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钾肥种类及用量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及其与糖类物质变化的关系,旨在为紫花苜蓿秋季钾肥施用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秋季的科尔沁沙地地区,以紫花苜蓿北极熊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对紫花苜蓿施用K2SO4和KCl,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200 kg/hm2,于越冬前期挖取不同钾肥处理紫花苜蓿的根颈,人工模拟冷冻(-20 ℃)和冷藏(4 ℃)处理,测定紫花苜蓿根颈活力及可溶性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并分析根颈活力与可溶性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相同钾肥及其用量下,冷冻处理紫花苜蓿根颈活力和淀粉含量均低于冷藏处理,但可溶性糖、蔗糖、果糖等糖类物质含量却高于冷藏处理。在冷冻处理条件下,施用150,200 kg/hm2 K2SO4(K2O)处理苜蓿的根颈活力、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含量均高于施用KCl处理,K2SO4处理苜蓿根颈的淀粉含量显著低于KCl处理,在2种钾肥处理下,紫花苜蓿材料根颈活力、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含量总体上以施用量为150 kg/hm2(K2O)最高,淀粉含量则以施用量为150 kg/hm2处理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根颈活力与冷藏处理下的可溶性糖、果糖、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冷冻处理下的蔗糖、果糖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在低温(-20 ℃)条件下,增施钾肥可以促进淀粉转化为蔗糖、果糖等可溶性糖类物质,从而提高紫花苜蓿的抗寒性,在科尔沁沙地施用150 kg/hm2 K2SO4(K2O)有利于紫花苜蓿的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中不同末次刈割时间紫花苜蓿抗寒性及其与低温胁迫下糖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为科尔沁沙地苜蓿抗寒越冬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于2020年8月25日-11月5日进行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每处理间隔10 d,以未刈割为对照;于封冻前期(11月15日)挖取不同处理苜蓿越冬器官(根颈)分别进行-10,-15,-20,-25,-30 ℃低温冷冻处理,以4 ℃处理为对照,测定各处理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及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利用相对电导率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并对半致死温度与糖类物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未刈割和8月25日、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及11月5日末次刈割处理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8.03,-17.61,-17.03,-16.59,-15.80,-15.82,-16.83,-16.34和-17.12 ℃,表明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末次刈割时间苜蓿的抗寒性表现为:未刈割>8月25日刈割>11月5日刈割>9月5日刈割>10月15日刈割>9月15日刈割>10月25日刈割>10月5日刈割>9月25日刈割;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苜蓿根颈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蔗糖含量变化因刈割时间不同表现有别,果糖含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双峰型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紫花苜蓿根颈的半致死温度与-10,-20,-30 ℃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 ℃下的蔗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15 ℃下果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 ℃下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末次刈割时间可调控苜蓿根颈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进而通过蔗糖和果糖等可溶性糖协同作用来维持细胞的渗透压,进而提高苜蓿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抗寒性对磷肥施用种类和用量的响应,为科尔沁沙地苜蓿抗寒越冬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公农1号’ 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二因素(磷肥种类和施肥量)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秋季施用0,100,200,300,400 kg/hm2(以P2O5计)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对紫花苜蓿越冬材料人工模拟低温冷冻条件(-20 ℃),以冷藏(4 ℃)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根颈的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低温冷藏和低温冷冻条件下,随着2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紫花苜蓿根颈MDA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均在300 kg/hm2(P2O5)处理下最低;紫花苜蓿根颈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300 kg/hm2(P2O5)处理下3种酶活性和SP含量达到高点。