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探明臭氧对主要储粮害虫的熏蒸效果及其与磷化氢抗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臭氧发生装置测定浓度为0.84 g/m^3臭氧对5种主要储粮害虫(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玉米象、锈赤扁谷盗、谷蠹)的熏蒸效果,及对具有不同磷化氢抗性的赤拟谷盗(抗性系数为1.7~862.7)和杂拟谷盗(抗性系数为2.3~144.7)的毒力效果,并统计分析了试虫经臭氧熏蒸1 h后在不同时间内的行为状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0.84 g/m^3臭氧浓度下,5种害虫对臭氧均具有较强敏感性,其LT50在0.58~1.53 h,其中谷蠹对臭氧的耐受性相对最强;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的不同磷化氢抗性品系对臭氧的敏感性差异较小,表明磷化氢与臭氧无交互抗性。经臭氧熏蒸1 h后,试虫有正常爬行、非正常爬行和死亡3种行为状态,其中较大比例的试虫(24%~66%)处于非正常爬行状态,且持续时间较长,约10 d后此部分试虫恢复正常或死亡。结果表明,臭氧对储粮害虫具有高效性和广谱性,且与磷化氢无交互抗性,可作为储粮害虫防治及磷化氢抗性治理药剂。  相似文献   

2.
通过粮食微环境中CO2浓度变化快速检测粮粒内隐蔽性害虫发生状态,有利于早检、早治及避免隐蔽性害虫的取食为害。本文采用CO2检测仪循环取样检测方式,用带玉米象卵的小麦以不同密度混合到500 g无虫小麦的密闭微环境中,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不同时间点CO2的浓度,分析了微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与害虫感染和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象处于卵期时,相同温度下含不同密度玉米象的微环境中CO2浓度差异小。玉米象处于幼虫期时,20℃下密度5、10头/kg和20头/kg的微环境中CO2浓度分别于处理后18.5、18 d和15.5 d时首次出现显著升高,至34 d时其浓度达0.070%、0.112%和0.129%的相应峰值;随着温度升高,CO2浓度首次显著升高以及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提前,25℃下,分别于12、8.5 d和6.5 d首次显著升高,于22.5、23 d和24.5 d达到峰值;30℃下分别于7、5 d和2 d首次显著升高,于22、21 d和20 d达到峰值。同时CO2的峰值浓度也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加。结果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隐藏发生的玉米象幼虫期感染密度、发育时期以及温度相关,可通过检测微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监测玉米象幼虫感染与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3.
为初步了解硅藻土对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以及与害虫磷化氢抗性发生发展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直接拌粮法(设置剂量梯度为0?0.2?0.4?0.6 g/kg和 0.8 g/kg)测定硅藻土对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锈赤扁谷盗?谷蠹?玉米象的防治效果, 以及磷化氢抗性杂拟谷盗(抗性倍数为 2.3~144.7)对硅藻土的敏感性差异; 除此之外, 本研究还分析了0.4 g/kg硅藻土在 4 种粮食(小麦?玉米?大豆?稻谷)中对赤拟谷盗的杀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一定剂量(0.2~0.8 g/kg)的硅藻土均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杀死上述 5种储粮害虫, 不同储粮害虫对硅藻土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 其中杂拟谷盗对硅藻土的耐受性最强, 玉米象对硅藻土最为敏感?除个别品系外, 不同磷化氢抗性品系的杂拟谷盗对硅藻土的敏感性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且与磷化氢抗性无关; 硅藻土在不同粮食中对害虫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 7 d后, 死亡率为 13%~98%), 其中在大豆中对赤拟谷盗的杀虫效果最强, 在玉米中对其作用效果不明显?因此本研究得出结论:硅藻土对主要储粮害虫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且对抗磷化氢的杂拟谷盗具有良好的致死效果?因此, 硅藻土具备成为储粮害虫防治及其磷化氢抗性治理药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甲酸乙酯对三种主要仓储害虫的熏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甲酸乙酯对仓储害虫的实际控制效果,避免二氧化碳对熏蒸作用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循环熏蒸系统(FTFS),测定甲酸乙酯对米象、赤拟谷盗、谷蠹三种主要仓储害虫混合虫态的熏蒸作用.结果表明:在25℃、70%RH条件下,甲酸乙酯43.34、80.72、99.08、117.74、146.49mg/L 熏蒸处理6 h,对赤拟谷盗和谷蠹混合虫态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死亡率大于95.96%;甲酸乙酯80.72、99.08、117.74、146.49mg/L处理对米象混合虫态的杀虫效果较好.甲酸乙酯对米象蛹的杀虫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麦蛾是中国三大贮粮害虫 (玉米象、谷蠹、麦蛾 )之一 ,发生普遍 ,为害严重。受害严重的稻、麦、其重损失可达 5 0 %~ 70 % ,麦蛾以幼虫蛀食多种谷粒 ,尤以小麦及稻谷受害最重 ,其次是玉米及高粱。此虫害中仓内及田间都能繁殖为害 ,是一种严重的初期性贮粮害虫。麦蛾发育适宜温度为 2 1~ 3 5℃ ,如果前一年冬季温暖 7~ 8月炎热 ,麦蛾即有猖獗发生的可能。贮粮中麦蛾的防治 ,可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措施 :(1 )压盖粮面 ,可用麦蛾不能为害 ,又无其他害虫的异种粮 ,如大豆等压盖粮面 ,方法是用无虫的麻袋装满异种粮 ,将易感染麦蛾的粮食粮面扒平 …  相似文献   

6.
