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原牧区,畜牧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现阶段青海省内牧区的天然草场出现了严重退化的现象。牧区之中可供放牧使用的牧草量急剧减少,毒草在大范围的增长和蔓延,时常出现家畜因为误食毒草而中毒的现象,导致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深入的研究毒草的防控措施对恢复牧场的生态,保证家畜放牧时的安全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毒草危害在青海牧区广泛生长且有较大危害性的毒草有以下几种:(1)小花棘豆,其导致的家畜中毒数量约占家畜中毒总数量的11%左右,其致死率为39.2%左右。(2)变异黄芪,其导致的家畜中毒数量超过了家畜中毒总数量的50%,其致死率为7.1%。(3)瑞香狼毒,其导致中毒的家畜占家中毒家畜总量的20%左右,其致死率在10%左右。(4)醉马芨芨草,其导致的中毒的家畜占中毒家畜总量的15%左右,致死率为5%。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分布数量较少的毒草。近年来毒草导致的损失在逐年的增加,并呈现出了连续暴发的态势,严重威胁了青海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阿拉善左旗天然草地毒草调查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除对阿拉善左旗天然草地毒草的基本情况调查外,还对危害家畜最严重的4种主要毒草变异黄芪、小花棘豆、醉马草、老瓜头的分布面积,地理分布,生长特性,对家畜和草地的危害,以及防除对策做了重点阐述,使广大牧民和畜牧兽医工作者能够进一步认识有毒植物及其危害,了解家畜中毒症状及防治措施,并阐述了综合防治和利用毒草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相结合,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天然草地毒草种类和地理分布及危害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天然草地毒草分布面积62.05万hm2,占可利用草地面积7.12%,年平均牲畜毒草中毒数超过7 000余头(只)。天然草地主要毒草有66种,分属22科,49属,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主要有小花棘豆、苦豆子、苦马豆、骆驼蓬、黄花棘豆、无叶假木贼、盐角草、盐生草、醉马芨芨草、苍耳等。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毒草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4.
5.
草地毒草危害及防除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史志诚  杨旭 《草业科学》1994,11(3):52-54
草地毒草危害及防除研究概况史志诚,杨旭(陕西省畜牧兽医学会,西安710003)(陕西省草地饲料学会)草地生态失调造成草原退化已成为当今我国五大生态问题之一。毒草的滋生繁衍是草原退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开展毒草的大面积防除。近年来,我国有关专家和科技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互助县毒草密度和危害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互助县主要毒草为棘豆和狼毒,危害面积达1.28×104hm2,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6.8%,严重威胁到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为此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互助县毒草密度和危害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互助县主要毒草为棘豆和狼毒,危害面积达1.28×10^4hm^2,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6.8%,严重威胁到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为此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乐都县天然草地鼠虫害及毒草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乐都县天然草地鼠虫害及毒草调查,全县天然草地鼠类有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和根田鼠,主要危害种为高原鼢鼠,发生危害面积7.74万hm2,其中,中、重度危害气54万hm2损失牧草4671.03万kg;蝗虫有鼓翅雏膝蝗、宽须蚁蝗、小翅雏蝗、白边痴蝗等7种,发生危害面积11.84万hm2,损失牧草403.59万kg;毒草危害以黄花棘豆,甘肃棘豆,兰花棘豆和狼毒为主,发生危害面积17.75万hm2,其中,中、重度危害6.49万hm2,减少牧草4473.63万kg。“三害”累计年损失牧草9548.22万kg,相当于6.54万个羊单位的饲草量。  相似文献   

9.
