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茯苓是一种中药材,目前种植茯苓户不断增加,但产量始终上不去,主要是没有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现将我地种植20余年的经验简介如下.(一)如何取材当年种茯苓,必须在头年立秋后或立春前砍松树.直径选20~30cm为宜,松树蔸、松段、松枝、松叶也都是种植茯苓的材料.树蔸、根、树段、树枝均要削去表皮,树蔸离地面60~80cm处锯断砍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6日,福建省长汀县宣成乡畲心村村民张进收获到一个特大茯苓,总重量竟达127斤! 这个重达127斤的特大茯苓是如何栽培成功的呢?据张进同志介绍,他去年除了按常规栽培茯苓外,还特意于6月21日用40根二尺左右长的松木枝丫材(约二百余斤)种了一个“连排大窖”。所选苓场含砂量较大(红粉砂石较多),注重深挖浅种。种后一个多月,覆土层就裂开,发现结苓如碗大,即用砂土覆盏裂口。以后随着茯苓的不断膨大,覆土层不断开裂,共覆土掩裂六次。至今年5月6日收获茯苓时,除了挖到一个127斤的特大茯苓外,还有几个较小的茯苓,这个“连排大窖”共  相似文献   

3.
茯苓抗癌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古老的医药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列为上品。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益牌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随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茯苓含有抗癌成分,现简介如下:1化学改性的茯苓多糖 茯苓中的聚糖(Pachyman)占菌核干重93%,不溶于水,没有抗肿瘤活性,如果用高碘酸盐把茯苓聚糖进行氧化,再用硼氢化钠进行有效还原,即成化学改性的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对小白鼠的S-180肉瘤的抑制率为88%~9…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8个茯苓菌株进行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量试验研究,发现菌丝生长速度顺序为:茯苓5.528〉GIM5.37〉Pc-1〉茯苓5.157〉茯苓(ACCC:50876)〉茯苓3号〉茯苓01〉川杰1号菌株;单一菌株成活率是:茯苓5.528〉GIM5.37〉Pc-1〉茯苓3号〉其余茯苓菌株;菌株单窖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Pc-1〉GIM5.37〉茯苓5.528〉茯苓3号〉其余茯苓菌株。综合三类指标,反映出茯苓5.528、GIM5.37、Pc-1是适合于茯苓栽培开发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5.
茯苓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其菌核是用途很广的中药.在推广茯苓人工接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用"肉引"和菌核分离(无性繁殖)制的菌种,有迅速退化现象,严重影响茯苓产量和质量.为了克服茯苓菌种退化,笔者曾深入产区对茯苓进行了有性繁殖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魏新雨 《食用菌》2011,(5):49-50
茯苓,是一种极常用的名贵中药材,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茯苓价格涨幅较大,种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以一蔸直径30cm的松树蔸栽培茯苓为例,一年可产鲜茯苓20kg,以现行市场价格8元/kg计算,可收入160多元,减去成本20元,每蔸可获利140元,效益非常可观。苓农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山上种蔸苓,恰似挖白银"。  相似文献   

7.
林杰 《中国食用菌》1995,14(5):17-18
茯苓新菌株“川杰一号”特性的研究林杰(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福州350005)无需断根茯苓Poriacocos菌株─—“川杰1号”是由闽苓中经人工诱蛮、多次定向选育而来。该菌株筛选于1980年4月。经14年来的栽培,发现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抗逆性强,适应...  相似文献   

8.
茯苓的科学采收贮存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新雨 《食用菌》2009,31(4):69-70
收获与加工,是茯苓生产的最后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即关系到苓农的收入利益,又关系到茯苓的药用价值,是实现茯苓最终价值和苓农最终利益的关键环节。把好这两关,科学、精心地搞好收获与贮存保鲜和加工,可大幅减少损耗,提高茯苓药效,增加苓农收入。为此,学习掌握茯苓加工技术,十分重要和必要。笔者从事茯苓生产加工二十余年,现将积累的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茯苓(Poria cocos)是一种传统的药用真菌。最近发现,茯苓的主要成份茯苓聚醣,经化学方法切断侧链后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目前茯苓菌种都用固体培养法制作,不但周期长,而且耗工多。为此,我们对液体培养茯苓菌丝体进行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10.
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菌,在我国分布很广,近年来人工栽培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因我县一些苓农未掌握关键栽培技术,单纯凭经验栽培,致使产量不稳,甚至大片产区绝收。为此将我县及邻县海拔700~1200m的半高山地区推广的茯苓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段木准备 马尾松、黄山松、赤松等均可栽培茯苓。选用15~20年生,直径12~14cm的中龄树为宜。初冬进九砍树,即农历十冬腊月。砍树后及时剔枝,一般截成1.3~1.5m长的段,下料时再锯成65~75cm长段,以保持断面新鲜,并“去皮留筋”,即每相隔3cm纵向削去一道树皮,深0.5~0.8cm,以见木质为度。节疤要削平,截段时应错开节疤。将已去皮留筋的段木在通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目的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收集来自国内的14个茯苓当家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然后选择其中亲缘关系较远的8个茯苓菌株进行了结苓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松蔸标准化栽培的茯苓优良菌株。栽培结果表明,与其它菌株相比"川杰1号-A5"茯苓品种结苓早,产量高,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6.47 kg(一蔸直径25cm~30 cm),且结苓范围均在1 m内,极大地降低了松蔸种苓的劳动强度,适宜茯苓的松蔸栽培,是一个茯苓松蔸标准化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套膜法栽培茯苓(Poria cocos),以结苓时间和单窖茯苓重量为考核指标,探讨套膜厚度、覆土厚度和段木摆放角度等因素对茯苓结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薄膜厚度、覆土厚度及段木摆放角度分别为0.05mm、10cm和20°;该条件下,结苓时间为(28.72±0.26)d,单窖平均苓重为(2.46±0.35)kg。  相似文献   

