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县2001年引进泸杂四号高粱种植再生季成功,该品种属粳性中熟杂交种,春季播种头季生育期135~140天,再生季90天左右,株高2~2.2m,中散穗型,每穗1900~2500粒,千粒重26~30g,抗炭疽病,适宜在海拔1000m以下的平丘及山区种植。2002~2003年扩大示范种植3万亩以上,头季亩产380~44  相似文献   

2.
泸杂4号高粱由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成都610066)育成,属粳性中熟杂交种,株高2~2.2米,中散穗型,每穗1900~2500粒,千粒重26~30克,抗炭疽病,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丘及低山区种植。垫江县2002~2003年示范再生种植2000公顷以上,春播头季生育期135~140天,再生季90天左右,头季667平方米产量380~440千克,再生季280~430千克,已成为本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其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3.
以天优华占为材料,头季设置5个氮肥水平(N0:0kg·hm~(-2)、N1:69.00kg·hm~(-2)、N2:138.00kg·hm~(-2)、N3:207.00kg·hm~(-2)、N4:276.00kg·hm~(-2)),再生季统一施用氮肥160.50kg·hm~(-2),研究其对再生稻头季光合物质生产、两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增加头季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促进贮藏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氮素农学利用效率。与N0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处理头季产量增加了12.12%~23.35%,N3处理最高。穗数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先增加后减少。再生季产量N4处理较0kg·hm~(-2)氮肥处理减少4.73%,其余处理产量增加1.61%~5.54%。再生季产量结构表现为穗数随头季氮肥增加呈减少趋势,穗粒数逐渐增加。试验表明,在福建中部山区条件下,天优华占再生季施用氮肥160.50kg·hm~(-2)条件下,头季氮肥用量为174.12kg·hm~(-2)最佳,可以充分发挥头季产量潜力,同时对再生季产量无显著影响,实现两季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4.
湘北地区一季稻蓄再生稻栽培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北地区一季稻蓄再生稻,两季稻谷亩产量为900 kg左右,高产田可达1 000 kg/亩,2015年其纯收入分别比双季稻、一季稻、一季稻+油菜栽培模式高出272元/亩、351元/亩、285元/亩,再生稻米质比头季稻高出1级以上。栽培技术包括:要选用黄华占、丰两优香1号等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头季稻采取有利于促进根系发育的措施,在8月15日前收割;头季稻收割前后采取有利于促发再生苗的措施,再生稻要在9月12日前安全齐穗。  相似文献   

5.
鲜食玉米作为特色农产品在北京市顺义区已经种植了十几年.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2007年全区达到2万亩,从中受益的农户也屡见不鲜。如:木林镇西沿头村甘立新。2007年4月初,地膜覆盖种植60亩京科糯2000,6月中旬收获,平均亩产鲜穗1000千克,每千克售价1元,每亩产值1000元。扣除成本350元,每亩纯收入650元。杨镇辛庄户村孙柏林,2007年6月底,在上茬小黑麦收获后种植60亩京科糯2000,  相似文献   

6.
通用开展再生稻品种Y两优911的示范种植,结果表明:Y两优911的头季全生育期152d,实际产量10800kg/hm2;再生季全生育期78d,实际产量3790.5kg/hm2;2季合计纯效益达12390元/hm2。Y两优911田间表现出生育期适中,分蘖力强,穗大粒多,高产,抗倒,米质优良等特点,适宜在马鞍山地区进行再生稻种植。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经过肥水管理,使头季稻的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并抽穗成熟的水稻。再生稻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水的优点。宜优673水稻品种株型好,茎杆粗壮,穗大粒大,抽穗整齐,成熟度好,分蘖能力、抗逆能力、再生能力较强等优点,2012年在沿山镇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高产栽培示范片面100亩,2012年沿山镇农技站对上樵村村民张小明种植的宜优673再生稻实时收割验收,该品种在沿山镇示范种植表现为株高为133.8厘米,穗长为24.5厘米,每穗总粒数为150粒,千粒重31.8克,头季亩产  相似文献   

8.
超级稻宜优673在赣北地区作再生稻栽培,再生季施氮量是再生季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通过对再生季不同施氮量的对比试验,表明再生季对肥料需求较为明显,随着再生季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再生率和每穗实粒数均随之增加,再生季产量表现明显增产,在中等肥力田块较适宜的施氮量为每667m2施尿素20kg,分别于割前10天施10kg作促芽肥和割后3天施10kg作促苗肥,同时配合每667m2施氯化钾2.5kg。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下沙镇某农户种植D奇宝优527再生稻3333.5 m2,平均每667 m2早季产量652 kg、再生季产量203 kg,两季总产855 kg、产值1368元(每公斤按1.60元计算);再生稻收割后进行稻田养鱼,平均每667 m2产值1460元;全年总产值2828元,扣除成本597元,每667 m2纯收入2231元,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值得推广.现将其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Ⅱ优沈98于2008年引入长汀县作中稻—再生稻种植,表现穗大粒多、抽穗整齐、再生力强、高产抗病,可获得头季与再生季两季高产。介绍了其在长汀县作中稻—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丰两优香一号在当阳作一季中稻表现为优质、高产、香型等优点。丰两优香一号作为再生稻,克服了种植一季中稻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当阳市发展再生稻空间较大,丰两优香一号2017年3月25~27日播种,头季收获期为8月15~17日,再生季收获期为11月4~6日。头季收获与再生季收获间隔80d,两季全生育期222d。头季9180kg/hm~2,再生季2715kg/hm~2,全年合计11895kg/hm~2。再生稻比一季中稻纯收入高5115元/hm~2。关键栽培技术为适时施促芽肥和提苗肥、适当高留稻桩等。  相似文献   

