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瓢虫防治棉蚜,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便于大家识别瓢虫,更好地开展群众性的利用瓢虫防治棉蚜的工作,兹将我们在安阳棉田内观察到的食蚜瓢虫种类——七星瓢虫、多异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二星瓢虫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近期各地对棉蚜越冬寄主及棉田蚜虫基数调查,结合天气预报及生态因素等综合分析,山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预计棉花苗期蚜虫今年在临猗、永济、盐湖、芮城等主产棉县中等发生。危害盛期在5月中下旬,接近常年。发生面积50万亩。防治建议:(1)5月下旬可从麦田、苜蓿地人工采集七星瓢虫在棉田释放,可有效控制苗蚜,推迟田间施药时间。(2)在天敌少棉蚜危害严重的情况下,对达防治指标(即三叶期  相似文献   

3.
色素诱蚜     
色素诱蚜,是利用有翅蚜对色素的趋性用于防治。实践证明,大面积开展色素诱蚜是多快好省地消灭蚜虫的一种好办法。一九七五年四月,我们在利用色素测报棉蚜由越冬寄主迁向棉苗时,发现黄颜色对有翅蚜的诱集力很强(以下简称黄板诱蚜)。在第一次迁飞高峰期4月26日至30日的五天中,一块黄板两面共诱获有翅蚜202头。随即在5月中旬割麦后,在孔东公社六大队1037亩棉田普遍开展黄板诱蚜工作。一块黄板,仅在棉蚜第二次迁飞高峰期5月23日至29日的七天中,共诱获有翅蚜337头。在6月份,棉田中棉蚜互相扩迁,又诱获有翅蚜229头。  相似文献   

4.
色板诱蚜     
河南省睢县安庄大队,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以生防为主的基础上,针对今年棉蚜发生早、来势猛、为害重的特点,充分发动群众,抓住有翅蚜迁飞的有利时机,利用棉蚜的趋黄性,积极推广色板诱蚜。今年全大队310亩棉花,于5月中旬在块块棉田插板,共插板2500多段。大队生防站在安庄队进行插板与不插板对比试验结果,插黄色板诱蚜两天调查,百株蚜量只76头,不插板为1075头,插板诱蚜效果非常显著。5月24日通过大面积色板诱蚜调查,24小时内平均每板诱蚜508头,经过定板定时  相似文献   

5.
2001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转Bt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Bt+CpTI)棉对棉苗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室内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两种棉蚜天敌的生物学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未达显著水平.单作转基因棉田棉蚜发生期比麦套棉田提前5天左右,发生数量是麦套棉田的1.6倍,表明麦棉套作可有效的控制苗蚜的为害.室内研究表明,异色瓢虫对用Bt棉处理的的棉蚜的捕食量比对照增加22.0%,棉蚜茧蜂对用Bt棉处理的棉蚜的寄主率降低23.5%.  相似文献   

6.
利用瓢虫防治棉蚜的效果已为大面积生产实践所证实,是一项效果好、投资少、技术易于掌握的安全治虫措施,为群众乐于接受。目前利用瓢虫防治棉蚜主要是利用麦田、油菜田等自然发生的瓢虫,采取集中捕捉,有计划地释放到棉田的方法以达到控制棉蚜为害的目的。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只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思想发动工作,抓住几个技术环节,就会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应注意哪几个环节呢?第一,做好虫情调查,掌握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一般生产队应在四月下旬至五月初全面  相似文献   

7.
2 0 0 1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转 Bt基因棉和转双价基因 ( Bt+ Cp TI)棉对棉苗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室内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两种棉蚜天敌的生物学影响。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 ,未达显著水平。单作转基因棉田棉蚜发生期比麦套棉田提前 5天左右 ,发生数量是麦套棉田的 1 .6倍 ,表明麦棉套作可有效的控制苗蚜的为害。室内研究表明 ,异色瓢虫对用 Bt棉处理的的棉蚜的捕食量比对照增加 2 2 .0 % ,棉蚜茧蜂对用 Bt棉处理的棉蚜的寄生率降低 2 3.5 %。  相似文献   