祁连县草地毒草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祁连县毒草密度和危害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祁连县主要毒草为棘豆和狼毒,危害面积达16.18×104hm2,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6.09%,严重威胁到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民勤县天然草地毒草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近几年民勤县连年干旱,导致很多可食牧草死亡,同时毒草大量滋生。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民勤县天然草地毒草的基本情况,对当地主要毒草变异黄芪Astragulus variabilis,小花棘豆Oxtropis glabra的地理分布、危害及其防除对策进行报告,对如何综合防治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化学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拥有天然草地面积3.93亿hm2,位居世界第二。天然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氮储碳、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也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天然草地干旱、鼠虫害、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草地严重退化、沙化、生态持续恶化,可食牧草急剧减少,而毒害草却大量滋生和蔓延。毒害草导致牲畜中毒呈现多发、频发,甚至暴发态势,经济损失严重,被称为天然草地的"绿色杀手"。对我国西部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生态安全造成威胁。论文围绕毒害草对草地畜牧业的危害、除草剂发展历程、除草剂种类、除草剂在防控主要毒害草方面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毒害草防控中应注意的问题,对科学认识毒害草在天然草地中的生态作用和综合利用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然草地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对维护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草地干旱、超载过牧、盲目开垦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草地大面积沙化和毒草化。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As)有毒植物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等特点,已成为天然草地主要毒害草之一,给草地畜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对PA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方式及毒理学研究,对于含PAs有毒植物的资源分布、危害程度及科学利用等情况的调查尚不系统。因此,本文就含PAs有毒植物种类和地理分布、在天然草地中的毒性灾害状况以及PAs结构与代谢方式、毒性毒理、药理作用、综合利用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对认识含PAs有毒植物在天然草地中的生态作用及科学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疯草专门指含苦马豆素、采食后引起慢性神经机能障碍、表现发疯样症状的一类毒草,由此所致中毒称为疯草病,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近年来我国疯草面积不断增大,危害程度超过雪灾和疫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西部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毒草。美国从19世纪末就开始疯草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及其动物中毒病研究,是世界上率先开展疯草研究的国家,在应对草地疯草灾害防控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我国天然草地疯草研究起步晚,与美国有很大差距。本文就美国天然草地疯草的研究历史、种类分布、灾害状况、毒理学和疯草防治技术等方面的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天然草地疯草中毒病的致病机制和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19年7月6日,甘肃临泽县平川镇黄一村逮住1只小型兽类,经鉴定为虎鼬,系甘肃首次发现,填补了虎鼬分布空白。  相似文献   

15.
采用苯达松、2,4-D丁酯、高效盖草能(10%乳油)3种除草剂对沟叶结缕草草坪进行了杂草化学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苯达松(25%水剂)每15 kg水可加至80 ml左右,2,4-D丁酯(72%乳油)每15 kg水可加至25 ml,高效盖草能(10%乳油)每15 kg水可加至10-15 ml,每667m2控制用水25-30 kg可取得较好效果。但高温季节除草剂容易对草坪产生药害,施用时应在杂草幼苗期进行,并降低药剂浓度,以提高对草坪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冷季型草坪杂草综合防治技术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冷季型草坪发展速度很快 ,但养护管理技术滞后 ,杂草危害严重。在调查掌握杂草的种类、数量及发生规律的情况下 ,应采取以下防治策略 :(1)严格杂草检疫制度 ,清洁播种材料 ;(2 )合理耕作 ,深埋杂草种子或幼苗 ,清洁坪床 ;(3)科学栽培管理 ,诱杀或抑制杂草 ,具体技术包括草种选择、播期、播量、施肥、浇水、修剪等 :(4)化学防除 ,具体包括播前诱杀除草 ,播后苗前和播后苗期除草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选择扎兰屯市人工种植的紫花菖蓿田,从春季萌发后开始定点定期调查田间杂草的种类及发生危害规律,通过调查明确了扎兰屯市紫花苜蓿田杂草共计有14种,分属于8科,13属;当地的优势杂草及发生特点,并且制定出了杂草的综合防治技术,对指导苜蓿田的除草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荒漠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甘肃省荒漠区种子植物进行了普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543种,隶属55科228属,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植物种类贫乏,部分植被表现出退化现象,为典型的温带荒漠植被;具有大科较少、小科较多的特点,优势现象十分明显,优势科10个(藜科、豆科、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蓼科、石竹科、毛茛科、蒺藜科和柽柳科),表征科6个(麻黄科、柽柳科、胡颓子科、蒺藜科、藜科和蓼科);该区地理成分多样,包含6个分布类型,其中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共23科,占总科、种数的41.82%和76.80%,其次为温带成分(包括热带至温带分布、亚热带至温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共有23科,占总科、种数的41.82%和19.53%,热带成分、热带至亚热带成分较少,共9科,占总科、种数的16.36%和3.67%;植物在生活型上以多年生草本、灌木为主,这些反映出植物的分布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张振粉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4,23(5):256-262
对来自甘肃省13个紫花苜蓿种植区的39份种子样品进行种带细菌分离,经表型特征和Biolog鉴定,将HTBRC1、HTBRC2、HTBRC3、HTBRC4、HTBRC5、HTBRC6、HTBRC7和HTBRC8初步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通过菌种浸种发芽试验发现多粘类芽孢杆菌HTBRC1对紫花苜蓿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试验探明了多粘类芽孢杆菌在甘肃省不同紫花苜蓿种植区所收获种子上的分布;发现分离于紫花苜蓿种子表皮及内部的多粘类芽孢杆菌具有较高耐盐性;为苜蓿生产提供了优质菌种资源及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