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建立有机材料覆盖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退化程度评价体系,在浙江省临安市雷竹栽培区设置15个样点,在林分结构和竹笋产量等14项因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表明,立竹年龄结构、立竹胸径和竹笋产量可作为雷竹林退化程度评价的主要指标;试验区有机材料覆盖雷竹林退化程度可分为4类6级:重度退化(Ⅰ级)、中度退化(Ⅱ,Ⅲ级)、轻度退化(Ⅳ,Ⅴ级)和正常(Ⅵ级)。重度、中度、轻度退化雷竹林所占比例分别为13.34%,26.66%,46.67%,未退化雷竹林仅占13.33%。有机材料覆盖易造成雷竹林立竹年龄结构不合理,立竹胸径减小,立竹整齐度、分布均匀度降低,竹林出现退化,竹笋产量显著下降。表5参20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Bambusa sinospinosa作为板材原料的适宜性,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参比竹种,研究了车筒竹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秆形特征。结果表明:车筒竹地上各器官中,竹秆的生物量比例最大,占72.7%,其次为竹枝(15.9)和竹叶(11.4%);秆形特征主要分析了胸径、秆高、秆质量、尖削度和竹壁厚等参数,其中,车筒竹全高(y/m)对胸径(x/cm)拟合的直线方程为y = 1.345 6x + 1.706 8(R2 = 0.954 6,P = 0.000 0)。与毛竹相比,在胸径小于8 cm时,车筒竹全高比毛竹略小,而随着胸径的增大,全高逐渐大于毛竹;车筒竹秆鲜质量(y/kg)对胸径(x/cm)拟合的幂函数曲线为y = 0.138 2x2.481 2R2 = 0.975 5,P = 0.002 2),大于相同胸径下的毛竹秆质量;从秆径和壁厚在竹秆纵向部位的变化看,车筒竹尖削度小于毛竹,而壁厚变化则相对较快。综合分析来看,车筒竹作为竹板材原料竹种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图5表3参21  相似文献   

3.
4种景观林对空气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林地对空气微生物的影响,以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为样地,采用自然沉降法,于春季对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杨梅Myrica rubra和黄皮刚竹Phyllostachys viridis林的空气微生物结构特征差异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抑菌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樟树林、桂花林、杨梅林和竹林对空气微生物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4种林分对空气细菌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8.9%,62.2%,70.0%和91.1%;桂花林和竹林对空气真菌和放线菌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而杨梅林和樟树林对空气放线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1)。在1 d中,杨梅林、樟树林、桂花林对空气细菌抑制作用中午最强,抑菌率分别为85.4%,29.2%,70.9%;而林分空气放线菌和真菌浓度中午反而高于对照,起到促进作用。4种林分对降低空气细菌浓度改善空气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但不同林分对空气真菌和放线菌的作用效果则不同。图2表1参19  相似文献   

4.
近自然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纯林是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特殊的植被保护类型。研究近自然毛竹纯林的竹秆空间结构特征,可正确认识近自然毛竹纯林地上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近自然毛竹纯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为100 m × 100 m),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毛竹坐标(x,y,z),采用8邻域边缘校正方法,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秆龄混交度3个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分析近自然毛竹纯林的竹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自然状态的毛竹纯林活立竹、枯死竹和整个毛竹林的角尺度均值分别为0.554,0.556和0.553,均为聚集分布;活立竹的平均大小比数为0.511,表明参照竹和相邻竹在胸径因子上优势不明显,竞争能力相当;整个毛竹林的秆龄混交度均值为0.713,接近于强度混交,表明毛竹林具有秆龄多样性和较高的秆龄相互隔离程度。图6表1参28  相似文献   

5.
建瓯市毛竹林管理状况及丰产高效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建瓯市毛竹林管理状况,针对目前毛竹林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毛竹林丰产高效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留笋养竹、竹腔施肥、竹林灌溉、竹林覆盖等,对建瓯市毛竹林管理实现丰产高效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集约经营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土壤磷素状况及流失风险,从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10块典型的雷竹林地采集土壤样品。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及利用Langmuir等温方程,对雷竹林土壤磷的流失阈值及流失潜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0块雷竹林地的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平均为169.25 mg·kg-1。 用Langmuir等温方程来拟合,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2 = 0.987 ~ 0.999)。所有调查样地土壤的磷零点吸附平衡质量浓度(CEPC0)值远远超过了0.02 mg·L-1;磷吸附饱和度(DPS)平均值为46.18%,最高的达82.94%,有7块样地的DPS值明显高出临界值(25.00%)。土壤有效磷与CaCl2-P呈极显著线性相关,雷竹林土壤发生磷素流失的有效磷“阈值”为52.52 mg·kg-1,10块样地中有9块样地的有效磷质量分数超过了阈值,最高的达到该“阈值”的5.5倍。通过Langmuir方程,求得雷竹林土壤的标准需磷量为8.14 ~ 64.66 kg·hm-2,平均为27.41 kg·hm-2。图2表2参29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初步分析了浙江省安吉县河干村经过20 a集约经营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土壤养分变异情况。结果表明:①安吉县河干村毛竹林土壤中pH值、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属于中等变异。②在本研究采样尺度下,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变异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全氮和有机质的变异受到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③土壤养分的分数维值(D)大小排列顺序为碱解氮(D=1.969)>速效钾(D=1.958)>有机质(D=1.798)>全氮(D=1.787)。表3参11  相似文献   