8.
聊城地区常年植棉180~200万亩,是我省主要产棉区之一。长期以来,在防治棉虫中,强调单一化学农药治虫,杀伤了大量害虫天敌,并使害虫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以致造成治虫工作的被动。近年来部分社、队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广以瓢治蚜,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明确棉田主要害虫天敌的发生节律,以便更好地利用天敌,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一九七五年我所在聊城附近的土城等九个大队,对棉田主要害虫天敌的种类与消长进行了系统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主要天敌种类自5月10日田间始见天敌开始至9月5日棉田第三代棉铃虫危害基本结束时为止,在九个大队41块棉田进行系统调查,每3~  相似文献   

9.
棉花蚜虫是棉花上的三大虫害之一,生产上必须加强防治。通常采用的农业防治措施有:实行麦棉邻作或棉田周围种植油菜、莒蓿等诱集作物,以改变农田单一的作物结构,利于天敌栖息繁殖,利用天敌对棉蚜进行控制;棉田要科学配方施肥,合理施用氮肥,施用叶面肥时要配合灭蚜。除此之外,四季都要做好棉蚜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观察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及高龄幼虫对苹果蚜的捕食控害效果表明,瓢虫捕食时蚜虫群体燥动不安持续时间1min12s,蚜虫腹部和后肢翘起、腹管不断分泌排泄。七星瓢虫2种虫态对苹果蚜虫口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olling-Ⅱ型方程很好地拟合,瓢虫自身不同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七星瓢虫不仅直接捕食,还惊扰苹果蚜食无定所,生活紊乱,繁殖率下降,捕食控害效果明显。捕食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瓢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盛发初期0.067hm2果园人工助迁3000头,2周后苹果蚜自然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直播春棉田害虫与其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共存机制,采用直接观察法,系统研究了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的时间动态变化,及其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播春棉的不同生育期,棉田害虫和天敌的优势种不同。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高峰期多集中在6—7月,而棉蚜高峰期在5月下旬,棉叶蝉高峰期在9月下旬。不同种群的时间生态位不同,害虫中棉盲蝽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棉铃虫,棉叶蝉和棉叶螨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天敌中蜘蛛类天敌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小花蝽,黑襟毛瓢虫的生态位宽度最小。而黑襟毛瓢虫和瓢虫类天敌与棉蚜、棉叶螨生态位重叠度较大。因此,皖西南棉区直播春棉田可利用瓢虫类天敌抑制棉蚜和棉叶螨的危害,保护并利用好蜘蛛类天敌,需重点防治棉盲蝽和棉铃虫。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观察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及高龄幼虫对苹果蚜的捕食控害效果表明,瓢虫捕食时蚜虫群体燥动不安持续时间1min12s,蚜虫腹部和后肢翘起、腹管不断分泌排泄。七星瓢虫2种虫态对苹果蚜虫口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olling-Ⅱ型方程很好地拟合,瓢虫自身不同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七星瓢虫不仅直接捕食,还惊扰苹果蚜食无定所,生活紊乱,繁殖率下降,捕食控害效果明显。捕食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瓢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盛发初期0.067hm2果园人工助迁3000头,2周后苹果蚜自然  相似文献   

13.
我县黄潭公社在防治病虫害工作上,认其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全公社四十二个大队、三百○七个生产队,五万七千四百亩棉田,一九七六年全面开展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充分利用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物理防治、诱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捕捉繁殖、助迁自然天敌三千七百多万头;土法生产和使用“7216”杀虫菌剂四十多万斤;熬制和使用各种土农药一百四十多万斤。对消灭虫害,促进粮棉生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环境污染,保障人  相似文献   

