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山东地区不同品种板栗品质差异,为今后板栗的加工利用、贮藏、收购、种质资源选育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法,从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对不同品种板栗品质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板栗单粒重为6~25g,出实率35.00%~57.00%,干物质以淀粉为主,含量34.02%~70.76%,总糖含量9.90%~27.49%,粗脂肪含量1.30%~8.30%,粗蛋白质含量3.95%~11.92%,淀粉和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燕红、烟泉品种最适合炒食加工。  相似文献   

2.
<正> 辽宁省为我国板栗(Castanea mollisimaB1)分布的北界,除辽南地区和丹东地区有栽培外,其它地区均属引种栽培,幼期苗木越冬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枯梢或冻死现象。为了扩大板栗栽培面积,提供板栗北移的科学依据,1976年以来,我们对栽植在辽阳峨嵋林场的7个板栗品种进行了抗寒性鉴定,现将结果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3.
对19个板栗品种的花粉育性的两个方面(花粉萌发率、花粉管生长特性)进行了测定 分析,发现板栗花粉的萌发率一般高于65%,以70%~90%区域内分布为最多,高于90%和低 于70%的品种较少。花粉管生长在花粉萌动后的20min中伸长最快,而后逐渐趋于平稳。一 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有助于花粉管的生长,10%、20%蔗糖浓度均能显著提高花粉管伸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选用6个板栗品种,经过一定的加工过程,进行罐藏试验。板栗品种是影响罐藏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添加剂的种类、煮制温度、煮制时间。还就加工中防止淀粉老化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不同板栗品种的组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檀桥、新田、韶十八、华光、红栗、铁粒头、安1、新田、焦扎、石丰、九家种等11个板栗品种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WPM,MS;愈伤组织诱导成功的品种是檀桥、新田、韶十八、华光、红栗;外植体中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野外材料以茎段的诱导率最高,为65%;不定芽的诱导中,檀桥生长最好;诱导生根中,华光可直接诱导出根.  相似文献   

6.
我国板栗疫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板栗良种的选育进程,了解湖南各地选育板栗良种的结实特性,将湖南省各地区选育出的板栗品种1~11号与湖南本地推广板栗良种铁粒头(作为对照CK)进行了品比试验,并就树体冠幅面积、单株果实个数、单位冠幅面积果实个数、单株产量、单株栗苞产量、单株坚果产量、出实率及板栗果实各项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品种5、7、9、11号在单位冠幅面积果实个数、单株果实产量及结实性等方面的表现均比CK突出,尤其是板栗品种7号,可作为下一步良种选育的研究对象;在板栗果实各项生长指标中,栗果长与栗果宽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栗果高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栗果宽与坚果皮厚存在负相关;坚果长与坚果宽和坚果高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坚果宽与坚果皮厚存在负相关;平均单株产量与单株栗苞质量和单株坚果质量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板栗果实的出实率与树体冠幅面积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文中因此认为,合理控制冠幅,不仅可以提高单株产量,还可以提高板栗果实的出实率。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板栗品种的野外材料和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有其相似性又各有差异,华光Castanea mollissima cv.Huaguang和韶十八Castaneamollissima cv.Shaoshiba之间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华光Castaneamollissima cv.Huaguang、安1 Castanea mollissima cv.An 1和焦扎Castanea mollissima cv Jiaozh,铁粒头Castanea mollissima cvTielitou.和檀桥Castanea mollissima cv.Tanqiao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檀桥Castanea mollissima cv.Tanqiao和红栗Castaneamollissima cv.Hongli之间亲缘关系最远;同一品种愈伤组织与野外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的差异较大,谱带多的分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板栗不同品种果品分析初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该文对河北遵化魏进河林场板栗良繁中心的26个板栗品种果实的单果重、含水量、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淀粉、脂肪及蛋白质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均有较大差异。对6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初选出5个相对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板栗疫病危害比较严重,根据多年的观察和防治实践,对于板栗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一、发病规律。板栗疫病,又称干枯病、胴枯病。主要危害苗木和大树的主干及枝条,发病初期枝干退绿,病部表皮出现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展,直至包围树干,并向上向下蔓延。病部组织早期湿腐,有酒糟味,失  相似文献   

