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杂交水稻沿用传统的穗数型“前促、中控、后保”栽培原则,以及采用相应的单株密植、重底早追配套技术,实现了亩产500kg的高产水平。近年来单产持续徘徊不前,水稻生产难于再上新台阶,广大科技人员迫切要求产量有突破性进展的杂交稻新组合面世。但迄今为止,尚未真正有比汕优63增产10%以上的新组合出现。我们从研究与实践中发现,通过调整改进栽培技术,完全可能把现有品种产量提高10%-20%。针对杂交中稻生理特性及四川盆地低光值、小温差、高湿度等生态特点,我们改革了杂交稻传统的栽培原则与技术,提出采用“前稳.中促、后…  相似文献   

2.
吨粮田建设是把科学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一项战略决策。吨粮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稳定实现吨粮靠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但水稻是构成吨粮的主体。因此,应用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进科技兴粮是实现吨粮目标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4.
新疆阿拉尔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塔里木河上游北岸,土地为天山冲积扇荒漠土,地势较平坦,属农业灌溉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垦区在发展水稻生产上有许多优越的生态条件.近年来,垦区广大科技人员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水稻超高产生长发育规律,以选育引进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为基础,与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相配套,使垦区水稻生产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1997~2001年垦区内七团、九团、十三团、十五团、十六团、良繁场等团场累计种植水稻536hm2,平均667m2(旧制1亩,下同)产超过1 000kg,最高单产达1 124kg. 现将垦区水稻单产"吨粮"生产实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本试验研究杂交中稻在相同密度下,不同栽插方式群体发育规律及其穗粒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宽窄行及宽行窄株栽插方式的各项生育指标、产量结果都优于分厢和26.67cm×16.67cm栽插方式。在同一密度下确保落田苗数相互接近的群体,其最佳栽培规格依次为:(33.33+20)/2cm×16.67cm、(40+26.67)/2cm×13.33cm、(30+23.33)/2×16.67cm、33.33×13.33(单位:cm)。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杂交育种技术已在农业上广泛应用;杂交优势在农业上显示了巨大的增产效益。德江县地处经济技术落后的武陵山区西部边缘,杂稻种植虽有12年的历史,但面积不大,推而不广。1988年,为了扭转农业徘徊局面,县人民政府实行了“物质、  相似文献   

8.
汕优669组合作为抛栽中稻-再生稻,以抛栽密度,头季稻施氮量,头季稻氮肥作穗肥比例,芽苗肥氮肥量,留桩高度为栽培因素进行试验,经模拟选优和综合分析,头季稻和再生稻两季化整为零产量高产的技术组合是:抛栽2.2-2.4万丛/667^m2,头季稻施纯氮12kg左右/667m^2,头季稻氮肥作穗肥比例为25%-35%,芽苗肥施尿素25kg左右/667m^2,留桩30cm左右。  相似文献   

9.
中稻1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合作选育而成,来源于中粳1319//连96~1/中粳8415,属粳型常规水稻。阐述了中稻1号品种特征特性、机插生育特点和机插高产栽培调控技术,为中稻1号机插高产栽培走向规模化、数量化、指标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耕作与栽培》1991,(3):14-15
威优481是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通过籼粳杂交育成的中间型恢复系黔恢481与威20不育系测配而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1989年我站在高海拔地区的水城县龙场区顺场乡引种,进行杂稻组合比较试验,获得成功,平均亩产677.67公斤,比对照常规良种桂朝2号增产40.21%,比杂稻威优63增产7.74%。因此,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今年我站在顺场乡大洼村大面积示范推广1010亩。在干旱、病虫  相似文献   