在施肥量相同时,与施用磷酸二铵相比,施用重过磷酸钙的紫花苜蓿根颈MDA含量更低,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大多更高。与低温冷藏条件相比,相同肥料处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紫花苜蓿MDA、SP含量增加,SOD、POD、CAT活性增强,其中在施肥量为300 kg/hm2(P2O5)时,施用重过磷酸钙紫花苜蓿根颈的SP含量最高,SOD、POD、CAT活性最强,分别为38.85 mg/g、135.59 U/g、387.57 U/(min·g)和47.71 U/(min·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冷冻条件下,施用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紫花苜蓿根颈的MDA含量,均与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2种磷肥均通过提高低温冷冻胁迫下苜蓿根颈的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苜蓿抗寒性。在科尔沁沙地秋季施用300 kg/hm2重过磷酸钙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磷肥施用深度对低温胁迫处理苜蓿根颈活力和糖类保护物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抗寒高产栽培中磷肥的高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极熊’紫花苜蓿作为供试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磷肥(P2O5)施用量为225 kg/hm2,设置5个磷肥施用深度处理,分别为施于地表和距离地表7.5,15.0,22.5,30.0 cm,分别以S0、S1、S2、S3、S4表示,以不施用磷肥作为对照(CK),于封冻前期对以上5个处理苜蓿根颈进行4,-10,-20和-30 ℃低温胁迫处理,测定不同处理苜蓿的根颈活力和糖类物质(可溶性糖、果糖、蔗糖、淀粉)含量,分析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苜蓿根颈活力与糖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同一磷肥施用深度处理下,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苜蓿根颈活力持续降低,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含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以-20 ℃下最高,淀粉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在-20 ℃下最低。在同一胁迫温度下,不同磷肥施用深度处理的苜蓿根颈活力以及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均明显高于CK,其中以S2处理的上述指标总体高于其他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苜蓿根颈活力与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施用磷肥能提高低温胁迫苜蓿的根颈活力,其中磷肥施用深度为距离地表15.0 cm处理最有利于提高苜蓿糖类物质含量,增强苜蓿根颈活力,提高苜蓿抗寒性。  相似文献   

5.
低温对南果梨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低温条件下南果梨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为提高其抗寒性提供依据.以南果梨嫁接苗为试材,考察在自然低温和人工模拟低温条件下,枝条、根系、根颈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自然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南果梨枝条、根系和根颈韧皮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加,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8.64%)和可溶性蛋白含量(8.33mg·g-1)最高,枝条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910μg·g-1).枝条中的SOD活性和MDA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人工低温处理比CK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除-15℃处理外,人工低温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比CK高,随着人工低温处理温度的降低.游离脯氨酸、MDA含量和S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  相似文献   

6.
HPLC-ELSD法测定植物可溶性糖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大等优点。为了了解甘薯品种的可溶性糖组分和糖化特点,对11份甘薯重要种质资源的生薯和熟薯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甘薯的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试验群体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41 mg·g-1和123.05 mg·g-1。在生薯可溶性糖中,蔗糖含量最高,占可溶性糖的45%左右,麦芽糖含量最低,仅占可溶性糖的10%左右。在熟薯可溶性糖中,麦芽糖含量最高,其中约90%来源于蒸熟过程中淀粉的转化,增量可占熟薯可溶性糖的50%以上。熟薯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主要来源于生薯可溶性糖,在甘薯蒸熟过程中变化较小。因此,甘薯的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是由麦芽糖含量决定的。浙薯13蒸熟糖化效果好,熟薯可溶性糖和麦芽糖含量分别为179.64 mg·g-1和138.44 mg·g-1,均显著高于其余10个品种。红皮白心是一个生薯高糖品种,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均居参试品种之首。  相似文献   

7.