麦蛾是中国三大贮粮害虫 (玉米象、谷蠹、麦蛾 )之一,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受害严重的稻、麦,其重量损失可达 50%~ 70%。麦蛾以幼虫蛀食多种谷粒,尤以小麦及稻谷受害最重,其次是玉米及高粱。此虫在仓内及田间都能繁殖为害,是一种严重的初期性贮粮害虫。  麦蛾发育适宜温度为 21~ 35℃,如果前一年冬季温暖, 7~ 8月炎热,麦蛾即有猖獗发生的可能。  贮粮中麦蛾的防治,可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措施:  1)压盖粮面。可用麦蛾不能为害,又无其他害虫的异种粮,如大豆等压盖粮面。方法是用无虫的麻袋装满异种粮,把易感染麦蛾的粮食…  相似文献   

7.
以稻谷、小麦或玉米重量百万分之3或5的林丹粉剂(含有99%以上γ-异构体的工业品六六六)拌合,在多种不同的储藏条件下,已足以有效地防治米象、谷蠹、长角扁谷盗和拟谷盗等储粮害虫,药效可达一年之久。以百万分之5的林丹处理过的储粮,经过一年的储藏,按照我国地方习惯加工成熟食品米饭、馒头、窝头等,相当的林丹残留量为百万分之0、0.05—0.57、1.03—1.10。试验证明用百万分之5的林丹拌合稻谷防治储粳害虫具有以下的特点:储粮经脱壳、精碾、淘洗、蒸煮成米饭之后,原拌入的林丹己无残留或接近于无残留。一年的大白鼠和豚鼠饲养,证明饲料中若含有百万分之5以下的林丹,对于以上两种动物的发育和内脏组织完全无害。  相似文献   

8.
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在土壤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和QuEChERS法净化后,采用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1~1.0 mg/kg添加水平下,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回收率在8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10.3%之间,定量限均为0.01 mg/kg。采用建立的方法,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温度、土壤含水量及农药初始浓度对土壤中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农药残留降解的首要因素,灭菌处理土壤中农药残留降解速率明显低于非灭菌土壤。此外,环境温度、土壤含水量、初始浓度等因素也会对农药残留降解产生不同影响,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时降解最快,半衰期分别为15.6、7.2和25.8 d;农药初始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慢;在5~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降解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用玉米象各虫态做虫样,除仓储小麦外,还选用了少量玉米、籼稻、粳稻作试样.把硫酰氟和二氧化碳混合施入粮仓,使药物均匀分散,粮仓内药物浓度为硫酰氟6.380g/m3,二氧化碳15.340g/m3.密闭熏蒸30d.试验结果:玉米象各虫态死亡率100%,散气后8个月复查及诱捕未发现有活虫活动.处理后的小麦、玉米、籼稻和粳稻的氟离子含量分别为2.196mg/kg、2.120mg/kg、2.530mg/kg和2.255mg/kg,均明显低于联合国提出的对粮食除害处理氟离子残留量的残留中位数(STMR)3.5mg/kg.试验说明,采用低剂量硫酰氟混合二氧化碳作为熏蒸剂适合对储粮进行除害处理.  相似文献   

10.