11.
板栗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板栗疫病危害比较严重,根据多年的观察和防治实践,对于板栗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田间通过用弱毒菌株293、185、618及强毒菌株4—7,5—1对板栗大树、嫁接苗、实生苗的诱导接种,结果表明,弱毒菌株293、185的预防效果最好,分别达到86.91%、81.24%:618效果相对较差;并通过F检验,弱毒菌株293、185的效果较好,差异不明显;但与弱毒菌株618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板栗贮藏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全国9个产区12个品种板栗贮藏前及0 ℃贮藏6个月后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品种板栗贮藏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前,各品种板栗含水量均较高,为52.47a.30%;脂肪含量较低,为11.530.0 g·kg-1;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51.5357.93 mg·g-1;可溶性糖含量低,为67.3146.4 g·kg-1;淀粉是板栗的主要贮藏物质,含量达561.8727.1 g·kg-1.冷藏6个月后,各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含水量下降了1.23%5 00%;可溶性蛋白质减少了0.33.38%;脂肪、淀粉下降幅度较大,分别降低了28.5p.43%和25.47C.80%;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了23.020.33%.贮藏前后各品种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这种差异具有地区性.  相似文献   

14.
板栗疫病是世界性栗树病害之一。云南省禄劝县2005年发现板栗疫病,通过对板栗疫病全面调查和防治,提出板栗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害,提高栗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5.
板栗疫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重庆两省11个区县市的栗疫病病原菌菌株进行了营养亲和性(VC)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间营养体的亲合性可分为菌株间亲合与菌株间不亲合两种类型,亲合性菌株表现为菌丝相互融合,菌落间抗衡区不明显;而不亲和的菌株可分为三种反应类型:I型为强不亲和,抗衡区两侧形成明显的分生孢子器带;Ⅱ型为弱不亲和,抗衡区无分生孢子器产生;Ⅲ型为中等不亲和,分生孢子器带只在抗衡区一侧形成,56个菌株被划分为30个VCC,只含单个菌株的VCG占大多数,并探讨了生物防治栗疫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丘陵地区板栗疫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田开慧 《湖南林业》2004,(12):25-25
板栗疫病又称干枯病、溃疡病、腐烂病、胴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苗木及大树均可受害.主要危害主干侧枝,使栗实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严重时造成整个枝条或全株枯死。据1999年的湘西自治州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资料,全州现有板栗林面积4386公顷,其中板栗疫病发生面积125公顷,严重的大面积枯死。  相似文献   

18.
板栗不同品种采穗后的反应肖正东(安徽省林科所合肥,230031)李彬(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林业局)根据板栗结果习性,大多为顶端1─3个混合芽抽生果枝结果,而经采穗或修剪短截后的枝桩很少抽生出结果枝。但不同品种之间发枝量及其枝条基部抽生果技能力是否存在差...  相似文献   

19.
板栗疫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栗疫病又称胴枯病,是影响幼龄板栗生长的最主要的传染病。其病原菌(Phytophthorakatsura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原发育适宜气温为9~23℃。1发病规律及症状其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有降雨或灌水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随水流传浸染。在月平均气温18~27℃、相对湿度70%~80%时病菌扩张迅速,严重地段引起连片死亡,幼树受害最重,任何地段均可发生,但以密植园地和湿度较大的地段发病较重。疫病多发于树干的近地表和主枝基部,初期病部树皮龟裂,流出黑色汁液,有酒精气味。刮去病部表皮,即可见…  相似文献   

20.
板栗疫病又称胴枯病,是影响幼龄板栗生长的最主要的传染病。病原菌为Phytophthora katsura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原发育适宜气温为9℃—23℃。 一、发病规律及症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有降雨或灌水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随水流传侵染。在月平均气温18℃-27℃、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