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目的]为了对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的残留研究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并为进一步开展孔雀石绿残留检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从化学检测法和生物检测法2个方面分别综述了孔雀石绿在水产品中残留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共振瑞利散射法、气质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法等。[结果]由于MG和LMG的活性很强,其前处理过程复杂,有待进一步简化并提高回收率。同时,MG和LMG的最大吸收波长1个在可见光范围,1个在紫外范围。给其同时测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而其残留分析过程比较复杂。[结论]基层的大规模筛选检测以免疫学检测方法更适用更有应用前景,但国际公认的确证方法仍是化学分析法。 相似文献
4.
5.
6.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鳗鱼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鳗鱼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残留量。[方法]鳗鱼样品用乙腈提取,经脱脂、浓缩、净化和流动相溶解,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结果]在HPLC条件下,14min内可完成对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的测定。在0~0.1μg/ml浓度范围内,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标样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9和0.9998;在2、25、100μg/kg添加水平条件下,孔雀石绿、隐色孔雀石绿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7%~89.7%和87.6%~91.2%,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n=5);该方法对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的检测限分别为1和2μg/kg(S/N≥3)。[结论]该研究应用HPLC测定鳗鱼中孔雀石绿等残留准确、可靠,其灵敏度符合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7.
8.
HPCE测定鱼体内孔雀石绿主要代谢物的残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加强孔雀石绿的管理和监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波长为265 nm),研究孔雀石绿在鲫鱼体内的主要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的残留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隐性孔雀石绿标准品在0.062 5~1.000 0μg/ml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直线方程为:y=610.230x-23.345(R=0.9994)。加样回收率试验表明,隐性孔雀石绿的回收率为95%~102%。隐性孔雀石绿的保留时间为6.732 min,其在鱼体内的残留时间较长,呈非常平缓的下降趋势,不易消除,药浴30 d后隐性孔雀石绿的残留量为0.028μg/ml。[结论]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鱼体内隐性孔雀石绿的残留具有消耗少、分离速度快、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且可以直接检测出隐性孔雀石绿。 相似文献
9.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隐色孔雀石绿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水产品中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LMG)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用乙腈、乙酸铵缓冲溶液提取,乙腈再提取,二氯甲烷反萃取;并结合匀浆、振荡提取、固相萃取等--系列提取净化步骤;采用sunFire 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氧化铅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在619nm处,以乙腈:乙酸铵溶液(0.125mol/L,pH值4.5)80:20为流动相进行分离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MG和LMG平均回收率为89~107%,相对标准偏差在4.7~6.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3年陕西省市售水产品中的4种兽药残留进行检测研究,为保证当地食品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16种购自陕西省10个地市批发市场的120份鱼样品,采集鱼样可食部分匀浆后用乙腈提取,经中性氧化铝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兽药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产物隐性孔雀石绿、隐性结晶紫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测和定性、定量分析,统计4种兽药残留的总检出率、16种样品中兽药残留的检出率、10个地市兽药残留的检出率、4种兽药残留的平均水平及同一样品中4种兽药的混配使用情况。【结果】16种120份鱼肉样品中4种兽药的总检出率为4.6%,其中隐性结晶紫未检出;120份鱼肉样品兽药残留的样品检出率为15.8%,其中梭边鱼、鲑鱼、鲤鱼、鲶鱼和草鱼兽药残留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100.0%,33.3%,15.4%和11.8%,高于2011年的全国平均水平(9.0%),其余11种鱼样中未检出兽药残留;除榆林外的9个地市市售鱼样中均检出兽药残留,其中商洛、咸阳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0.4%;来自商洛的鲶鱼样品同时检出多种兽药残留,说明商洛存在多种兽药混配使用现象。【结论】陕西省市售水产品中4种兽药残留的总检出率并不高,但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鲤鱼、鲶鱼、草鱼样品中均有兽药残留,且检出率均较高;10个地市中有9个地市市售水产品中均有兽药检出,且存在多种兽药混配使用情况,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威胁,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胶体金检测孔雀石绿方法的精密性、准确度、检测限等指标,并尽可能缩短样品处理时间,对样品用量、提取剂用量、离心时间、吹干温度、空气出量等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一种简便、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优化后,在满足检测限、假阳率和假阴率不变的条件下,样品处理过程更加简单,省去了传统方法需要过柱的步骤;单个样本处理,除去空气吹干的时间,只要最少7min即可完成样品的前处理,大大低于市场上样品前处理的时间;出带速度快,检测时间短,单个样本的检测时间在10~15min;对组织(鱼)中孔雀石绿的检出限可提高到2μg/kg;减少样品处理过程中耗材和试剂的用量,节约检测成本。该方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适用于日常的大批量样品检测,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样品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两株对孔雀石绿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孔雀石绿复合型降解菌剂,通过冻干保护剂的种类、预冷冻时间、菌体含量和冻干厚度等因素对降解菌剂进行性能优化,并对降解菌剂在渔业养殖水体及底泥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类的冻干保护剂比单一的保护剂菌体成活率更高,采用冻干保护剂为15 mL·g-1的15%脱脂乳、5 mL·g-1的10%蔗糖和0.25 mL·g-1的甘油,冻干厚度为0.4 cm,预冷冻时间为48 h,真空冷冻干燥16 h,该条件下获得的孔雀石绿降解菌剂外观良好,菌剂细腻,菌体成活率约82.3%。光照条件下,菌剂对渔业养殖水体中浓度为5 mg·L-1孔雀石绿12 h降解率超过90%,对渔业底泥中浓度为2 mg·kg-1孔雀石绿及代谢产物隐性孔雀石绿25 d降解率分别为73.36%和76.80%。