11.
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栽培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川东南冬水田杂交中稻进一步高产的策略及其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根据该地区日照条件差的生态特点,采用稀植足肥促进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即通过超稀植降低苗峰,改善群体光照条件,提高成穗率,适当降低有效穗数,大幅度提高每穗着粒数,在保持高产适宜叶面积指数条件下扩大库容量;增施氮肥补充光合源,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核心技术是栽秧9.0万穴 hm-2、施氮210 kg。2004年、2005年生产示范分别比传统高产栽培技术增产11.86%~18.31%和14.32%~17.76%,其中超高产田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同行专家现场验收,产量高达10.81~11.05 t hm-2,创该生态区杂交中稻高产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水稻高产途径,使水稻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我站1996年根据省、县农技站下达的水稻高产攻关项目及实施方案,实施水稻高产示范栽培,亩产超过800kg,现将情况简报如下。1试点基本情况该示范田设在平定营镇狗场村关庄元村民组徐顺珍农户家。位于东经107°24’5”,北纬26°58’23”,海拔高度1096m。日均温13.6℃,无霜期261天。光照条件好,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等。该田面积1.3亩,前作为油菜。杂交稻组合为汕优63。2产量结果与经济效益10月4日经省农学院,省农业厅,州农技站,县农牧局等有关专家亲临田块实割实收。获总产1047kg…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超级杂交中稻的水育秧和机插秧培育壮秧的育秧技术,这是夺取超级杂交稻高产的关键和基础,重点阐述了超级杂交中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综合病虫害防治等,为超级杂交中稻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Ⅱ优162系四川农大水稻研究所利用Ⅱ32A和蜀恢162配组而成,1995年引入我市试种,经1996~1998年3年种植,均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米质优和抗稻瘟病等特点。1999年3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Ⅱ优162经1996~1...  相似文献   

15.
该品种是四川农业大学研究所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杂交水稻新组合,2002年和2004年先后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2004年在江汉平原试种和大面积示范种植,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针对该组合自身特性并结合本地稻区的耕作特点、栽培习惯,  相似文献   

16.
中、高产田上升为吨粮田的潜力及途径李一平,易维希(湖南省农业厅长沙410005)1993年湖南省双季稻田平均年亩产802.3公斤。其中吨粮田(年亩产大于1000公斤)约820万亩,占27.3%。1中、高产田上升为吨粮田的潜力随着人增地减等矛盾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覆膜栽培技术,可使山区烂湖田的中稻-再生稻生育进程明显加快,头季稻,再生稻的成熟期分别提早3-5d,2d;能显著提高有产穗数,从而提高产量,同时结合采用旱育培育壮秧,增产效果最好,是浙西南山区烂糊田的中稻-再生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两优0293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用P88S做母本,0293做父本,通过测交育成的两系超级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倒性好、抗逆能力和分蘖能力强等特点。该组合2005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何金旺 《科学种养》2008,(10):12-12
再生稻栽培模式是指在前季水稻(头季稻)收割以后,对稻茬上的休眠芽发生出来的再生苗,给予适当的栽培管理而获得一季稻谷的生产方式和耕作制度。中稻蓄留再生稻具有生产周期短、省工、省秧田、省种、省肥、节本、一种两收、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是中稻地区充分利用温、光、水资源,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稻谷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地处桂北高寒山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多数地区热量欠缺,光照不足,春暖迟,秋寒早,年平均气温在17~19℃,年平均日照仅为1334.8小时,年总降雨量虽达1548毫米,但分布不均匀,易出现秋旱,对水稻生产不利。在该县现有的9112.5公顷水田中,就有57.06%仅能种植一季中稻。在这种地区发展1季中稻加1季再生稻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温、光、水资源,达到增产稻谷的目的。同时还省去了购买晚稻种子、犁耙田、播种育秧、插秧等工序和费用。笔者根据多年实践,并参考、借鉴各地成功经验,现对中稻蓄留再生稻的关键技术措施作如下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叶龄模式理论为水稻的生长发育及器官建成提供了叶龄指标,从而指明了采取相应农艺措施的适宜时期。但各项农艺措施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作用及应采取的合理的数量指标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应用我地已初步建立的杂交中稻生育叶龄模式,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影响产量较大的5个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