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分利用大豆资源发展我国的大豆加工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原产我国 ,近两个世纪才远播全球 ,它富有的营养为举世瞩目。不仅如此 ,近几十年来科学地证明了大豆还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大豆含蛋白质 3 5 %~ 3 8% ,是农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作物。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对 160 2 8份我国大豆品种的分析 ,蛋白质含量在40 %~ 45 %的占所检品种总数的 49 3 % ,含量在 45 %~ 48%的占 3 2 7% ,二者合计共占 82 % ( 12 15 0份 ) ,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达 5 5 15 %。可见 ,把大豆作为大众的蛋白质营养源的潜力很大 ,其平均蛋白质含量比一般谷物高 2~ 4倍或更多。牛奶蛋白质含量为 3 % …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本文将中国大豆育种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1950,共28年)育成大豆品种20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1.0%,脂肪含量20.6%;第二阶段(1951-1980,共30年)育成品种245个,蛋白质平均含量40.76%,脂肪含量20.15%;第三阶段(1981-2000,共20年)育成品种576个(统计到品质性状数据的有563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2.04%,脂肪含量19.77%.本文对第三阶段育成品种的品质分4个时期("六五"-"九五")进行重点分析,发现蛋白质含量以"八五"期间育成的品种为最高,110个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为42.8%,其中国审品种10个,平均含量44.36%.脂肪含量以"六五"期间选育的品种为最高,96个品种脂肪的平均含量为20.10%,其中17个国审品种的平均含量为20.73%."六五"-"九五"期间,在3大产区中,蛋白质含量以南方大豆品种为最高,44个品种平均含量达43.81%,比北方春大豆高2.81个百分点.脂肪含量以北方春大豆品种为高,220个品种平均含量为20.0%.113个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3.04%,高于北方春大豆,略低于南方大豆;脂肪含量低于北方春大豆,略高于南方大豆.经过20年的努力,3大产区产量逐步提高,其中,北方春大豆提高了12.1%,黄淮海夏大豆提高了7.9%,南方大豆提高了6.3%.大豆优质品质育种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选育出一批无豆腥味、无胰蛋白酶抑制剂、高异黄酮品种.  相似文献   

3.
前言根据测定结果,全省栽培面积在10万亩以上,主栽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以及蛋白质加脂肪总含量,与审定标准相比有下降趋势。大豆化学品质与遗传基因,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已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他们企图为品种选择,品质改良、育种方式提出依据。因此在这方面文献报导很多。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活跃,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戴瓯和等人对安徽省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资源的蛋白质含量做了调查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陈霞1986年~1988年3年间收集全省7个地区286份样品,进行了蛋白质、脂肪含量分析。本研究收集90个主栽品种进行了营养品质,抗营养因子含量,农药残留与毒性测定。本报告仅就营养品质进行论述。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1985—1998年大豆品种育成概况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单宏  顾晓红 《大豆科技》2000,(4):17-20,28
1 育成概况1985 -1998年黑龙江省共育成大豆品种 10 9个 ,其中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系统所属的研究所共计育成品种 65个 ,占 5 9 6% ,大豆所育成品种 16个 ,黑河所育成品种 15个 ,合江所育成品种 12个 ;东北农业大学育成品种 6个 ,占 5 5 % ;农垦系统各单位共计育成品种3 0个 ,占 2 7 5 % ;余者为其他单位所育成。详见附图。2 品质结果分析对 1986-1997年我省审定推广的 88个大豆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初步分析。( 1) 88个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布表 1 88个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布蛋白质分布脂肪分布含量 (‰ )占‰含量 (…  相似文献   

5.
