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疆日光温室桃树引种观察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南疆桃树日光温室栽培形式,引进油桃、蟠桃、水蜜桃共9个品种,开展品种观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丽春、中油4号、中油5号、超红珠油桃、早露蟠桃和春雪桃6个品种在南疆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的适应性、结实能力、果实性状、早熟性、产量以及果实品质等方面表现优良,适宜在南疆地区桃树日光温室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从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引进8个油桃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截至2015年,8个油桃品种都到盛果期,综合性状较优异的品种有4个:‘极早518’、‘中油9号’、‘中油12号’和‘瑞光28号’,表现为树势健壮、树姿开张、果实品质好、丰产。  相似文献   

3.
李强峰 《北方园艺》2011,(20):61-63
以“东方红”、“早大果”、“丽春”、“中油4号”、“中油5号”5个油桃品种为试材,通过对其物候期观测、果实品质测定、果实经济性状调查进行温室促早栽培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果实成熟最早的是“东方红”,“丽春”、“中油5号”次之,“早大果”、“中油4号”最晚;从果实的品质指标来看,5个油桃品种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果实硬度、干物质含量均存在差异;从品种经济性状来看,5个油桃品种平均单果重、单位面积产量、裂果率、果形、果肉颜色差异显著;引进的5个油桃品种,在西宁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进行温室促早栽培,均取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综合评价,“东方红”、“丽春”、“中油5号”更具有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4.
自1998年以来,陆续引进100余个油桃品种在浙江省丽水市试栽,对其物候期、生长结果表现、果实品质及裂果情况等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早红宝石、丽油3号、中油4号、丽油5号、中油7号和中油9号等6个品种在丽水市适应性较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尤其是前3个品种适合在丽水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油桃设施促早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进早油2号、中油桃4号、中油桃5号、早油蟠桃、红山灯、丽春、超红珠、曙光、大早红9个品种进行日光温室促早栽培.结果表明:采用常规环境调控措施,在宁夏银川地区提前75 d成熟.各品种以大早红和早油蟠桃成熟较早,红山灯产量最高,口味也较好且色泽艳丽,着色度较高,香味浓郁,其次为中油4号、中油桃5号、丽春.  相似文献   

6.
<正>一、设施(大棚)专用高糖油桃品种1.鲁油2号:单果重155克,果肉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7%,果实生育期65天;2.鲁油3号:单果重152克,果肉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果实生育期68天左右;3.鲁油5号:单果重162克,果肉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果实生育期70天左右;另有鲁油1号、鲁油4号、中油4号、金辉、12-33、早金辉等。二、中晚熟高糖油桃品种品系1.8-4-13袖珍油桃:单果重50克,白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24%,7月上旬成熟;  相似文献   

7.
中油5号油桃是一个适合于棚室栽培的优良油桃品种.该品种在大棚中种植,表现为成熟早(在石家庄地区5月中旬采摘上市)、着色好、品质优良、经济效益较高.为了探讨疏花疏果对大棚油桃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我们于2007年3-5月进行了疏花疏果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998年,安徽省六安市果树研究所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油桃新品种--中油5号试栽.经过7年试验观察和扩繁种植,基本摸清了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掌握了主要性状,并对其配套早期优质丰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桃:(一)油桃系列:早熟品种有五月阳光、97—1、丽舂(5—12)、超红珠(6—18)、春光(12—23)、粉红。 中熟品种有中油5号、智利甜油桃、国旗红、双红、秦光2号、井村油王。 晚熟品种有红芙蓉、丽秋、布雷顶峰、晴朗。 (二)蟠桃系列:早、中、晚油蟠桃、早露蟠桃、王母巨蟠桃。  相似文献   

