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2001年9月7日,在镇江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沈晓昆处长安排下,本刊采访了镇江市丹阳延陵镇“稻鸭共作”的情况。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对水稻起增氧和按摩作用,刺激水稻生长,稻和鸭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鸭和水稻。 2000年,丹阳延陵镇稻鸭共作面积2公顷(一个点),首获成功;2001年扩大为300多亩(6个点),走访的两个点中,其中一个由于水稻抽穗,鸭子已经出田,另…  相似文献   

2.
阿牛提醒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3.
《饲料与畜牧》2004,(4):35-35
据我国科学家介绍,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是稻田养鸭这个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利用稻田有限的空间生产出无公害、品质上乘、安全的大米和鸭肉,在水稻可持续生产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了解,稻鸭共育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让其白天和夜晚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雏鸭不间  相似文献   

4.
鸭、稻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十天左右的秧苗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约80d左右)。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秧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鸭、稻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饲养模式。现就鸭、稻共作实用技术介绍如下:1鸭、稻共作基地的设计1.1基地的环境要求用于实施鸭稻共作生产的田块必须远离工业污染,远离村镇,相对僻静,人为干扰少;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栖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栖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栖技术是一种种养结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稻鸭共栖这一技术,实现了无公害稻鸭高产高效双丰收。以下就这项技术中鸭的饲养管理谈一些认识。 (一)选育好鸭种 首先应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吉安红毛鸭或山麻鸭,这两个品种均属中小型个体,放养稻间穿行灵活,且食量较大,耐粗饲,成本较低,露…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生态农业技术,这项技术已在亚洲多个产稻国推广应用。现行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仍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鸭苗为7~14日龄。而零日龄放鸭,是指鸭苗出雏羽毛干后的当日,不经育雏、不经驯水,直接将鸭苗放入稻田的一种全新的放养技术。零日龄放鸭是稻鸭共作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鸭稻共作技术"是日本水稻专家古野隆雄等发明的全新的生态型农业新技术.2000年"鸭稻共作"传到中国,2001年开始在广东、江苏、福建、湖南等地区研究推广.其中,江苏省丹阳市和广东省增城市的示范基地规模可能是最大的.所谓"鸭稻共作"技术,是指将小鸭放入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的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肉鸭.  相似文献   

8.
在为期二天的研讨会期间,日本稻鸭共作创始人古野隆雄、日本岗山大学教授岸田芳朗和国内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主要稻作区的水稻专家。围绕“稻鸭共作”种养技术、稻米品质、土壤养分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探讨。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考察了丹阳“稻鸭共作”基地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生这一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小时都放入稻田,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并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减少和不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并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的目的。稻鸭共生技术将水稻生产和鸭的生产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鸭的生物学特性和潜力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和刺激生长,水田则为鸭提供生活…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是一项卓越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稻田养鸭技术,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典范。稻鸭共作中充分利用、挖掘了鸭的生物学特性。鸭子集多项稻田作业于一身,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旋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可谓是巧夺天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鸭的生物学特性就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是对稻田养鸭和现代稻鸭共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稻田露宿养鸭技术罗林钟,林呈在农村稻田中放人10日龄肉用雏鸭进行露天饲养,可获得稻鸭双丰收。稻田开展露宿养鸭是将雏鸭放人稻田中.4周用菌簧围起来,使鸭子昼夜在稻田中露宿饲养。实行稻鸭其栖的一项新技术。根据笔者近七年的实践总结出技术要点是:l、准备...  相似文献   

1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地开发我国水田农作物和畜禽相结合的农作系统和种齐模式,而稻鸭共作的实质正是实现了水稻、水禽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逢径。江苏省镇江市是国内较早与日本开展稻鸭共作技术引智、交流的地区,由镇江市水禽研究所参加“稻鸭共作技术项目”.以丹阳市嘉贤米业有限公司为生产基地,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生产无公害稻米和优质鸭肉,探索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稻鸭共作生产实践,在发展安全生产、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日本同行誉为“亚洲最成功的实践”。2004年2月24日-3月5日,本刊记者实地采访了镇江市农业科技局沈晓昆处长、镇江市水禽研究所戴网成所长、丹阳嘉贤米业有限公司谢桐洲总经理,采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图片,对镇江稻鸭共作生产实践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江苏镇江稻鸭共作生产成功运作,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家禽》2006,28(16):34-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有机食品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米东新区羊毛工镇雷家塘村率先引入了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并取得了成功。目前,羊毛工镇准备将这项技术逐步在全镇推广。实行稻鸭共作,鸭子在稻田里来回游动,可以提高水稻根部的温度,有利于壮大稻子根系;同时,鸭子把稻田里的杂草吃掉后,减少了人工拔草的次数,降低了劳动强度;在“圈养”过程中,鸭子的粪便更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水稻的养分。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水禽生产大国,近年来稻鸭共作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南北稻区的多个省市都开展了稻鸭共作的应用和推广。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他介绍了日本“稻鸭共作”的先进技术,并对我国“稻鸭共作”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零日龄放鸭的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作是“亚洲共同的技术”,是一项卓越的、生态的、环保的水稻可持续生产技术,已经在亚洲的多个产稻国、我国的多个水稻产区应用推广。但现有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仍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人稻田,鸭苗为7~14日龄。鸭苗从孵化场运至农家后要经保温育雏、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鸭是将雏鸭放入稻田中,实行稻鸭共栖的一项技术。鸭子在稻田里,以水田里浮游生物等天然饲料为营养,鸭粪直接排泄到稻田里,为稻田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可使水稻增产8%左右。因此,稻田养鸭可以获得稻鸭双丰收。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生技术示范推广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以科学的放养密度1天24小时都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利用鸭粪作为高效有机肥料,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和不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在日本,该项技术已被日本农林省列为12项农业环保型推广技术之一。在我国,许多地方曾引进和推广应用过稻鸭共生技术,但因技术实施过程中许多细节及一些关键技术未能过关,…  相似文献   

18.
沈晓昆  戴网成 《中国家禽》2002,24(23):24-24
稻鸭共作技术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正在迅速发展之中.稻鸭共作,鸭是关键,为此对不同鸭品种(组合)雏鸭的耐水性进行了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强  沈晓昆 《中国家禽》2001,23(22):37-37
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日本鹿儿岛市桂川町的有机农户首先进行稻鸭共作试验,并获得了成功。随后,鹿儿岛大学农学部家畜管理研究室开始对稻鸭共作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用了10年时间,稻鸭共作技术就从其发源地九洲地区开始,逐渐扩大,遍及日本全国各地。目前,全日本采用稻鸭共作技术的农户已超过1万户,并成立了日本全国合鸭水稻协会。1稻鸭共作技术的五大效果1.1除草根据鸭的特性,它喜欢吃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杂草,但有时也吃幼嫩的禾本科植物。同时,鸭在稻田里的活动过程中,它的嘴…  相似文献   

20.
《水禽世界》2008,(5):3-3
“零日龄放鸭”,是指雏鸭孵化出壳羽毛干后就直接放入稻鸭共作大田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20日通过了镇江市级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