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讨西芹种子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采用液体培养法研究黄瓜枯萎病菌经西芹种子浸提液化感作用后菌体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及毒素(镰刀菌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浸提液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3种细胞壁降解酶(果胶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较对照降低,其产生的镰刀菌酸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0.02%、31.50%、34.18%。说明西芹种子各浸提液中含有的化感物质抑制了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水解酶活性,并阻碍了黄瓜枯萎病菌镰刀菌酸的分泌,减弱了其对寄主的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2.
干腐病是马铃薯窖储期的主要病害,病原菌往往通过薯块表面的机械擦伤入侵块茎并破坏块茎的薄壁细胞而进行侵染,其中病菌的进一步扩展需要降解寄主细胞壁,因此,针对干腐病病原镰孢菌产酶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拟丝孢镰孢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拟枝孢镰孢菌(Fusarium sporotriodides)为试验菌种,以克新1号为寄主材料,对5种镰孢菌体内产细胞壁降解酶特性及温度对这些致病菌的产酶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5种镰孢菌接种在马铃薯薯块上后,均可以产生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其中Cx的活性在侵染后期最高,PMG在侵染前期较高,且Cx活性低于PMG。在温度对镰孢菌活体内产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试验中发现,相对于不接菌对照,Cx、PMG的活性在25℃时较高,β-葡萄糖苷酶在20℃下活性较高,PG在20℃和25℃的活性都较高。以上结果说明:镰孢菌侵染马铃薯时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壁降解酶,Cx活性在侵染后期较高,PMG活性在侵染前期较高,且低温不利于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细胞壁降解酶在苹果霉心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红星’苹果为材料,研究了活体内外霉心型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心腐型致病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以及使用商业酶处理后苹果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碳源物质诱导下两种病原菌细胞壁降解酶变化不同。苹果细胞壁粉对粉红单端孢菌滤纸酶活性诱导的最高。而链格孢菌滤纸酶活性在纤维素粉和细胞壁粉诱导下明显高于其他处理(P<0.05)。两个致病菌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均在细胞壁粉诱导下活性最高(P<0.05)。粉红单端孢菌的β-葡萄糖苷酶在果肉中诱导活性最高。链格孢菌β-葡萄糖苷酶在果肉和纤维素粉中诱导活性最高。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这两种致病酶只在发病苹果的病健界处明显升高(P<0.05)。纤维素酶和葡萄糖苷酶接种3d了苹果后发病面积分别为2.46 cm2和0.75 cm2(图8),而症状与致病菌接种后相似。上述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和葡萄糖苷酶这两种致病酶在苹果霉心病病原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4.
香蕉枯萎病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诱导及其对香蕉组织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别以5 种不同碳源诱导香蕉枯萎病菌4 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4,FOC-R4)产生细胞壁降解酶(CWDEs)。结果表明,以麸皮和果胶为碳源,可在活体外诱导FOC-R4高产纤维素酶(包括内切葡萄糖苷酶和β-D-葡萄糖苷酶)和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测定表明这两种酶对不同香蕉品种假茎组织均具有降解破坏作用,其中果胶酶的降解能力比纤维素酶的强。感病香蕉品种经果胶酶液处理24 h后释放的还原糖量约为抗病品种释放的1.82倍,反映了不同抗、感香蕉品种对FOC-R4的敏感性和抵御能力差异。  相似文献   

5.
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病害,造成叶片坏死和果实腐烂。为明确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该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和活性。结果发现,该病原菌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壁降解酶,即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但不产生纤维素酶(Cx),其中PG和PMG活性较强,且PG和PMG在培养6天时活性最强,PMG在23℃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PG在28℃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静止和振荡交替培养有利于PG和PMG的产生。致病作用研究发现,果胶酶(PG和PMG)可引起果实腐烂和叶片坏死,说明其在该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植物引发的植物枯萎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毁灭性土传真菌病害,目前该菌已被列为世界上第五大植物病原真菌。由于病原菌通过土壤传播,其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而充分了解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制是对抗这种疾病的先决条件。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实施有效控制策略从而限制宿主植物感染,本文归纳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总结了毒力因子中的细胞壁降解酶、毒素、信号传导途径(MAPK通路)对致病进程的影响,分析了毒力基因及转录因子在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理。以期能为防控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提供作用靶点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碳酸氢钠(NaHC03)对于香蕉炭疽病菌致病性的作用效果及其用于防控香蕉采后病害的潜能。结果表明,随着离体培养基(PD液体培养基)中NaHCO,浓度的增加,pH从6.9提高到8.7,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和萌发以及附着胞的产生速率均有所下降。其中100mmol/L的NaHC03(pH8.59)可冗全抑制炭疽病菌孢子的产生。采后以300mmol/L的NaHC03溶液浸果10min,可减小由人工接种炭疽菌导致的香蕉果实上的病斑面积.也可显著减轻由自然侵染所导致的炭疽病、冠腐病和顶腐病。此外,还研究了NaHCO3与一种拮抗细菌Burkholderio spinos。混合使用对于香蕉采后病害控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将香蕉果实在300mmol/L的NaHCO,溶液中浸果10min后,再在B.spinosa悬浮的液体培养基(1×10^8CFU/mL)中浸果,可有效控制香蕉(var.Kolikuttu)炭疽病、冠腐病和顶腐病。以300mmol/L的NaHCO3溶液浸果,可增加香蕉果皮的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厚度.