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是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的。水土流失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里,受到自然界或人类活动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质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地质环境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新的人工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多。研究形成黄土高原的地质条件和历史发展,掌握形成水土流失的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运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调整自然作用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保持水土,开发治理黄土高原,形成适于人民生活与生产的生态环境,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建筑室内微气候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在进行着“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的斗争。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气候作为自然环境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客观要素,深刻影响着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组成、组织以及发展变化过程。这种作用在生物界涵括了从病毒、微生物、植物、动物到人的所有物种。所谓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气候环境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农业资源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和载体。科学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业资源始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因此,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资源利用的复杂类型及其组合结构。  相似文献   

4.
上峪小流域的小康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今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模式有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无情征服和驾驭基础上,过分依赖于消费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掠夺.当人们捧着那点赚来的钱兴高采烈的时候,却不知必须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钱才能挽回环境的损失.另一类是把发展生产与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把对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培植结合起来、既讲求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后一类对自然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农业生产模式,其经济效益发挥之时,不但无需付出资金挽救环境.反而环境又反转过来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矿区是人类生产活动强烈集中地区,它由采矿建设生产系统与矿区环境系统复合而成。矿区的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矿区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及特点。一旦矿区开发建设形成规模,强烈的人为活动使作业区内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作用对象是存在于地表或地下的各种自然资源,因而矿区内人为水土流失的表现尤为显著。如全国每年因采煤导致土地塌陷2.2万hm2,由于地表物质的剥离、扰动、搬运和堆积,占压大量农田和毁坏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煤炭大省山西省每年弃渣弃土量达1.3亿t,增加河道泥沙0.6亿t。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不仅对矿区及周围地区水土资源构成破坏,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性水土流失也频频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矿区的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了矿区环境背景系统,生产系统完全由人类活动组成,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首先是生产规模受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周边经济状况与居民环保意识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其次技术手段决定了生产效率,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使在一定产量下矿区的生产建设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相对减少;再次是社会经济发展对矿区产品的需求,即市场对矿区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它不仅决定矿区企业的生产规模,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环境系统虽在一定程度受人类活动影响,但其构成要素仍是各种自然因子。矿区环境系统的非封闭性则更为明显,矿区的环境系统是矿区所在区域大环境系统的一部分,大环境系统的自然特点决定着矿区环境系统的自然特性。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与大环境系统的水土流失有直接关系,如陕西省神府煤田矿区所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矿区生产建设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严重,而建于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区域的矿区,如湖北省境内荆襄磷矿虽开采强度也很大,且无水土保持措施,但由于本身区域的环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为水土流失的危害则轻些。矿区环境系统非封闭性另一表现是矿区人为水土流失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矿区内部,且对周边地区甚至更远地区都有影响,如黄河中游地区大型煤田的开发,人为水土流失形成的泥沙可一直被运移至下游沉积;矿区的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发展存在矛盾,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中的大型滑坡、泥石流被生产所诱发,反之又对生产形成巨大破坏。若矿区开发建设中不能兼顾水土保持工作,这种矛盾发展将导致恶性循环,使生产系统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从而严重破坏环境系统;矿区环境的破坏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它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在长期累积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发展,一旦条件成熟,环境的承受能力在生产建设影响下达到极限便出现突变,体现为大型的灾害性人为水土流失事件;矿区的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均由多方面复杂因素组成,其各因子都处在动态的演化过程中,当某一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都可能引起系统全局的变化。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与生产、环境各因子均有内在联系,受其共同作用影响,但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因为人类的生产建设改变了影响水土流失自然因子诸多方面,而形成了矿区人为水土流失且更易于产生新的人为环境背景。为在发展生产建设的同时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应采取以下防治对策:合理安排生产与治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克服生产上的盲目性,并调配部分人力、物力用于水土流失治理,降低生产对环境的压力;改进生产手段,采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对技术落后的企业能改进则改进,该关闭则关闭,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提高矿区周边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矿区周边及其影响范围区域内也应做好协调性的预防与治理工作,从而降低因矿区水土流失而导致对周边地区的破坏。在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期措施与重点处理方案相结合,对生产过程中随时出现的水土流失进行经常性的治理,要特别警惕可能诱发灾难性水土流失事件的隐患,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以防灾难性事件给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同时需针对矿区导致人为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因素进行重点治理,并根据水土流失的发展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在一定投入下取得最佳效果。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因地制宜,根据矿区具体的生产形式、生产规模所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特点进行防治,结合借鉴其他矿区的经验,综合考虑本矿区水土流失程度、性质、环境承受能力、企业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适宜防治方案。只要计划合理、措施得力,就能缓解生产与环境矛盾,在高质量环境下保证正常、有序地开展生产,在合理防治下保持较高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
土壤环境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8  
土壤是环境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枢纽 ,土壤动物在土壤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然而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加剧 ,原生植被受到破坏 ,各种污染物质不断在土壤中富集 ,对土壤动物的生存繁衍带来严重威胁 ,目前土壤动物学者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土壤动物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理化性质的改良 ,土壤养分循环以及区系分类等 ,很少涉及土壤动物与环境特别是污染环境关系的研究。农药是目前主要的化学性环境污染物 ,农药污染对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影响[1] ,有实验表明 ,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新陈代谢及卵的…  相似文献   

