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的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皮松林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是人工砍伐,其次枯立、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也是较重要的形成方式,大多数林隙是由多种死亡方式混合而成的.林隙的线状密度为13.2个·km-1.扩展林隙大小分布为:A1(扩展林隙面积)≤200 m2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89%,A1>800 m2的最大林隙占2.63%,扩展林隙的面积级越大,林隙的个数就越少;而林冠空隙大小分布并不遵循此规律,林冠空隙个数在450 m2 <A2(冠空隙面积)≤600 m2时达到最小值,且所占面积比例最小,A2≤150m2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90%,且所占面积比例仅次于A2>600 m2的林隙.在白皮松林中,大多数林隙是由1~5株形成木形成的,其中由单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最多,每个林隙的林隙形成木平均为2.05株;林隙形成木的腐烂等级以B级为主;组成林隙形成木的树种主要有4种,大多是由白皮松和侧柏形成的.d(胸径)<20 cm和h(树高)<5 m的形成木较容易形成林隙;而d>60 cm,h>15 m的树种不容易形成林隙. 相似文献
2.
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和生态优势度指数(λ)对黄龙山白皮松林不同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林隙的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中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Ⅲ级林隙(400~600 m2)时最大,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各生长型多样性指数在林隙发育的中前期(45~90 a)达到最大值,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一致,生态优势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几乎相反;乔木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大小和年龄的变化趋势较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变化缓慢,灌木和草本对林隙微生境的时空变化很敏感;R、H′、Js和λ在白皮松林不同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林隙中表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4.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地上部分的凋落物中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的种子的统称。从取样的方法、取样量的大小、取样的时间以及种子的鉴定方法这几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可以对未来的种子库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6.
以山杨、白桦、辽东栎和油松在不同群落中的相对显著度作为生态位重叠的计重,以优势植物种群在正常纯林中的基面积作为它的容纳量,应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描述了陕北黄龙山优势植物种群间的竞争结局,较真实地反映了该地区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 相似文献
7.
对滇西北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退化林地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演替早期样地种子丰度最大、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并呈现随演替发展而增加的趋势;大约75%以上的种子都分布在0~5 cm厚土层;演替早期样地雨季前(次年4月)种子丰度最大,而在演替的中后期,雨季(7月)种子丰度要高于雨季后(11月)和雨季前;不同物种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以大行山低山丘陵区的酸枣群落、侧柏群落、刺槐群落和栓皮栎群落为对象,通过对4种群落土壤种子库研究,揭示了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特征及种子库物种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菊科为4个群落地上植被中所共有的科,且所占比例较大;刺槐群落拥有的植物科数和种数最多;4...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选取对黄土沟坡地自然生产力有重要影响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树种根系分布特性,共2大类9个指标作为自然生产力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陕西省淳化县嘴头村和西坡村的坡地自然生产力(NSP)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对沟坡地现实生产力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经济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和树种特性3大类13个指标,对两地的坡地现实生产力(CSP)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影响自然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大小的因子中,树种根系分布深度的贡献率最大,说明选择适生树种是沟坡开发成功的前提。社会经济因子,尤其是当地群众对造林树种的接受程度和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对现实生产力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是沟坡地自然生产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造林地生产力的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土壤、树种生物学特性和农村社会经济等3方面因素,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生态学方法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0土壤种子库和落种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土壤种子库中种源丰富,种子扩散主要受风的影响,长距离传播的沙地樟子松种子对其斑块化边缘的维护以及林一草一沙过渡带天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中,平均种子密度可达614粒·inz;种子密度随与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距母树约3m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明显的环状峰值区域。该区域中心位于母树北偏东方向.在这个区域内土壤中的种子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种子多飞落在距母树树干0~8m距离内,在东、南、西、北和主风方向,种子密度均随与距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而且东、北向落种密度明显高于西向和南向。风向在当地樟子松种子在地面的扩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沙地樟子松种子在母树下呈侧环状分布的格局.图4表1参18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五鹿山的白皮松林中共设立标准地6块,对这些标准地资料进行统计,以研究五鹿山地区白皮松林的群落结构、白皮松的生长规律以及群落生产力.结果表明:该群落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为主,不同于同纬度的温带植物群落特征.白皮松林的垂直结构简单,有乔、灌、草3层,3层共出现了60余种植物.乔木层白皮松为建群种;灌木层以虎榛子的重要值最大,为22.4;草本层以披针苔草重要值最大,达到75.5.白皮松林的径级结构呈不对称山状曲线;各径阶树木中,幼苗、幼树在数量上占优;随着胸径的增大,立木株数逐渐减少,这表明白皮松林更新良好,种群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EPIC模型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延安45年(1957~2001年)实时气象条件下,油松人工林地的水分生产力1、0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变化动态和土壤湿度剖面分布特征,以揭示较长时段内油松人工林地的水分生产力变化规律和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结果表明:(1)1~13年生(1957~1969年)油松人工林水分生产力变化受降水量的影响不大,土壤水分足够维持油松较高的生产力,生物量平均值为3.1 t/hm2;14~45年生(1970~2001年)油松人工林水分生产力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其波动与降水量波动呈相同的趋势,生物量平均值为2 t/hm2。(2)延安油松人工林地0~10 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值,模拟前期(1~8年生)在较高(1 300~1 490 mm)水平上波动,模拟中前期(9~15年生)呈现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土壤干燥化趋势十分强烈,模拟中后期(16~43年生)在较低水平上(0~180.0 mm)波动,模拟后期(44~45年生)油松死亡后土壤有效含水量逐年上升。(3)随着油松生长年限的延长和根系扎深,油松林地土壤的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14年生以后,1~10 m深层土壤湿度稳定维持在每米土层0.12 m左右的含水量状态,表明油松人工林地1~10 m土层已经全部干燥化。综上所述,延安油松人工林地水分持续利用的最大年限为15年左右。 相似文献
16.
17.
黄龙山林区主要森林群落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黄龙山主要森林群落(辽东栎林、油松林、白桦林、栎桦林、松栎林和松桦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多指数和均匀多指数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森林群落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草本层,显示了灌木层在温带森林群落中的重要性.2)在6种群落中,辽东栎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最高,白桦林最低,显示了辽东栎是地带性植被特殊地位,白桦林是作为当地的过渡性植被群落的基本属性.3)不同生境6种森林群落类型的草灌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阳坡大于阴坡,显示黄龙山区阳坡的水热组合适合灌草层发育.未来森林经营管理应该利用这些特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以5年生白皮松苗木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白皮松在一个生长周期内不同生长阶段叶片N、P、K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白皮松生长期叶片N、P、K元素含量随着施肥次数和施肥量的增加以及生育进程推移总体呈S型变化趋势,但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同一种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植株生长旺盛期合理施肥对白皮松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