玫瑰是重要的芳香植物,其精油成分虽已被广泛关注,但玫瑰花朵不同部位对精油整体质量的影响尚未有深入研究。为阐明玫瑰花器官不同部位内源挥发成分的差异,以‘丰花’玫瑰为材料,采用溶剂萃取法分别提取花瓣、雄蕊和花萼的挥发成分,并用GC-MS对主要芳香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丰花’玫瑰盛花期花瓣、雄蕊和萼片分别含有多种挥发物质,花瓣中主要成分有香茅醇44.20 μg·g-1、苯乙醇123.09 μg·g-1、香叶醇38.33 μg·g-1、橙花醇15.76 μg·g-1,雄蕊中主要含丁香酚245.10 μg·g-1和甲基丁香酚57.43 μg·g-1。‘丰花’玫瑰芳香成分主要储存部位是花瓣和雄蕊,二者挥发成分含量及组成差异明显,各部位挥发成分对花朵整体精油品质贡献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国产玫瑰精油生产以及高附加值开发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 要:糯玉米采收后的鲜食品质是衡量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为进一步探讨糯玉米品质形成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以63份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采后不同贮藏期果穗中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测定其中8份优异材料蒸煮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蒸煮前后糯玉米果穗中都含有果糖、葡萄糖和蔗糖。鲜样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44.22 mg·g-1,占可溶性糖的65.60%,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接近,平均含量分别为11.30 mg·g-1和10.49 mg·g-1。鲜样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低主要是由蔗糖决定。蒸煮过后,糯玉米熟样中蔗糖和还原性糖含量均下降。可溶性糖和蔗糖是判断糯玉米生化甜度的两个重要指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糯玉米鲜样中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降解速率的快慢主要由蔗糖决定。根据可溶性糖含量与降解速率,筛选了两份糯玉米特异可溶性糖种质,研究结果可为鲜食玉米采后保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鉴别优良酸枣野生资源,以10个产地野生酸枣果实及酸枣种仁生品为试验材料,测定酸枣果实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及酸枣种仁的生物活性成分皂苷A和皂苷B含量,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酸枣果实的营养成分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0.83) mg·g-1、5.35%±2.40%、(32.05±17.45) mg·g-1和(9.39±3.65) mg·g-1;生物活性成分中平均维生素C、多糖、总黄酮、总酚含量分别是(43.88±18.26) mg·100 g-1、(51.12±16.48) mg·g-1、(47.57±15.73) mg·g-1和(25.34±17.58) mg·g-1。酸枣种仁活性成分皂苷A含量最高的为山西吕梁,含量为0.429 mg·g-1,最低的为山西长治,含量为0.138 mg·g-1。酸枣仁皂苷B最高含量的为北...  相似文献   

10.
甘薯块根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与食味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可溶性糖含量是甘薯块根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研究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与食用品质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块根可溶性糖组分在加工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味的影响,为甘薯鲜食与加工的品种选择、专用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HPLC-ELSD)测定102份甘薯种质资源的生薯和蒸熟薯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对不同干物率类型的块根可溶性糖组分特征进行分析,并用相关性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可溶性糖组分与食味的关系及其对食味的贡献。【结果】甘薯的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4种可溶性糖。在生薯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25.79 mg·(g·FW)-1,占生薯可溶性糖的45.31%;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相近,关系密切,果糖含量(y)和葡萄糖含量(x)的拟合方程为y=0.807x+1.275;麦芽糖含量最低,平均含量为6.79 mg·(g·FW)-1,仅占生薯可溶性糖的11.92%。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决定,通常情况下,低干物率品种具有更高的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生化甜度更好。在蒸熟过程中块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主要在于产生了大量麦芽糖,麦芽糖含量从生薯的0.96—24.67 mg·(g·FW)-1提高至14.80—136.16 mg·(g·FW)-1。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是由麦芽糖含量决定的,中、高干物率类型具有更高的熟薯可溶性糖和麦芽糖含量。甘薯块根食味增量主要来源于蒸熟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糖;麦芽糖、果糖、蔗糖是甘薯块根食味的重要影响因子;麦芽糖对食味增量的贡献率近50%,对香味和质地的作用尤为突出;果糖对黏度的贡献最大,而蔗糖对质地的贡献优于果糖。【结论】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是反映甘薯生薯甜度的重要指标,熟薯可溶性糖、麦芽糖含量是反映甘薯食味的重要指标。麦芽糖、果糖、蔗糖是影响甘薯块根食用品质及加工性能的重要可溶性糖组分。筛选出甘薯块根可溶性糖特异种质11份。  