避光条件下,环境中孔雀石绿更容易转化为隐性孔雀石绿,添加菌剂可有效降低底泥中隐性孔雀石绿转化为孔雀石绿,增加光照可促进菌剂对两种药物的降解速率,在菌剂和光照的共同作用下,可有效减弱两类药物互相转化,同时提高降解效率。菌剂对养殖环境中的鱼体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获得的孔雀石绿复合型降解菌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沉淀聚合法制备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雀石绿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腈为溶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孔崔石绿分子印进聚合物微球.紫外光谱研究表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通过氨键作用形成1∶2型配合物;利用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能力,Scatchard分析表明,印迹聚合物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素和性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11.223 μg·mL-1,最大表现结合量Qmax=4.45× 102 μg·g-1;低亲和性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n =156.25 μg·mL-1,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2=5.033×103μg·g-1. 相似文献
15.
施氏矿物和有机酸共存体系中孔雀石绿的多相光催化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硫酸亚铁的作用获得施氏矿物,并研究其在有机酸(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的协同作用下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避光条件下施氏矿物对孔雀石绿存在微弱的吸附作用;紫外光照射下,单独施氏矿物对孔雀石绿的降解有催化作用,在有机酸的协同下,催化降解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相同试验条件下,不同有机酸对施氏矿物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同时提出了有机酸协同施氏矿物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的可能机制为:有机酸吸附于矿物表面,并形成高光活性的Fe(Ⅲ)-有机酸配合物,进而释放出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最终导致孔雀石绿降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无色孔雀石绿(LMG)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建立LMG残留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改进的碳二亚胺法制备无色孔雀石绿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LMG-BSA)与副品红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PA-BSA),用紫外扫描、质谱法方法鉴定偶联物。利用制备的LMG-BSA与PA-BSA作为免疫原,免疫4~5周龄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制备LMG单克隆抗体,并对其效价、亲和力、灵敏度和特异性等进行分析。【结果】LMG-BSA与PA-BSA的偶联比率分别为7∶1和37∶1;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筛选,由LMG-BSA和PA-BSA抗原各获得1株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L-1、P-1。这2株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纯化后,经测定效价分别为1.25×105和6.25×106,亲和力常数分别为4.92×109和1.44×108 L/mol,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达8.03和10.5 μg/L。L-1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仅与孔雀石绿存在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为100%;P-1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孔雀石绿及副品红均存在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分别为80%与100%。【结论】成功获得了2株LMG单克隆抗体,其均可用于水产品中LMG残留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无色孔雀石绿(LMG)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建立LMG残留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改进的碳二亚胺法制备无色孔雀石绿-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LMG-BSA)与副品红-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PA-BSA),用紫外扫描、质谱法方法鉴定偶联物。利用制备的LMG-BSA与PA-BSA作为免疫原,免疫4~5周龄Balb/c小鼠,用杂交瘤技术制备LMG单克隆抗体,并对其效价、亲和力、灵敏度和特异性等进行分析。【结果】LMG-BSA与PA-BSA的偶联比率分别为7∶1和37∶1;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筛选,由LMG-BSA和PA-BSA抗原各获得1株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L-1、P-1。这2株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纯化后,经测定效价分别为1.25×105和6.25×106,亲和力常数分别为4.92×109和1.44×108L/mol,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达8.03和10.5μg/L。L-1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仅与孔雀石绿存在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为100%;P-1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孔雀石绿及副品红均存在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分别为80%与100%。【结论】成功获得了2株LMG单克隆抗体,其均可用于水产品中LMG残留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的消除规律,为其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养殖生态系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不同光照强度(1025、5320、12000 lx)、扰动强度(50、100、200 r/min)和p H(6.0、8.0、10.0)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残留与消除规律的影响。【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底泥吸附的孔雀石绿残留量呈降低—回升—降低的变化趋势。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是在光照强度12000 lx、扰动强度200 r/min、pH 8.0的条件下消除最快。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光照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中残留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光照强度与扰动强度是影响孔雀石绿在底泥中残留量消除的主效环境因子,p H变化对孔雀石绿在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残留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环境因子对养殖水体和底泥中孔雀石绿残留消除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光照强度〉扰动强度〉p H,因此清除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孔雀石绿残留应从底泥入手,通过暴晒和翻耕等方法制造高光照强度、高扰动强度条件以加速底泥中孔雀石绿的降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