在储粮容量7000t的高大平房仓空仓内,设置一个高7.50 m、直径300mm的熏蒸室,分别在7.50m、5.61m、3.74m、1.87m和0.1m的高度放置试虫,先后从0.10m、3.74m和7.50m的高度施药,测定了甲酸乙酯对处于不同高度的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和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Fabricius))成虫的杀虫效果。结果为:在0.10m高度施药,甲酸乙酯对于靠近施药点的试虫可完全致死,而在1.87m及其以上高度处的害虫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施药点的死亡率。在高度3.74m处施药,施药点及其以下两种害虫的死亡率均显著大于施药点以上的害虫死亡率,3.74m及其以下的谷蠹均完全死亡,赤拟谷盗的死亡率则出现了0.1m处100%,1.87m和3.74m处则分别只有96.7%和81%。经7.50m高度施药,0.10m高度处的害虫死亡率达100%,且害虫死亡率出现自下而上递减的结果。本实验表明,作为熏蒸剂的甲酸乙酯在空间被施用后,静态条件下向上扩散且有效杀虫的高度小于2m;在高空施药后主要扩散趋势为向下运动(下沉),对施药点以下的害虫效果较好,建...  相似文献   

11.
杏采后病害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定引起杏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筛选有效防治药剂,以延长杏果贮藏期,降低损失。[方法] 对引起甘肃省兰州市杏采后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并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引起杏采后果实腐烂病的致病菌有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 Lk. ex Fr.)、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 (Ehrenb.)]、青霉(Penicillium frequentans)、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laxa (Aderh. &; Ruhl.) Honey]等6种真菌。其中链格孢、黑根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主要致病菌,其分离频率分别为28.5%、48.9%和9.4%。链格孢、黑根霉有伤无伤接种发病率均为100%,粉红聚端孢霉为83%。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悬浮剂对3种主要致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94%以上。杏果实采后主要病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9000倍液和50%异菌脲悬浮剂 1000倍液常温浸果处理3 min,第7天和第13天,咯菌腈对粉红聚端孢霉、链格孢和黑根霉的防效分别为78.3%和65%、79%和67.5%以及80.3%和69.6%。异菌脲防效分别为76%和64.3%、78.3%和64.4%以及78.6%和66.4%。[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杏采后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10个小麦品种(材料)对麦长管蚜的室内苗期抗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室内苗期抗性。[方法] 在温室内采用每株小麦接种1头蚜虫的方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在来源于3个国家的10个小麦品种上的发育历期(DD)、相对日均体重增长量(MRGR)和成虫日均产仔数(Rm),以此来确定不同小麦品种(材料)的抗蚜性。[结果] 应用多元方差分析,多目标综合判别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Ww2730’、‘98 10 30’、‘Astron’上的适应性最差,这几个品种对其抗性最好,是可以利用的抗性品种(材料);‘98 10 35’、‘98 10 32’次之;‘Batis’对麦长管蚜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186Tm’,‘Xanthus’,‘Amigo’对麦长管蚜适应性较好,与作为对照的‘小偃 22’一样,抗性处在中间水平。[结论] 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抗蚜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选对板蓝根根腐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方法] 采用平板对峙法对137个板蓝根根际土壤样本中分离到的201株拮抗细菌进行测试。[结果] 筛选出1个对板蓝根根腐病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菌株Bs-0728。结合显微镜观察确定Bs-0728菌株对板蓝根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导致菌丝生长畸形,弯曲,部分细胞膨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Bs-0728的发酵液田间防效达72.97%,且增产86.26%。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 序列分析,初步将此拮抗细菌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 枯草芽孢杆菌Bs-0728菌株是一株很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4.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20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发掘能影响华北大黑鳃金龟行为反应的植物挥发性物质,以利用化学生态学技术调控华北大黑鳃金龟的行为,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方法] 采用触角电位(EAG)及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技术,对20种植物挥发物进行筛选。[结果] 在10 μg/μL浓度刺激下,顺2己烯醇、反2己烯醇、乙酸顺3己烯酯、辛醛和苯乙醇能引起华北大黑鳃金龟触角较强的电位反应,总体趋势雌虫反应大于雄虫。行为测试中,反2己烯醇、芳樟醇、乙酸顺3己烯酯、1己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吸引能力都显著高于对照正己烷,但辛醛和苯乙醇对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吸引作用低于对照正己烷,并呈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本文所选的部分植物源挥发物对有显著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该结果可为开发对其的田间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复合诱变进一步提高枯草芽胞杆菌BS501a的生防效果。[方法] 以BS501a为出发菌株,采用N+离子注入和60Coγ射线照射进行复合诱变。[结果] 获得了5株拮抗活性提高的突变菌株。传代稳定性试验表明BSC45菌株经5次传代后拮抗稳定性仍保持在88.3%。该突变株各代与稻瘟病菌对峙培养拮抗带宽平均为7.5 mm,比出发菌株BS501a与稻瘟病菌对峙培养拮抗带宽6.05 mm提高了24%。