12.
水稻再生是水稻对光、温反应的基本特性,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管理方式之间再生能力差异较大。2014年,在商城县鄢岗镇肖寨村试验种植了40亩再生稻,水稻头季平均单产达到8 250 kg/hm2以上,再生季高产田块单产达到2 625 kg/hm2,再生稻试种取得了初步成功。为了更好地完善再生稻生产技术,本文作者对再生稻生产新技术的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鹤庆县草海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于2004年从云南省农科院引进特色玉米新品种——甜糯888,首次在海拔2190m的草海镇彭屯村进行百亩连片示范,获得了成功。2005至2008年继续在鹤庆县海拔2190m的坝区、海拔1850m的低热河谷区推广种植,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品种去苞叶鲜穗单苞重0.2kg,亩产量1500kg,每kg按鹤庆县鲜食玉米市场价格2.0元计算,亩产值达3000元,比本地鲜食玉米亩增值35.7%,比种植常规杂交玉米亩增值500~1000元,  相似文献   

14.
湘两优糯粱1号是湖南省农科院高粱研究开发中心育成的杂交糯高粱新品种,1996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996年浙江省诸暨市农科所从湖南引入种植初获成功;1999年全市种植面积达3000亩,增产高粱150万kg;2000年扩大到8000亩,占全市高粱种植面积的60%以上。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20000亩。 1 特征特性 1.1 丰产性好春播一般亩产400kg,秋季再生栽培产量能达到或超过前季产量,一种二收全年亩产最高可超吨粮。1996年我市枫桥生态场2.2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522.5kg,1997年对比田亩产量370.4kg,比当地红高粱品种增产50.0%。 1.2 生育期短,再生力强,适宜再生利用属早熟种,浙江春播出苗至成熟115天,秋季再生约85天。夏秋播95~105天。浙江春播可蓄苗再生利用,一种二收,省工、省本、高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为揭示其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分别以"再生稻产量、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和"ratoon rice,variety,fertilizer and China"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19篇。总结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再生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当前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65、6.90和17.10 t·hm~(-2),总样本平均产量仅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53%和68%。籼稻和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分别比粳稻和常规稻增产24%—19%和18%—8%;头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68 kg·hm~(-2),P_2O_5 123 kg·hm~(-2),K_2O 124 kg·hm~(-2);再生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45 kg·hm~(-2),P_2O_5 50 kg·hm~(-2),K2O 200 kg·hm~(-2)。再生稻头季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4—29.1万穴/hm2;适宜留桩高度为40—50 cm;手栽种植利于再生季产量的提高因而总产量也最大;人工收割比机械收割的再生季产量高12%,虽然机种机收会减少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的增产潜力分别为3.38、3.27和5.41 t·hm~(-2)。合适的品种、肥料管理、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和收割方式可以缩小产量差,其中品种以籼稻和杂交稻为主;优化施肥量可以使头季和再生季分别增产9%和22%,优化种植密度则分别增产8%和17%;适宜的留桩高度为40—50 cm;机种机收更符合轻简化现代农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武定县海拔2 300 m以上的高寒山区,热量资源种植一季作物有余,种植两季作物不足,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周年粮食产量和产值,变一年一熟为一年多熟。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规范的旱粮多熟制立体种植技术,周年复合产量由种植一季玉米的450 kg/亩增加到787 kg/亩,产值由540元/亩增加到1 500元/亩,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高寒山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在袁隆平院士及省超级杂交稻领导小组具体部署和指导下,在永安镇核心试验区内安排了"超级杂交稻一季 再生百亩高产示范"推广项目,取得了"百亩示范片"头季667m2产量798.0 kg,再生稻667 m2产量353.5 kg的好成绩。建议在生产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以中稻品种深两优876、准两优199为材料,于2014~2016年连续3 a开展不同时期(头季中稻收割前6 d、收割当天、收割后5 d)施用促芽肥(150 kg/hm~2尿素)的田间试验,通过比较中稻再生季的生育期、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差异来确定再生季水稻促芽肥的最佳施用时期。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头季中稻收割前6 d施促芽肥的再生季产量最高,且植株生长期适中,有效穗多,穗粒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19.
佳辐占再生稻的再生特点:再生率高,穗茎比高,穗芽比高,穗粒数较少,倒4芽成穗率较低,花期处于高温下结实率较低,每667 m2日产量比一般水稻高0.4 kg,每工日增收19.75~36.87元。可在耕地少、复种指数高的区域进行高产栽培,可使闽西北再生稻种植上限从海拔600 m提高到800 m以上,可为低海拔平原地区其他作物生长腾出时间,促进农田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种植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县种植 270亩两季花生,平均产量达 550 kg/亩,第二季花生产量 213 6 kg/亩,产值 1 155元 /亩,比常规生产一季花生和麦套花生分别亩增加产值 630元和 503元.由于头季花生生长阶段所需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能与鄂北地区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因而生育正常,容易夺取高产.而在逆境下生长发育的连作第 2季花生因降温和干旱影响,常常生育不良,果少果秕,产量较低.因而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就成为双季花生全年丰产稳产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在原来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本地区气候条件下种植连作第 2季花生的若干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