。结果表明:草-烟轮作后烤烟单价提高了0.53元/kg;草-烟两熟轮作模式比草-烟 草一年三熟轮作模式纯收入高出10794.54元/hm2,达18709.57元/hm2,投产比达1∶2.58,经济效益显著,远高于当地烟农14263.86元/hm2的纯收入;草-烟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大。选择优良牧草品种,合理施肥,进行草-烟轮作,可改进山区农作物传统的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减轻烤烟病虫害,涵养水源,促进畜牧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早春利用小拱棚覆盖技术进行促早栽培,能使第一茬作物提早成熟,并采用间套技术,可进行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实践的小拱棚甜瓜套作玉米轮作秋季大白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就是其中一种高效栽培模式,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3.
麦玉轮作和麦稻轮作是我国一年二熟区重要的种植制度,该种植制度下秸秆资源丰富,秸秆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但它也存在抑制作物生长、传播病虫害等弊端。对麦玉和麦稻一年二熟轮作制度下的秸秆还田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经分析比较,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水稻秸秆粉碎覆盖还田为麦玉和麦稻轮作制度下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作物种类及品种的组合和熟制改革,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并综合配套,充分利用滇中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确保作物所需的生育期,发挥其联应互补作用,采用套作方式改滇中传统一年两熟为三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5.
小麦是安岳县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主要种植在旱地,以套作小麦为主,且60%分布在二、三台位土上.因此,推广应用小麦抗逆丰产栽培技术十分重要,有利于实现小麦增产增收.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一、分状轮作,用养结合 我县以旱地套作小麦为主,多分布在坡台地上,土壤肥力较低.实行分带轮作,用养结合,能有效解决小麦晚茬、瘦茬和多熟茬口矛盾,提高全年光、热、水、土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当年高产和耕地地力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阆中市农技站在现代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上,技术人员大胆创新,积极示范探索旱地"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示范成功"粮菜套作、一年三熟、亩产值上万"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现简要总结如下,供各地参考。一、种植模式作物搭配典型作物搭配为:莴笋//莴笋+玉米。二、茬口衔接莴笋//莴笋+玉米种植模式为一年三熟,即两季莴笋一季玉米,为粮菜套作种植模式。第一茬莴笋于8月底9月初育苗,10月上旬移栽,12月中旬收  相似文献   

7.
该模式一年四熟,667平方米年均收入可达万元,且采用菜、粮轮作,有效地减少和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李如平 《农家科技》1999,(11):10-12
<正> 四川省巴中市东兴场乡高眉村二社,是个“十年九灾、十灾九旱”的灾区社。1998年,该社采取“以技治旱、以改治旱、以调治旱”的战略措施,实行“小麦—西瓜—辣椒—番茄—大白菜”旱地五熟高产高效栽培,获得了每667米~2产值5787.96元的好效益。他们的种植方法是: 1.划厢分带种植。土地按4米宽划厢分带种植。甲带3米宽,秋冬季种小麦,小麦收后作为西瓜铺藤地,并在带中间套栽两路辣椒;乙带1米宽,作为西瓜预留行,秋冬季栽一季短期蔬菜或进行土地培肥,开春  相似文献   

10.
作物轮作方式产量效应模拟与优化选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田间轮作试验周期长、工作量大的实际问题 ,采用作物生长模型 DSSAT3和 AL MANAC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地区作物轮作方式的产量效益 ,提出了轮作耗水系数、轮作耗氮系数和轮作经济收益值的概念与计算公式 ,并应用于作物轮作方式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评价 ,得出了关中平原区、渭北高原区和银川平原区的最优轮作方式分别为“小麦—玉米→小麦—玉米”一年二熟制、“小麦→小麦—谷子→玉米”三年四熟制和“小麦 /玉米→小麦 /玉米”套作一年二熟制  相似文献   

11.
焉耆垦区属中温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大,于10℃的积温为3415~369℃。发展小麦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多余的光热资源,而且能提高复播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值,是作物轮作倒茬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技术背景 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玉/薯"、"油-玉/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370万亩。这些模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对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该区旱地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一年多熟种植模式发展现状、所需环境条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新疆地区当地有利的环境条件,重点介绍了一年多熟种植作物的品种选择,分析了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社会、经济效应,建议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豇豆-萝卜一年两熟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的充分利用以及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1.合理轮作 黄淮地区80%以上大豆种植沿袭小麦一大豆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尽管不重茬,但大豆连年迎茬,致使大豆根际固氮能力减弱,土壤养分失调,病虫害加重。实行合理的麦、豆、棉、菜等轮作制度,特别是大蒜茬,更能促进大豆生长,大豆肥茬养地作用更易发挥,不但养分互补,病虫害减轻,而且根际分泌物毒素易被分解,是大豆高油、高产、稳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露地种植西瓜采用一年三熟栽培模式,可解决人口多、耕地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通过春瓜选用迟熟无籽西瓜、夏瓜和秋瓜选用早熟有籽西瓜的科学搭配,严格进行种子、营养土和大田土壤消毒,嫁接育苗,健身栽培和预防为主的防病措施,西瓜每公顷产量可达105000kg,比一年二熟栽培每公顷增产22500kg,增加产值2.25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关健词:西瓜;栽培模式;一年三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1997,(12)
旱地分带问、套、轮作是以带状种植为基础,在同一块地上实行多熟问套和轮作换茬。它的特点是:分带规格化种植,每年种植的作物按生长季节及其特性进行科学组配,同一作物在上下年度内虽在同一块地上种植,但不出现重茬口。实行这种分带间套轮作法,多熟、高产、效益高,且方法简便,易为群众所接受。其增产原理是:1.充分利用了一年中自然资源最丰富的生长季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们示范种植的地膜甘蓝—豆角—辣椒—秋延黄瓜高效套作栽培模式,茬口衔接紧凑,一年四熟,投资少、效益高。平均每亩产甘蓝2000kg、豆角2100kg、辣椒1300kg、秋黄瓜2800kg,全年产值6700多元,扣除各项投资680元外,净收益6020多元,效益相当可观,且技术操作简单。1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景洪市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模式多年来一直是一年二熟,即早稻和晚稻。这样的种植模式只能解决温饱,经济效益低。近年来,景洪市农技人员为了让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本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结合品种特性及气候特点,从品种搭配、栽培管理等方面探索创新出“鲜食甜玉米-水稻-水稻”一年三熟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杨光军 《农家科技》2008,(3):11-11,20
<正>1."玉米-玉米-蔬菜"一年三熟栽培模式。关键技术:①选用适应性广、抗性强、丰产性高的中熟品种。②适时早播。根据各地气候特征,一般于3月10~20日播种,采用营养球(块)覆膜保温育苗,二叶一心时移栽大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