相似文献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进一步揭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潜在能力,以栓皮栎未成熟合子胚诱导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对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总酚含量和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2种愈伤组织生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分别为97.6、25.3、28.3 mg·g-1和202.8 mg·g-1,均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两者的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但非胚性愈伤组织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胚性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深入了解短尾铁线莲和刺槐人工林的种间关系,探究短尾铁线莲是否对刺槐幼苗有潜在的化感作用。【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5、10、20、30和50 g·L-1)的短尾铁线莲根、茎和叶各部位水浸提液对刺槐幼苗根系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1)短尾铁线莲不同组织(根、茎和叶)水浸提液对刺槐根系生长和生理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短尾铁线莲根、茎和叶浸提液在<20 g·L-1时对刺槐幼苗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且作用程度与浸提液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根、茎浸提液对其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叶浸提液;而在50 g·L-1时却抑制其生长;(2)3种浸提液在50 g·L-1时对刺槐幼苗根系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50 g·L-1时3种浸提液浇灌刺槐幼苗后,根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减少38.10%、33.25%和51.49%(P<0.05);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增加38.09、25.25和18.99 nmol·g-1<...  相似文献   

13.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龙牧80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后紫花苜蓿生长情况。利用碱胁迫处理5、8 d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分析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对提高苜蓿耐碱性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接种摩西球囊霉菌苜蓿株高、根长及分支数均高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根中MDA含量,SOD、POD和CAT酶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碱胁迫后,接种摩西球囊霉可提高紫花苜蓿根和叶中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通过增强紫花苜蓿抗氧化能力,降低碱胁迫对苜蓿造成的损伤,并通过渗透调节能力提高接种苜蓿耐碱性。研究为紫花苜蓿盐碱地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TC3、TC5、TC9、TC16和TC20等5个1年生红椿家系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淹水胁迫对红椿幼苗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淹水胁迫下(3~6 d),TC9和TC3叶绿素含量有小幅度的上升,TC16、TC9和TC3的MDA含量增长较慢,质膜相对透性呈先增加后下降,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增长快、峰值高,TC16、TC9和TC3的SOD活性最高值为854.287、899.598 U·g-1和734.619 U·g-1,TC16、TC9和TC3的POD活性最高值为33 463.156、37 573.641 U·g-1·min-1和31 786.820 U·g-1·min-1。在长期淹水胁迫下,5个红椿家系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淹水胁迫第21天,TC5和TC20的叶绿素含量最低为0.548 mg·g-1和0.756 mg·g-1,叶片几乎全部变黄;MDA含量增加,在淹水胁迫第21天,TC5和TC20MDA含量达到21.399 μmol·g-1和17.019 μmol·g-1;质膜相对透性增大,TC5和TC20相对电导率达到76.3%和74.3%;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呈下降趋势。可见,长期淹水对5个红椿家系幼苗影响大;TC9、TC3和TC16在短期淹水胁迫下具一定的适应性,在育苗造林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蓝莓对低温处理的生理响应,筛选抗寒性评价指标并综合评价蓝莓品种的抗寒性,以美登、北陆、蓝丰、密斯梯和精华5个蓝莓品种1年生枝条为试材,研究低温处理(-10、-15、-20、-25、-30、-35、-40℃)对其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同时测定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淀粉、纤维素、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并计算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总含水量和束缚水含量/总含水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蓝莓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5个蓝莓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逐渐升高,呈“S”形变化曲线;POD、SOD活性呈单峰变化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美登、北陆和蓝丰3个品种具有较高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美登具有较低的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和自由水含量/总含水量,密斯梯具有较高的总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和自由水含量/总含水量以及较低的束缚水含量/总含水量。可以将相对电导率,MDA、可溶性蛋白、还原糖...