13.
茯苓是最常用的药材之一,《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在当今中医界有人作过统计,在158个中医处方中,有茯苓的占80%,茯苓可以做镇静剂、强壮剂、利尿剂等。茯苓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过去以“九资河”为商标的茯苓,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出口东南亚。 1990年以前,茯苓产销比较平稳,随着中药在世界上的发展,1991年茯苓供不应求,价格上扬,刺激了1992、1993年生产大发展,全国供过于求,使市场价急剧下降,生产者亏本,尚乏人收购,严重的挫伤了苓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1994年以来茯苓生产急剧下降。从1996年起,茯苓的产销矛盾已由前几年的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转化,从笔者收集到的以下数字就可说明这个问题:1992年全国茯苓产量是16400t;1993年全国茯苓产量是17800t;而1994年全国茯苓产量下降到  相似文献   

14.
巫仁高 《食用菌》2004,26(1):39-40
利用松木砍伐后遗留在山场的松树蔸栽培茯苓,变废为宝,选用特定品种,无须断根处理,栽培工艺简便,成本低,产量高,直径18~20cm树蔸单产7.5kg/蔸以上,产值13元/蔸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需断根的松蔸种苓模式,在福建省邵武、尤溪、松溪、长汀、连城、大田等地对闽苓A5松蔸栽培管理技术进行多年摸索。松蔸直径20 cm~30 cm,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5.89 kg。与国内其它主栽茯苓品种相比,增产效果显著。简要阐述茯苓新品种闽苓A5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农艺学特性及松蔸栽培管理技术,拟为其推广应用及茯苓松蔸高产栽培指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2016,(5)
正茯苓是不可缺少的中药材之一,人们对茯苓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为保护有限森林资源,笔者利用被砍伐的松树蔸在原地栽培茯苓,替代传统段木栽培茯苓,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笔者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介绍如下。选择采用适宜在松树蔸原地栽培茯苓的茯苓品种有P_0团结一号,该品种具有不须断树根,不须把树蔸挖出,不跑苓,接种点结苓,最宽不超出1m范围,结长茯苓特性。  相似文献   

17.
《浙江食用菌》2011,(4):37-37
2011年5月4日,湖北省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下的罗田县,九州通和劲牌公司联合投资1亿多元的茯苓基地开工。聚集了省内中药材产、学、研各界精英的湖北中药创新联盟专门在此举办高峰论坛。专家认为,多年来,湖北的中药材一直贴着外地的牌子销售,罗田茯苓基地的开工,标志着湖北省大企业主动出击,开始在中药材市场争抢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茯苓菌核的主要病害为烂腐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菌核表皮有病灶与破口,病区菌核先是变黄,进而萎缩,流出黄色粘液,菌核畸型。它常导致茯苓大幅度减产并失去药用功效。苓农将茯苓菌核的烂腐病称之为茯苓的“麻风病”。可见该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非同一般。使茯苓农蒙受巨大损失。过去,将烂腐病简单看作是由于排水不良或收获过晚引起的。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据笔者多采到苓伤破土挖苓观察后发现,引起茯苓菌核烂腐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引种后,复土不够厚,特别在茯苓菌核形成或始期,遇到气温忽高忽低,加上多雨潮湿又排水不良,使茯苓先产生生理性病害。这时加上菌核  相似文献   

19.
对6株茯苓(Poria cocos)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菌核中多糖和三萜含量以及菌株间亲和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8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均显著优于其它茯苓菌株.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为2.10 cm/d;采用松树兜法栽培茯苓,该菌株的菌核产量达到每兜4.76 kg;菌核中还原糖含量为0.43%,总糖含量为7.37%,三萜含量为0.74%;拮抗试验表明6株茯苓菌株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说明茯苓菌株体细胞亲合基因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茯苓的栽培方法很多,但以松树蔸就地栽培茯苓的方法最为简单,产量也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如本县每年砍伐松木中,有直径20cm 以上的松蔸30万个左右,农户用其种植茯苓,1988年全县产茯苓3万多公斤,收入达240万元,平均每个松蔸可获纯利8元。同年出口茯苓7000多公斤,创汇15万元,并为国家节省木材1.2万立方米,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松树蔸的选择与处理选择当年或前年砍伐、直径12厘米以上的松树蔸,树蔸要不腐烂、无虫蛀和杂菌污染、根皮未脱落。场地要背风向阳、无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