8.
竹产业是宣州区林业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总结了宣城市宣州区毛竹覆盖技术的推广情况,并从选择适宜毛竹林地、加强现有竹林管理、覆盖技术要点、科学采收竹笋等方面总结了毛竹笋覆盖催笋技术,毛竹笋用林采用覆盖技术后,竹笋产量和产值均可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椽竹各器官生物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耐寒丛生竹种椽竹Bambusa textilis var. tasca 种群的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平均壁厚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椽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总生物量的74.62%,远超过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等竹种的相应值。椽竹的胸径和平均壁厚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其中竹枝生物量干质量(Bt),竹叶生物量干质量(Bf),竹秆生物量干质量(Bs),地上部分生物量干质量(Ba),全竹生物量干质量(Wbt)与胸径(D)和平均壁厚(A)间相关关系的拟合模型分别Bt = - 2 672.765 + 1 299.919D + 59.298D2 - 36.222D3,Bf = - 2 756.615 + 1 290.910D + 95.822D2 - 34.991D3,Bs = - 4 016.535 + 2 161.650D + 21.755D2 - 45.453D3,Ba = - 7 445.916 + 3 952.480D + 45.439D2 - 96.666D3,Wbt = - 7 360.122 + 3 933.155D + 41.158D2 - 93.171D3,Bt = - 1 914.129 + 739.465A + 30.261A2 - 61.285A3,Bf = - 3 342.800 + 1 228.745A - 1.165A2 - 104.356A3,Bs = - 6 103.838 + 1 790.994A + 44.430A2 - 13.674A3,Ba = - 9 770.036 + 2 464.708A + 19.688A2 - 23.782A3,Wbt = - 9 914.842 + 2 912.175A + 25.624A2 - 23.513A3。根据以上公式估算出椽竹林单株平均秆生物量为1.52 kg·株-1,单株平均全竹生物量2.31 kg·株-1,单位面积秆生物量3.28 kg·m-2;单位面积全竹生物量4.96 kg·m-2。表8参29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复合经营的立竹密度,以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3种立竹密度D1(1 500~2 500株·hm-2),D2(2 500~3 500株·hm-2),D3(3 500~4 500株·hm-2)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毛竹林立竹密度对多花黄精地径、叶片叶绿素值和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影响不明显,而对多花黄精种群密度、株高、各构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积累有一定的影响,均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的多花黄精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地下块茎>根、叶、地上茎,地下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占70%以上,显著大于生物量分配比例差异不明显的其他器官(P<0.05)。立竹密度是影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的重要因素,在试验毛竹林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情况下,毛竹?鄄多花黄精复合经营适宜的立竹密度为1 500~2 500株·hm-2。图1表6参22  相似文献   

11.
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能改变资源的有效性,会起到建设性或破坏性效果。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是优良的笋用竹种,为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雷竹林受到频繁的人工强度干扰。为了给雷竹林可持续经营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综述了集约经营主要措施林地覆盖、施肥等对雷竹林鞭竹系统、土壤和生物性状等的影响。分析表明:雷竹林长期连年林地覆盖和过量施用化学肥料等不合理的经营干扰,会导致鞭竹系统结构稳定性降低和功能下降,土壤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性劣变,致使立地生产力衰退。提出了有机覆盖物筛选及林地存留覆盖物促腐、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土壤性状改良等雷竹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的重点研究方向。参49  相似文献   