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浓度(0、1、5、10、20、30、50 mg/L)Cr6+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状况及抗胁迫响应变化规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探究水培试验下苜蓿Cr6+胁迫生理生化响应特征。结果表明,Cr6+浓度≤5 mg/L时,对苜蓿种子萌发、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AsA+GSH含量达对照(CK)的2.17~3.30倍;Cr6+浓度≥10 mg/L时抑制苜蓿种子萌发、叶绿素合成及抗氧化循环;随Cr6+浓度增加,苜蓿种子活力指数、幼苗根长、茎长和根系活力显著下降(P<0.05),幼苗体内铬累积量、MDA含量、H2O2含量、脯氨酸含量及POD活性显著增加(P<0.05),GSH含量达CK的3.69~6.54倍。这表明紫花苜蓿能通过调节自身的氧化应激水平及AsA-GSH循环来抵御低浓度Cr6+胁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发现,铬胁迫下苜蓿幼苗的铬积累量、POD活性、H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外源甜菜碱缓解油茶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以“大别山1号”油茶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模拟自然低温进行低温变温处理,低温胁迫前以清水为对照,设置2个外源甜菜碱浓度(10、15 mmol·L-1)处理,分别于低温胁迫前1天、低温胁迫的第1、第3、第5天和恢复温度1 d后测定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超氧阴离子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油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超氧阴离子的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恢复温度后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3种处理上述指标的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即与胁迫温度日变化相关。与清水对照处理相比,外源甜菜碱能够显著(P<0.05)缓解低温胁迫下油茶相对电导率的升高,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SOD酶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的含量,从而增强油茶对低温胁迫的抗性。综合分析表明,10 mmol·L-1甜菜碱处理对提高油茶耐低温能力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新疆杏新品种选育研究和开发利用,以3个杏杂交优株为试材,在成熟期测定其果实外在品质与内在品质,并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果皮和果肉中的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3个杏优株的单果重范围在13.01~20.60 g, ZJX-02优株单果重显著高于其他优株;维生素C含量在8.72~9.30mg·(100 g)-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7.19%~22.32%,可溶性总糖含量范围在7.60%~8.86%,可滴定性总酸含量范围在1.60%~1.99%,优株间内在品质指标差异显著。从3个杏优株果实的果皮和果肉中一共鉴定了13种类胡萝卜素,杏果皮和果肉中均以八氢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等为主,果皮中的八氢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为250.333~397.333μg·g-1和76.070~119.000μg·g-1,果肉中的八氢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为147.000~356.000μg·g-1和33.100~54.500μg·g-1。通过对3个杏杂交优株进...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褪黑素种子引发处理对辣椒耐旱性的调控作用,以茂蔬360为材料,通过盆栽PEG模拟干旱胁迫,分析10种不同浓度褪黑素种子引发处理对朝天椒植株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引发液浓度的增加,朝天椒的根长、株高、根冠比、根鲜重、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浓度为100μmol·L-1时,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地上部干重达到最大值;褪黑素浓度为75μmol·L-1时,根长、根冠比、根鲜重和根干重达到最大值。生理分析表明,100μmol·L-1褪黑素引发后,干旱胁迫下的植株叶片丙二醛、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最低,可溶性糖、脯氨酸、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75μmol·L-1褪黑素引发后,根系丙二醛、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含量最低,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POD、SOD、CAT、APX和GR)活性,AsA...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选取多年生骏枣为试材,设计不同浓度(30、60、90、120、150 mmol·L-1)的NaCl和NaHCO3混合盐溶液来模拟南疆土壤盐碱复合胁迫环境,以清水为对照(CK),分析叶片形态和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细胞膜透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耐盐碱性综合评价,以期为盐碱地种植骏枣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盐浓度的增加,骏枣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普遍下降,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增加,SOD、CAT活性及可溶性糖、有机酸和脯氨酸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SOD、CAT活性在60 mmol·L-1混合盐处理下达到峰值,分别是CK的2.07、1.57倍;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则在90 mmol·L-1混合盐处理下达到峰值,分别是CK的1.49、1.33倍;脯氨酸在120 mmol·L-1混合盐处理下达到峰值。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在0~150 mmol·L-1混合盐处理下,骏枣植株均表现出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