14.
棉蚜是甘肃棉区的优势害虫,主要是棉花成株期的夏型棉蚜(即伏蚜)对棉花造成为害。为探明河西走廊棉区棉花伏蚜的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笔者于1995~1996年在甘肃敦煌和安西两地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棉株受伏蚜为害后主要是造成株高降低、蕾铃脱落率增加、吐絮数减少,铃重降低而减产。根据甘肃河西走廊棉区的棉花生产现状,提出棉田夏型棉蚜(伏蚜)的防治指标为平均单株3片叶蚜量50头左右。  相似文献   

15.
在克拉玛依造林减排作业区苹果果园释放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进行控制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瓢蚜比对绣线菊蚜的控制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调查年份瓢虫对绣线菊蚜的控制效果差异不显著。释放多异瓢虫幼虫7 d后,防效达最高值。  相似文献   

16.
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生境条件下天敌种类及种群动态,对农田害虫的生态治理和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不同类型的棉田,系统调查棉田中棉蚜及其周围生境中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新疆南部棉区非棉田生境中的天敌种类多、数量大、发生期早。在同一地区、同一年份不同类型的棉田棉蚜发生的总趋势大致相同,但其进入棉田的时期、发生量有较大差异。主要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进入棉田的时间最早的是类型I,最晚的是类型Ⅳ。食虫蝽类最早进入类型Ⅱ,类型Ⅳ最晚。调查期内各类天敌的总数,瓢虫数量最多的是类型I,最少的是类型Ⅳ;草蛉、食蚜蝇、食虫蝽和蜘蛛总量最多的是类型Ⅱ,最少的是类型Ⅳ。由此可见,非棉田生境是影响棉田天敌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新疆棉蚜的生态调控理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河子棉区棉蚜消长动态及测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河子棉区蚜迁入棉田始见期一般5月上旬末-中旬末;棉蚜中心株多在5月中正旬发现;6月中下旬棉蚜进入全面迁飞扩散期;棉蚜种群的消长与5,6月份中旬气温级7,8月份气温,降水和天敌关系密切。棉蚜的测报着手从棉蚜迁入棉田期,天敌发生情况,高温天气,不同体色棉蚜发生数量,有蚜株率及有翅株率等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棉田系统生态因素对蚜虫的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1988年,通过不同年型、不同生态环境试验,地膜覆盖棉田苗期蚜虫的防治,可不采用杀虫剂拌种;地膜白色反射光可以拒避有翅蚜入田,推迟发生期;蚜虫初发时,利用无视异绒螨抑制棉蚜种群增长;盛发期,依靠麦田七星瓢虫等天敌的自然迁移控制蚜虫.如虫口达到防治指标,可采用氧化乐果涂茎防治.  相似文献   

19.
1棉蚜暴发的原因 1.1气候因素 棉蚜种群数量受棉蚜发生期间的天敌与气候的共同作用,棉蚜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3-27℃,适宜的温度是棉蚜种群数量剧增的主导因素。2004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卖盖提垦区平均气温在23.4℃,相对湿度49%,有利于棉蚜的发生。从系统调查看,棉蚜6月5日达到高峰,有蚜株率100%,百株三叶蚜量3045头,益害比1:1549。并且棉蚜和棉黑蚜在棉田同时并存。从随机调查来看,棉苗出现大面积油叶、卷叶现象,再加上此期麦盖提垦区降水少,雨量小,有翅蚜在棉田扩散速度快,迁飞数量大,也是棉蚜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棉田蚜虫防治存在误区、防蚜新理念及关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棉田蚜虫防治上,存在单纯利用棉田益虫控制棉田蚜虫的误区;导致了世界各国长期以来棉田蚜虫严重为害;通过对棉田蚜虫防治误区分析,提出了新的防蚜理念及创新了防蚜措施;通过3年推广应用防蚜效果明显,已使中国新疆棉区20年来蚜虫严重危害的状况彻底改变,为棉花高产、超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世界棉田蚜虫防治上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