采用对峙培养试验研究BSC45抗菌谱,发现BSC45仍保留了广谱拮抗活性。[结论] 枯草芽胞杆菌突变株BSC45对多种真菌有抗菌作用,是一株很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测试vasK基因突变株对番茄的致病力变化,评价该基因在青枯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中存在的Ⅵ型分泌系统基因簇中的核心基因vasK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并克隆vasK基因,将庆大霉素抗性基因(Gm)插入vasK基因内部,克隆至自杀质粒pK18mobsacB中,获得重组自杀质粒pK18 vasK Gm。将自杀质粒电转化至青枯菌GMI1000感受态细胞中,采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法,将野生型vasK基因置换。对vasK基因突变菌株进行三步筛选和PCR扩增鉴定。[结果] 筛选获得了具有庆大霉素抗性的目标基因被抗性基因替换的青枯菌突变株(GMI1000 m)。土壤接种番茄青枯菌结果显示,突变株GMI1000 m的致病性较野生型GMI1000明显下降。[结论]vasK基因在青枯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武汉、荆州、孝感、随州、武穴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生物型组成。[方法] 通过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mtCOI)为基础的PCR RFLP和基因测序的方法,鉴定湖北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地理种群的生物型组成,并分析5个地理种群与其他省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 Q型烟粉虱为湖北省棉花主产区的优势种群,而武汉温室种群则均为B型烟粉虱,土著生物型ZHJ1型在大田中略有分布;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湖北省棉花主产区B型和Q型烟粉虱种群均与中国其他多个省的烟粉虱种群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湖北省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产卵偏好性及其与甜椒体内化学物质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自由选择法测定了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产卵偏好性,并测定不同甜椒品种体内单宁酸、总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化学物质含量,分析其与螺旋粉虱产卵选择的相关性。[结果] 螺旋粉虱对‘古风7号’的选择性最强,产卵量显著高于‘特大型牟一号’、‘吉星’、‘京椒’、‘特大甜椒八号’等8个品种(α=0.05水平),而与‘国禧205’、‘郑椒甜宝’、‘古风5号’等7个品种差异不显著。不同甜椒品种间的单宁酸含量、总黄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螺旋粉虱对甜椒品种的选择性与单宁酸、总黄酮不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呈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螺旋粉虱对不同甜椒品种的偏好性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甜椒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含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途径。 [方法]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采自兰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二斑叶螨为敏感种群(S),在室内用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分别对二斑叶螨进行抗性选育;用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磷酸三甲苯酯(TPP)、有机硅、噻酮进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二斑叶螨经室内甲氰菊酯和螺螨酯抗性选育45代和30代后,抗性倍数分别达到314.50倍和77.92倍。TPP、PBO、DEM 3种增效剂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分别为12.15、7.78和3.09,推测其抗性机理涉及的主要解毒酶是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 DEM对二斑叶螨抗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大于TPP和PBO,分别为4.87、3.67和1.91,二斑叶螨对螺螨酯产生抗性机理可能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强有关。有机硅和噻酮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指数比分别为1.38、1.42和1.18、0.92,说明二斑叶螨的抗性与表皮通透性改变关系不密切。 [结论] 上述结果可以为二斑叶螨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七星瓢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豆蚜的捕食能力。[方法]将野外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采回并在室内饲养一代后,就其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能力进行室内测定。[结果] 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以及雌雄成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模型,1、2、3、4龄幼虫捕食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1.121 86N/(1+0.059 92N)、Na=1.217 04N/(1+0.049 33N)、 Na=0.789 92N/〖JP2〗(1+0.008 00N)、Na=0.967 01N/(1+0.001 41N),雌、雄成虫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a=0.958 64N/(1+0.001 03N)、Na=0.976 20N/(1+0.001 52N),经χ2检验各虫态的捕食反应的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用七星瓢虫雌成虫进行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测定,利用Hassell模型进行拟合,所得模型方程为E=0.447 4P-0.433 7,经χ2检验雌成虫的捕食作用率实测值与理论值相符,该模型方程能很好地反映雌成虫自身密度的干扰程度。[结论] 1~4龄幼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对豆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8.7、24.7、98.8、685.5、642.5、927.5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