大豆种子脂肪和蛋白质形成及积累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恒善  梁振富 《大豆科学》1990,9(3):191-197
以 8个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为试材,探索了大豆种子脂肪和蛋白质形成与积累规律。结果是:在种子成长过程中,大豆种子干重呈递增的曲线。脂肪相对含量是:中晚熟品种在开花后13~23天迅速增加,脂肪形成高峰在开花后33~36天,以后多数品种稍有下降,少数品种下降后稍有回升。脂肪绝对含量呈递增的曲线。熟期相同的品种,凡在初期脂肪含量高者,成熟时亦高。 蛋白质相对含量呈“前急、后缓”的下降曲线,少数品种下降后又稍有回升。中熟品种在开花后17~37天下降陡度大。蛋白质绝对含量呈“前急、后缓”的递增曲线。同熟期品种,凡初期蛋白质含量高者,成熟种子亦高。 脂肪与蛋白质含量不仅在成熟种子呈负相关,而是始终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长江下游地区随机抽取的86个地方品种为材料,以6个推广品种为对照,研究该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群体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产量等16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该地区蛋白质含量较高,油分含量中等,平均值分别为43.9%和20.8%,变幅分别为37.9—48.0%和18.2—23.2%;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地理差异;蛋白质含量,产量,生物产量、百粒重及生育期等性状有较大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各生态区之间品种性状表现有不同的特点。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显著负相关。提高蛋白质产量首先在于提高种子产量本身,而产量又与生物产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审定大豆品种概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河南省29个审定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等性状进行概括总结,并对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做以初步分析。平均蛋白质含量44.9%,脂肪含量18.9%,产量水平由130kg/667m^2左右提高到180mg/k/667m^2左右。与东北主产区大豆品种相比,我省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产量水平和脂肪含量略低。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试验采用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法以黑龙江省各地区栽培大豆品种为材料,对豆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栽培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的特点是亚油酸含量较高,是构成我省豆油品质优良的重要原因,但油酸稍低而亚麻酸偏高。不同大豆品种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差异,在试验的69个栽培品种中,有10个品种不但亚油酸含量高于51%,亚麻酸含量低于8%,而且蛋白质,脂肪总含量高于61%。大豆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在南京同一环境下全国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变幅分别为39.2%~54.2%、7.5%~17.5%和47.3%~64.6%,地方品种38.8%~51.5%、11.5%~22.5%和55.6%~69.0%,国内育成品种41.7%~49.4%、12.9%~22.9%和55.6%~68.6%.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人工选育后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有大幅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平均数和变异度则有减小,说明以往人工进化着重在油脂含量的改进.三个性状各群体在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区平均间差异并不大,各区都有优良变异.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并未发现相关;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油脂含量与地理纬度出现显著正相关;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与地理纬度还出现显著负相关;野生自然状态下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之间无相关,而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依次增强了负相关;形成这种相关的原因在于地区间油脂含量人工进化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垦农18号”大豆为中早熟品种,茎秆强壮,抗倒伏能力强,百粒重18—20g,蛋白质含量35.32%,脂肪含量23.17%,为高油优质大豆。异地鉴定试验,平均产量3116.6kg/hm^2,比对照增产12.5%。全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425.3kg/hm^2,比对照增产9.9%。全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28.6kg/hm^2,比对照增产12.0%。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第四积温带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东北三省大豆蛋白质、油分含量的地点、年份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选用5个品质性状有差异的东北春大豆品种在东北地区11个试验点种植,进行大豆品质生态研究,所得结果如下:东北三省大豆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蛋白质油分总含量均存在年份、地点、品种、年份×地点、年份×品种、品种×地点、年份×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对于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来说品种效应最大,所以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提高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以品种改良为最理想途径.从各项互作效应检测的变异系数大小来看,均表现油分含量变异系数>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蛋白质油分总含量变异系数.即油分含量对环境影响最敏感,其次为蛋白质含量,最后是蛋白质油分总含量.由于各项互作效应的存在,使得东北三省范围内大豆品质表现更为复杂.在进行大豆优质生产时应对品种、地点、地区的气候条件年际间变化特点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高蛋白大豆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斌  姜凯喜  井苗  李霞  王彩兰 《杂粮作物》2010,30(3):178-180
在黄土丘陵山区3个不同区域种植21个大豆品种,将这些品种进行蛋白质含量检测后,对化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出小黑豆等6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中黄16等多个品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试验的3个区域间的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差异达显著程度。在适宜区域推广适栽的高蛋白大豆品种,能提高干旱山区大豆的生产效益,对大豆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黄土丘陵山区3个不同区域种植21个大豆品种,将这些品种进行蛋白质含量检测后,对化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出小黑豆等6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中黄16等多个品种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试验的3个区域间的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差异达显著程度。在适宜区域推广适栽的高蛋白大豆品种,能提高干旱山区大豆的生产效益,对大豆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在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较大的12个大豆品种为材料,从鼓粒期开始,每隔7 d取一次样,研究不同类型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积累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的积累动态规律不同.高蛋白品种呈双峰曲线变化,高油品种和中间型品种呈单峰曲线变化,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在籽粒形成的中后期,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于平稳,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最高,高油品种最低,中间型品种介于两者之间.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各取样时期的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蛋白质的合成以籽粒形成的中后期为主.  相似文献   

15.