10.
油桃产业是山西省新绛县农业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峨嵋岭下阳王镇、万安镇,生产的油桃色泽鲜艳、水分大、甜度高,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县种植面积5.0万亩,其中陆地油桃4.0万亩,设施油桃1.0万亩,年总产量1.3亿千克。品种有曙光、丽春、中油4号、中油5号冲油7号冲油8号、红珊瑚、红芙蓉等,是名副其实的“油桃之乡”。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在西南旱坡地种植的高产抗逆油菜品种,选择西南片区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21个油菜品种(组合)进行大田试验,分别对抗病性、抗倒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川油36’‘德5油33’外,其余油菜品种均具备较好的抗倒性。‘蜀龙油2号油满缸’‘川油83’‘宁杂11号’‘德兴油12号’‘德5油700’抗病性较强;‘蜀龙油2号油满缸’‘川油83’‘宁杂11号’‘德兴油12号’‘川油48’生长势与整齐度较好;‘德兴油12号’‘蜀龙油2号油满缸’农艺性状较优;‘德兴油12号’产量最高,较其余品种增产2.99%~139.72%。综上所述,‘德兴油12号’在生长势、抗逆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综合表现最优,可作为西南旱坡地油菜主导品种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2.
正一、设施(大棚)专用高糖油桃品种鲁油2号:单果重155 g,果肉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7%,果实生育期65 d。鲁油3号:单果重152 g,果肉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果实生育期68 d左右。鲁油5号:单果重162 g,果肉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果实生育期70 d左右。另有鲁油1号、鲁油4号、中油4号、金辉、中油18、12-33、早金辉等。二、中晚熟高糖油桃品种品系8-4-13袖珍油桃:单果重50 g,白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24%。7月上旬成熟。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开县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以桃为主的多种果树生产。通过对15个甜油桃新品种在开县进行的筛选试验表明:大多数品种在定植2年后始花见果,3年生株最高产量可达15kg,4年大部分进入盛果期。多数品种表现品种原产地的品质,有的果实性状甚至超过引种地。但从综合性状来看,‘超红珠’、‘中油4号’、‘中油5号’、‘丽春’4个品种为最优栽培组合,‘丹墨’、‘早红宝石’为有发展前途的2个品种。  相似文献   

14.
1品种选择 浙江南部苍南县南部平原或500m以下丘陵红沙壤,土质肥沃,pH值6.5~7.5,适宜短低温油桃品种栽培。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推出的极早熟品种极早518、千年红,早熟品种中油4号和中油5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育成的新品种丽春、超红珠和春光;江苏省丰县甜油桃研究所选育的东方红;山东省莒县桃树研究所选育的极早熟品种莒油特早红等系列第三代甜油桃新品种,具有抗裂果、短低温、适应性较强等特点,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15.
姚辉 《果农之友》2005,(12):12-12
江汉平原油桃栽培普遍存在易裂果,果小,味酸,着色不佳等问题。为选择在江汉平原气候条件下能正常挂果并且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油桃品种,湖北省荆州市农业科技园于2001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重庆南方果树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引进了系列优质油桃新品种并进行了栽培对比试验。经4年的观察比较认为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中油5号油桃在江汉平原表现突出,具有适应性强,早果丰产,外观美,果型大,风味甜脆,不易裂果,较耐贮运等优点,适宜在江汉平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引进10余个油桃品种在西藏林芝地区试栽.经5年观察,筛选出适合西藏林芝地区栽培的早红霞、曙光、早大果、早红2号、极早518、中油7号、中油8号、中油9号等8个品种.这些品种在西藏高原表现适应性强,果实着色好,品质优,第2年结果,第3年丰产,轻度裂果或不裂果.  相似文献   

17.
①冬促早及春促早良种:春雪、Ay-1(暂定名澳红脆)、春蜜等毛桃;早4号、中油4号、望春、金硕、中油5号(99—1)、中油9号(极早518)、中油12号、早红宝石、五月阳光、金辉(126)、大早红、早红珠和早露蟠等油桃及蟠桃品种。  相似文献   

18.
1997年以果个大、味浓甜的中熟油桃‘82-4-33’品系为母本,特早熟油桃‘阿姆肯’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种苗2001年开始结果,2003年编号‘97-3-11’单株入选为优株,2004年在陕西西安、宝鸡等地区试,其比‘中油5号’平均单果质量增加23.40-/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21.5%,果实性状优良,经济生物学性状稳定,适应性良好.2014年3月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秦光3号’.  相似文献   

19.
特早熟油桃引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进的14个特早熟油桃品种(系)进行对比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东方红、千年红、曙光、中油桃5号等4个品种需冷量较低,抗逆性较强,早熟性、早实性、丰产性较好,品质中及中上,综合栽培经济性状优于其它品种(系),适宜扩大发展种植。控制枝梢旺长、保持土壤水肥的稳定状态,是克服温暖高湿条件下特早熟油桃异常大量落果、裂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李新 《现代园艺》2015,(3):20-21
在对本地区中油4号油桃日光温室栽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中油4号油桃的品种特性、温室建造、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等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