12.
雷竹覆盖栽培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分析了雷竹覆盖保护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使用有机物料覆盖的雷竹林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3个覆盖处理(竹叶、砻糠和稻草)林地微生物总数是对照的30 ̄60倍,其中细菌增加幅度最大,竹叶和砻糠处理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大于稻草。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林地覆盖经营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退化机理,给退化雷竹林恢复提供参考,探讨了短期覆盖(覆盖1 a),休养式覆盖(覆盖3 a休养3 a),长期覆盖(覆盖6 a)和不覆盖雷竹林2年生和3年生立竹叶片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相关性和养分再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覆盖经营年限雷竹林立竹成熟叶主要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总体上2年生立竹大于3年生立竹。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2年生和3年生立竹成熟叶、老化叶氮、磷、钾和镁质量分数均有较明显的影响(P<0.05),其中,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雷竹林成熟叶氮、磷和钾质量分数升高,长期覆盖经营雷竹林成熟叶氮和钾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磷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0.05),而成熟叶镁质量分数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均有下降。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能提高立竹叶片主要养分再吸收率(P<0.05),增强立竹叶片养分元素间相关性,而长期覆盖经营虽显著提高了叶片氮和磷再吸收率,但降低了钾和镁再吸收率,并使立竹叶片养分元素间相关性明显减弱。研究表明:林地覆盖经营不仅影响雷竹林立竹叶片的养分状况,而且会干扰叶片养分的再吸收性。长期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生长发育会产生负面影响,生产中应采用休养式林地覆盖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4.
雷竹保护地栽培林分立竹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在浙江省临安市高虹镇、东天目乡调查的44个样地材料表明:竹林的平均立竹度为1.7万株·hm-2,变异系数为31.1%,各样地间立竹度变异极大;连续实施覆盖栽培时间越长,竹林开花越严重,覆盖3a或3a以上竹林高达11%的立竹开花。为使覆盖栽培竹林具有良好的竹林结构,保持雷竹的持续丰产,应采用2a覆盖1a休闲的方法留养母竹,覆盖年份少留养,休闲年份多留养,并使雷竹立竹度保持在1.6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在春、夏、秋季时段内毛竹林对林内近地表层温度具有一致的降温效应,其中以地面温度最为显著,地中温度次之,气温最小;在冬季时段毛竹林对林内地面温度有降温效应,而对林内地中温度和气温都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毛竹林对林内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反映出较一致的降湿效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集约经营条件下,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栽培时间对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对土壤酸度和土壤生理毒性铝形态分布的影响,为评估酸化雷竹林地土壤铝毒胁迫强度及其在雷竹林土壤退化过程中的贡献提供理论支持。设对照(水稻田和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幼林地)和栽植年限分别为2,6(2009年冬天第1次覆盖),8,11,16和20 a(退化林地)的雷竹林地共8种/类样地(处理),每种(类)样地设3个采样样方,取样剖面分别为0~10,10~20和20~40 cm。结果表明:改植雷竹后,随着竹林栽培时间的延长,表层和亚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酸碱度从对照的pH 6.53(水稻土)和pH 5.57(红豆杉幼林地)下降到pH 3.55(栽培20 a雷竹林地),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在覆盖后逐渐上升,土壤腐殖质稳定性不断下降,而土壤电导率随竹林经营强度和施肥量的变化而呈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的趋势。雷竹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中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质量分数随竹林栽培时间的延长和土壤酸度值的下降而增加,相比较于对照水稻田和红豆杉幼林地(10.08 mg.kg-1和22.94 mg.kg-1),栽培16 a后雷竹林土壤中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质量分数高达108.01 mg.kg-1,分别高出对照(水稻土和红豆杉幼林地)10倍和5倍;雷竹林土壤中乙酸提取态铝与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1 7,P〈0.000 1,校正后的R2=0.828 7)。以上结果说明:随着雷竹林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和土壤持续酸化,雷竹林地遭受铝毒胁迫的风险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竹梢凸唇斑蚜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竹梢凸唇斑芽在浙江临安1a繁殖50余代,无越冬阶段,月月危害竹子,若蚜有红色和绿色2种颜色,有翅孤雌蚜绿色为多,有翅孤雌蚜和若蚜常成堆也聚集在嫩竹叶背面,笋尖和未伸展的幼竹叶上刺吸危害。气温是影响竹梢凸唇斑蚜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防治可采用烟熏,喷雾和刮干涂药等多种方法,防治效果达97%以上。参6  相似文献   

18.
天目山皆伐毛竹林自然更新群落类型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是中国亚热带区域近30 a来不断扩展的森林群落类型之一,物种多样性单一、生态功能不强。近年来,毛竹林蔓延和入侵越来越严重,已威胁到竹林周边植被,势必要进行更新改造。本研究旨在探讨毛竹纯林皆伐后自然更新形成群落类型、生物多样性特点和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天目山毛竹林皆伐自然更新后形成的次生群落的监测数据,利用TWINSPAN分析方法对自然更新群落进行了分类,比较了不同群落之间α多样性之间的差异性,用冗余分析法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  结果  毛竹林皆伐后自然更新群落物种和类型多样,可分成11个不同的群落,不同群落之间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发现:在海拔、坡向、坡度3个地形因子中海拔是决定自然更新群落木本层以及草本层α多样性大小的主要因子,且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  揭示了毛竹林皆伐后演替初期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布格局,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图3表3参38  相似文献   

19.
竹林空气负离子浓度状况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竹林的空气质量情况以及空气质量和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台湾TES-1362数字式温湿度测量仪和日本ITC-201A型智能便携式空气负离子测定仪,对不同竹种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测定,探讨竹林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5月份地被竹、单生竹、丛生竹3种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别为357.58个/cm3、484.75个/cm3、398.3个/cm3,而竹类平均的空气负离子为413.54个/cm3。3种竹子总趋势是先升高再降低;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玉米二元组合覆盖增产机理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二元组合覆盖玉米是用地膜和秸秆两种材料组合的一种全覆盖模式,它将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和秸秆覆盖的降温保墒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了秸秆前期降温和地膜后期增温的弊端,具有明显的土壤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生态条件,调控了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和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提高了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与灌浆强度,是解决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