尽管当今大豆优质育种已经派生出不少内容,诸如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44%的高蛋白育种。油分含量高于21%的高脂肪育种,高含硫氨基酸育种,亚麻酸含量低于3%的脂肪酸优质育种,但由于技术设备和各种优质育种目标对人们生活相关程度的不同,目前,我国大豆的优质育种仍以高蛋白和高脂肪含量为主要目标。现将我省大豆高蛋白育种和研究情况作一小结。一、高蛋白大豆品种资源的筛选和评价从事高蛋白育种,品种资源是基础。我们早在80年代初就抓了种质资源的蛋白质含量测定,经分析,江苏省1217份大豆地方品种的蛋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省92个主栽大豆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2010年和2011年的脂肪含量进行分析,发掘与脂肪含量紧密连锁的SSR标记,用以辅助鉴定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的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脂肪含量变异范围2010年为17.10% ~23.14%,2011年为17.70% ~ 23.04%,两年平均为17.40%~ 23.09%.结合SSR数据的品种系统进化树分析,可以将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脂肪含量总体上分成大于20%和小于20%两类.此外,鉴别出2个与脂肪含量相关的SSR标记(Satt428-900、Satt502-150),标记指数与脂肪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和0.41*).  相似文献   

17.
为挖掘川渝地区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及百粒重与分子标记的关联位点,以232份川渝地区地方和育成材料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结合分布于大豆20条染色体的135个SSR分子标记检查所有材料的基因型,利用TASSEL 3.0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百粒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表明:在P<0.05显著水平且贡献率较高的情况下,2个环境中共检测49个关联位点.与蛋白质含量显著关联的位点有16个,贡献率总和为29.78%;与油脂含量相关的位点有19个,贡献率总和为41.94%;与百粒重相关的位点有14个,贡献率总和为13.92%.其中位点Satt554和Satt229与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百粒重性状同时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施用大、中、微量元素对大豆品质及其它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试验以3种大量元素(N、P、K)、3种中量元素(Ca、Mg、S)及6种微量元素(B、Mo、Zn、Fe、Na、Cl)及其组舍对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42和高脂肪大豆品种东农163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S可增加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1.34个百分点,增加高脂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1.44个百分点;施Zn可增加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1.07个百分点,B、Mo、Zn同时施用可增加高脂肪品种大豆的蛋白质含量2.19个百分点。Na、C1、Fe的施用似乎对大豆蛋白质含量均具有正向作用。以Na元素的作用最大,二个供试品种分别增加2.08和1.85个百分点;Fe分别增加1.11和1.43个百分点;Cl分别增加1.26和1.65个百分点。N、P、K对大豆脂肪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在高脂肪品种中,K单独处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高于对照,增加脂肪含量1.57个百分点,P—K配合施用增加1.2个百分点,N—K配合施用增加1.52个百分点,N—P配合施用增加1.11个百分点。适量的施用Ca、Mo具有增加大豆中脂肪含量的趋势。肥料的施用具有降低株高,增加收获重、荚数、粒数的作用。特别是N—K配合施用对大豆的株高、收获重及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12份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大豆品种资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3.30±2.69%;脂肪平均含量为16.76±1.41%,说明陕西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60.05±2.48%.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4**).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与生育日数正相关与株高负相关,其程度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显著负相关而脂肪含量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花色、茸毛色、结荚习性、粒色、粒形的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不同粒色、粒形和结荚习性间的差异最为明显,无限结荚习性、籽粒为黑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低,籽粒为双色肾形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低.研究结果为大豆品质育种选择亲本和杂交后代处理的提供依据,并筛选了12份高蛋白和大粒的品种供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豆种子贮存蛋白组成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新安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2,11(3):191-197
1988年选用14个,1989年选用15个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主要为江淮地区的大豆品种,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大豆种子中球蛋白、清蛋白、醇溶谷蛋白以及谷蛋白的品种间平均分别为28.56%、7.50%、1.81%和5.71%,品种间变幅分别为6.08%、10.25%、1.03%和6.51%。清蛋白含量与全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与全蛋白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清蛋白含量对种子全蛋白含量品种间差异的相对贡献最大,而球蛋白含量对品种间全蛋白含量差异的相对贡献最小。球蛋白含量与株高、分枝数和单株粒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株高和清蛋白含量、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和谷蛋白含量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