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特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病,又名根腐病、黑脚。其病原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病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而地上部分的表现症状是因根部受害引起。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表现点片麦芒回麦穗发白,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的显示稍矮,基部黄叶多。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处由下向上变黄,  相似文献   

2.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从小麦的播种到收获均可侵染。主要发病部位在小麦的根部及茎基部的1~2节。病菌侵染后引起根部变黑、腐烂,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致使地上部分干枯死亡,造成"白穗"。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全蚀病又名根腐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该病在我国不少省份均有分布。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往往穗期成片枯死,千粒质量下降,一般发病区产量降低20%以上,严重者产量降低50%以上。一、症状特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 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部及茎基部受害所致。  相似文献   

4.
正在冬小麦的主栽培区华北,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农民习惯称它为"黑脚病"。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小麦全蚀病发病有规可循据了解,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表现为点片麦穗发白。幼苗  相似文献   

5.
彭丽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116-117
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是小麦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在我国被列为检疫性病害。分析了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指导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减少全蚀病对小麦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许昌市对小麦产量构成威胁的病害种类主要有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白粉病、锈病、孢囊线虫病、赤霉病、黑穗病等。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10%~15%,严重的可造成小麦减产30%以上。一、发生特点(一)症状隐蔽全蚀病、纹枯病发病早期如果不注意观察,其症状不容易被发现。全蚀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  相似文献   

7.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发生后能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从而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1发病症状小麦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  相似文献   

8.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病菌以种子传播为主,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根处侵入,使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表现为内部腐烂。冬前和小麦返青后,菌丝沿根扩展,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加重,植株矮化;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愈益明显,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由于根部和茎基腐烂,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秕粒。剥开染病植株基部叶鞘,可以看到“黑膏药”状物。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  相似文献   

9.
<正>1病症小麦全蚀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2个侵染高峰,一是冬前小麦三叶期为主要侵染高峰期,二是春季拔节期为第二侵染高峰期。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和茎基部受害引起的,由于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小麦抽穗前不显症状,至灌浆期略显成簇、早枯、白穗,重病地块于拔节后期即出现枯黄发  相似文献   

10.
<正> 1976年以来,我省淮河流域主要产麦区小麦普遍发生条斑花叶症状。经研究,根部有很多低等真菌(特别是多粘菌),病叶表皮细胞内含有x内含体。电镜观察发现典型的线状病毒粒子,直径为10—13毫微米,长度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田间白穗发生普遍,发生症状、程度不一。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根部病害和赤霉病是造成小麦白穗的主要原因。1小麦根部病害1.1小麦根部病害在故城县一直呈加重趋势,主要种类有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小麦根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能危害小麦幼苗和成株的根、茎、叶、穗、种子。幼苗期感病,根茎部、  相似文献   

12.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豫北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偏重,小麦全蚀病有上升蔓延趋势。小麦全蚀病是小麦抽穗后期易发生的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也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这种病一旦发生,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质量,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直接导致农民群众的收入锐减。根据孟津县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做好小麦全蚀病防治,要重点把握其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发病条件、防控措施4个关键点。一、病害症状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全蚀病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的部分地区发病较重。一般发病较轻的地块产量损失在 10 %~ 2 0 % ,严重地块损失达 5 0 %以上。小麦受害后 ,表现为分蘖减少 ,成穗率低 ,千粒重下降 ,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小麦全蚀病的寄主范围很广 ,除危害小麦外 ,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1 主要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 ,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 1~ 2节 ,不向上延伸。地上部症状 ,比如“白穗”、“黑脚”等 ,主要是根与茎基部受害而引起的。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感病。…  相似文献   

14.
<正>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受气候、生态、种植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小麦病虫害发生严重。如: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等。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小麦根腐病1.1为害症状: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  相似文献   

15.
正昭苏县现有耕地面积5.6万公顷,年均种植春小麦4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1.4%。昭苏县小麦锈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锈病大爆发时会导致小麦减产50%以上。一、症状识别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3种。条锈病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有黄色鲜艳的细小条斑;叶锈病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散乱分布着近圆形桔红色病斑;秆锈病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散乱分布着锈褐色短条病斑,病部常有大片撕裂。昭苏县小麦锈病主要以条  相似文献   

16.
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主要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苗返青迟缓,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死亡,病根变黑,易于拔起,茎部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相似文献   

17.
<正>南宫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全市总耕地面积94万亩,种植作物以棉花、小麦为主,其中棉花面积35万亩,南宫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棉花种植面积在河北省名列第二位。近年来,由于种植棉花费工费时,部分农民开始改种小麦,目前小麦面积30多万亩。小麦根腐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真菌病害,在小麦幼苗时就会发生,根部受害产生褐色病斑,植株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枯死,直立不倒,提前枯死,植株青灰色穗不结实,也叫"青死病",一直到小麦中后期继续危害根系,该病发病  相似文献   

18.
<正>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也可通过种子传播。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复合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一般从根部和根茎结合部侵入,  相似文献   

19.
正在冬小麦的主栽培区华北,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农民习惯称它为"黑脚病"。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采用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解决全蚀病的问题,特别是土壤消毒是防控小麦全蚀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施用锰肥对根际土壤锰有效性及小麦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施用锰肥对重度污染土壤中小麦Cd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加不同浓度(13、26、66 mg·kg-1)和不同种类(常规锰肥、缓释锰肥)锰肥对根际土壤Cd、Mn有效性和小麦Cd、Mn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锰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态Mn含量,且缓释锰肥在小麦生长后期对土壤Mn的供给显著高于常规锰肥。与对照(不施锰肥)相比,常规锰肥在小麦生长前期使土壤有效态Mn含量增加了8%~61%;缓释锰肥在小麦生长后期使土壤中有效态Mn含量增加了6%~105%。施用常规锰肥显著增加了小麦拔节期根部Mn含量,而施用缓释锰肥在小麦灌浆期和成熟期显著增加了小麦根部Mn含量。施用锰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根部Cd含量和成熟期地上部Cd含量。所有处理中,仅施用中、高浓度常规锰肥和中浓度缓释锰肥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中Cd含量,降幅分别为14%、27%和17%。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小麦全生育期,小麦根部Mn含量与地上部Cd含量、小麦根部向地上部Cd转移系数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施用锰肥可通过增加土壤有效态Mn含量,促进小麦根部Mn吸收,从而抑制小麦根部Cd吸收,减少小麦根部Cd向地上部的转运。在中、重度Cd污染土壤中,单施锰肥不能保证小麦的安全生产,需要同时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或综合农艺技术,进一步降低Cd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