这可能是其抑制香蕉采后病害的间接作用或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从贮藏期间患黑斑病的甜瓜中分离出的3株真菌A2015、A2018、A2019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菌株均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生长初期呈白色,菌丝横纵交错,呈絮状,后期分生孢子呈暗色倒棒状,具有横纵隔膜。对分离所得菌株及购自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的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菌株3.18017进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lu)活性测定,研究链格孢侵染甜瓜时所产生的具有侵染力的酶活特性。结果表明:在4株链格孢侵染甜瓜过程中,PG活性在第3天时达到最高,其中菌株A2015的酶活最高达到20 924.25 μg·h-1·g-1 FW;Cx和β-Glu活性第6天时达到最高,分别高达250.20、8 619.21 μg·h-1·g-1 FW;PME活性第7天时达到最高,为0.24 μg·h-1·g-1 FW。说明链格孢在侵染甜瓜时产酶顺序依次为PG、Cx、β-Glu、PME,由此顺序逐步对细胞壁进行降解、侵染进入瓜体内部。此研究结果可以有效为后期针对性防治甜瓜黑斑病以及甜瓜抵御链格孢的入侵提供病原菌自身特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透骨草内生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窦瑞木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369-373
摘 要:【研究目的】试图从中草药(植物)体内生菌中探寻其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峙试验、防效测定、菌株鉴定、抑菌活性及水解酶活性测定。【结果】从透骨草中筛选出一株内生拮抗菌株,对峙实验表明其抑制率为66.02%,在活体上的抑制率为51.68%。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确定此内生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其不产生纤维素酶、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发酵滤液经(NH4)2SO4沉淀获粗提蛋白,抑菌圈达20 mm以上,上清液无活性,表明抑菌物质基本被沉淀,主要为蛋白类,且此粗提蛋白对温度、紫外线、pH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透骨草内分离出的枯草芽胞杆菌对番茄灰霉病菌有较强且稳定抑制作用,抑菌活性成分主要是粗蛋白类物质,且其对温度、酸碱度、紫外线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甘肃高寒阴湿区豌豆根腐镰刀菌种群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高寒阴湿区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有5种,即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茄病镰刀菌致病性最强,拟丝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次之,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半裸镰刀菌、单隔镰刀菌、拟丝孢镰刀菌是中国豌豆病原菌上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桑葚中果胶含量,测定结果为0.36%;利用正交试验确定制汁过程中的用酶量、pH值、温度和时间4个工艺参数的最佳水平。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参数为用酶量0.04%,pH值3.5,温度45℃,时间3 h。利用最佳工艺参数制取桑葚汁,使出汁率提高17.2%。  相似文献   

12.
测定芝麻茎点枯病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产生的纤维素降解酶的种类及活性大小,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从不同地区采集7株芝麻茎点枯病菌,液体培养提取粗酶液,采用分光光度法在540nm波长下测定离体条件下芝麻茎点枯病菌分泌的纤维素降解酶活性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7个菌株均能检测到滤纸酶、天然纤维素降解酶、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酶活变化趋势表明不同采样时间酶活力大小不同,酶活变化趋势上都有峰值出现,但是不同菌株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酶活力综合活性大小差异极显著。说明芝麻茎点枯病菌能分泌一组胞外降解纤维素的酶系,并且该酶系能够降解芝麻秸秆纤维素,该结果为揭示芝麻茎点枯病菌对芝麻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秦光油桃为试材,研究了1-MCP处理对外源乙烯诱导果实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抑制外源乙烯诱导果实硬度的下降,将乙烯诱导果实的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类物质的降解延迟2天,对引起这些物质降解的相关酶类如淀粉酶、纤维素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等酶活性高峰的到来推迟2天,同时降低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高峰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纤维素酶、果胶酶以及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复合酶的不同酶解温度及时间对酸枣核进行前处理比较。结果表明,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的复合酶前处理效果相对最好,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2,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3h,再干燥核,机械法破核。与传统工艺比较,复合酶前处理后再用机械法破核,比只用机械法破核的传统工艺,一次性破核率提高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探讨果实软化与细胞壁代谢之间的关系及1-甲基环丙烯(1-MCP)结合自发气调包装(MAP)对果实软化的调控机制,为生产中李果实软化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笔者以贵州省特色果品‘空心李’为试材,通过测定果实的硬度、细胞壁代谢成分和细胞壁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研究1-MCP、MAP及两者结合(1-MCP+MAP)对(20±1)℃下果实软化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1)与对照(直接放于纸箱内)相比,1-MCP、MAP及1-MCP+MAP处理抑制了果实硬度下降,原果胶和纤维素降解,抑制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脂酶(PME)和纤维素酶(Cx)活性增加,抑制效果为1-MCP+MAP>1-MCP>MAP。(2)果实硬度的下降与原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果胶含量关系表现不一,1-MCP和1-MCP+MAP处理与可溶性果胶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对照和MAP处理与可溶性果胶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1-MCP、MAP、1-MCP+MAP处理和对照果实硬度的下降与PG和PME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对照和MAP处理的果实硬度与Cx活性表现显著负相关,1-MCP和1-MCP+MAP处理果实硬度与Cx活性没有表现相关性。1-MCP结合MAP对沿河‘空心李’果实硬度下降、细胞壁物质降解及其相关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能够抑制‘空心李’果实软化,延长保鲜时间,减少采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