7.
商品型生态农业循环系统中的人类行为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农业系统的核心,人类行为对农业系统的演变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按照人类行为作用强度,生态民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黄土高原地区处于第2阶段。在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人类行为“二元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园林是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环境。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进行转移,城市也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聚集地。在人居环境中引入园林设计,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塑造城市形象,展现生产城市的良好生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绿色,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未来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环境绿化问题是现阶段人类生存以及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人们一定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人类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从而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基于此,分析了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在构建生态城市进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的具体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园林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畜放射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产领域内放射性核素沿生物链和食物链的迁移规律,电离辐射对动物的作用,放射性污染的防止措施以保护农畜生存环境的科学。动物放射生态学的诞生是与人类增强放射因素对环境作用的认识分不开的。这种作用是由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广泛地使用核能、核实验爆炸放射性沉降物的全球性降落以及放射性废物的增多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的核心是用生态学的理念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问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依照生态伦理观,重新认识与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环境与发展间的相互关系,奋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的环境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行为规范和环境道德规范的欠缺,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造成生态失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完善和落实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体系,构建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则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树立环境道德规范体系,构建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则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树立环境道德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水土生态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土生态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是生态科学的创新与拓展。水土生态是指地球上水土与植被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与发展的一种生态平衡关系,从广义上说,是指水、土、植被在其运动和演化过程中的一切关系的总和。人类不断地利用和改变着地球上的水、土、植被,进行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经济社会建设,进而影响和改变着生态与环境。水土生态理论揭示了生态问题的本质,在当今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介绍了水土生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观点及框架体系,以及在实现水土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快速发展的磁学技术对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物质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次生物质进行物质来源鉴别是当前环境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磁学物质鉴别分析原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沉积物磁性特征对物质来源的指示作用及其在古环境演变研究和现代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指出磁学鉴别物质来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滇东北是著名的泥石流暴发区,长期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是自然与人为活动作用的结果,由于生态环境的强烈恶化、环境恶化与泥石流发育互相促进,使得滇东北地区形成光山秃岭,砂石化在不断推进,城镇、交通、农业生产受到危害,河流、空气受到污染,大量泥沙进入金沙江。滇东北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进行泥石流治理或恢复生物工程,才能改变该地区生态环境。有一个良性环境、扩大环境容量才能发展经济、恢复生态、顺应自然,才能使该地区的人民乐于工作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学研究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扩大了伦理思考的边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对它们的整合和超越,是一种更开放更科学的理论。它要求人类活动要遵循善待自然、规范人类行为和关注未来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的历程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景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它的演变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一方面,不同时代出现了具有不同特征和功能的景观,这些景观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能动作用,对不同的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改变了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态过程。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景观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8.
畜禽处于自然食物链的顶端,并与人类处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危害人类的环境污染物,绝大部分也能危害畜禽鱼。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及所处环境比人类更差,畜禽体内有害物质的积累和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甚。随着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对畜禽产品的  相似文献   

19.
<正> 许多环境污染物威胁着人和动物的健康。环境中的金属主要来自人类的生产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金属沉积到陆地并转移到人体之中并被蓄积。金属不能像多数有机化学物质通过代谢降解作用从组织中消失,而是蓄积在体内,导致长期危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目前世界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口超过50%,并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对水土资源的干预强度不断加大。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香港中文大学资源与环境系主任林健枝教授和伍世良博士2000年5月组织了第1届两岸三地水土资源保育与生态环境建设学术研讨会。随后连续召开了6届学术会议,促进了海峡两岸三地水土资源与生态保育领域学者的交流。2007年12月拟在广州和香港召开主题为“城市化、水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的第8届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会议议题为:1)城市化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2)生态环境演变的监测、预测和评估;3)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区域环境演变;4)坡地改良利用与流域环境管理。会议征文截止日期为2007年10月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