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以Century、RothC和DNDC模型为例,对这3大模型的模拟原理和应用现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应加强模型的验证以提高模拟精度,另一方面应与3S技术相结合建立大尺度数据库以扩大模拟范围。  相似文献   

2.
免耕作为一种新型的耕作方法,目前已在中国南方稻区和其它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在此,综述了免耕对稻田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在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β-谷甾醇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β-谷甾醇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β-谷甾醇对RAW 264.7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给BALB/c小鼠鼻腔滴注LPS(0.5mg/kg)构建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滴鼻24 h后检测各指标。ELISA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中(BALF)的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称重法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和肺含水量;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肺脏中核转录因子-κB (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β-谷甾醇能剂量依赖性降低RAW 264.7细胞上清及ALI小鼠BALF中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肺脏称重结果和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β-谷甾醇可明显减轻LPS诱导的肺水肿和炎症反应。另外,western blot结果表明β-谷甾醇不仅能够下调NF-κB p65 的活化,还抑制了NF-κB阻断剂IκBα的磷酸化。β-谷甾醇对LPS所致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阻止炎症因子(TNF-α、IL-6)的释放和下调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诱导胚囊染色体加倍是一种高效的杨树多倍体诱导途径,为确定河北杨胚囊染色体加倍的最佳处理时机,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胚囊与合子发育进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河北杨胚囊发育属于典型的蓼型发育模式;其发育进程既表现出一定的时序相关性,又具有极强的不同步性;在河北杨胚囊发育后期及合子发育过程中出现大量异常现象,大部分成熟胚囊和未成熟胚囊退化,形成空胚囊或具有异常结构的胚囊,只有极少数成熟胚囊能完成双受精作用并形成合子,考虑到新疆杨花粉可在河北杨柱头上正常萌发,推测胚囊退化可能是引起河北杨胚胎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新郑市土地资源利用水平,采用机制法的逐步订正模型对新郑市的耕地生产潜力进行定量估算;用耕地生产力指数模型中的PI指数作土壤修正系数对气候生产潜力做修正;用生产潜力指数,对耕地生产力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郑市的平均土壤修正系数为0.54;平均生产潜力为19393.84 kg/hm2;平均生产潜力指数为47.39%,因此新郑市尚有较大的耕地生产潜力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6.
为了测定高粱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采用双波长比色法研究了不同分散温度、时间处理对高粱淀粉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70~100℃范围内,75℃分散15 min时支链淀粉百分含量最高,85℃分散5 min时支链淀粉百分含量最低。对于直链淀粉,95℃以后,随着分散的时间延长,测得的高粱直链淀粉百分比不断增高。样品分散温度与时间对高粱中总淀粉含量影响与支链淀粉相同,其测定值在75℃分散15 min时最高。由此可知,不同分散温度、时间处理对双波长法测定高粱淀粉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影响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粮食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生产的重任。本文运用松辽流域1986-2008年的粮食生产数据,采用非参数M alnquist指数方法,分析转型期的松辽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松辽流域粮食生产资源投入要素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效率变化率偏低,规模效率是制约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率;规范土地转租行为,同时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旱地作物合理间作绿肥既能缓解绿肥与主作物争地的矛盾,又能使绿肥更好地服务于主作物,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可持续性,保证粮食安全。从旱地作物间作的主要绿肥种类、绿肥品种选择原则,间作绿肥后对土壤肥力、主作物产量和品质、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阶段绿肥研究和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定量分析出国内都市农业研究的主要人物、研究领域、研究机构及研究层次,明确各年研究的重点、热点等情况。利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工具,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1989— 2014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2502篇都市农业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5年来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涉及40个学科领域,主要发表在40种期刊上,以社会科学研究数量最多达2082篇,研究人员主要源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期对国内都市农业的进一步研究和学科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旨在为选育富铁且对污染物低吸收、低积累水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合近5 年铁膜的研究文献,重点阐述如下内容:①铁膜的概念;②水稻铁膜位置;③铁膜特征;④铁膜影响因子;⑤铁膜的环境生态作用;⑥铁膜形成分子机制。最后就铁膜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云南竹林蝽次目昆虫种类与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竹林害虫防治提供基础资料,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和查看标本,对云南竹林半翅目蝽次目昆虫进行了统计和区系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竹林半翅目蝽次目昆虫有9科64种,其中以缘蝽科最多,为29种;其次为蝽科23种。蝽次目昆虫东洋区特征极显著,仅5种为东洋区-古北区共有,1种为东洋区-古北区-新北区和非洲区共有;在中国动物区系中,均在西南区有分布,其次是华南区和华中区,分别占51.6%和48.4%,其他区也有一定分布;在云南动物区系中,以南部边缘中、低宽谷区为主,占87.5%,其次是滇西南中山宽谷区,占50%,其他区也有一定分布。云南竹林半翅目蝽次目昆虫具显著东洋区特征和本区域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种叶蝉的寄主选择习性及种类分布,通过室内解剖鉴定和COI与Cytb基因遗传距离分析,明确信阳地区4种寄主植物上的叶蝉种类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茶园的叶蝉主要为小贯小绿叶蝉;花生和麻田的优势种群为板井小绿叶蝉,其中麻田还有棉叶蝉分布;桃树上的叶蝉分别为凯小绿叶蝉和桃新叶蝉。3种小绿叶蝉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桃新叶蝉与其他4种叶蝉的遗传距离均较远。笔者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叶蝉的亲缘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叶蝉的寄主转移及种群分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河南省2003—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整体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空间上表现为中部土地利用效率较高,豫东豫西南较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集中表现在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投入冗余,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投入冗余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建议未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应从合理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4.
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的生态经济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完成了以市为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分为优和良两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7.22%和72.78%;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经济较好区、经济中等区、经济较差区3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51%、61.67%、33.82%;根据河南省市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状况,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河南省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近30年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性变化,揭示花生生产格局演变规律,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全省花生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利用1990—2018年河南省统计数据,采用生产重心、产地集中度、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随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花生生产由最初的集中走向分散,且生产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豫中、豫东等传统花生产区在花生主产地市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豫南地区在河南省花生生产中重要性越来越大,该地区拥有较高的生产集中度和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已成为河南省花生生产优势区域,且优势在逐步增强。科技支撑和政策引导推动了各区域花生的生产,且导致各市发展差异化显著。例如豫南地区优势逐步增强,豫西地区小幅发展,而豫东和豫中的优势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6.
分析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2 方面为切入点,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因子出发,选取了14 个评价指标,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1)2000—2014 年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各因素指数不断上升,生活水平和人口构成增长的幅度明显快于产业结构和人口素质,2000—2006 年,城镇规模指数>产出水平指数>投入水平指数,2008 年投入水平指数超过城镇规模指数和产出水平指数;(2)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大致经历了失调衰退发展阶段(2000—2004 年)、过渡阶段(2005 年)和协调发展阶段(2006—2014 年),协调发展度由0.15 提高到0.99;(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整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2013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步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该研究得出了河南省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发生和防治情况,调查了河南省17个地市93个乡(镇)的96个合作社(园区、村)。结果表明,河南省设施蔬菜茬口安排及蔬菜种类呈现多样化,设施蔬菜连作年限大都在5a以上,最长连作年限达30a。设施蔬菜连作3a以上即开始表现连作障碍现象,而且连作障碍棚室的比例及严重程度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发生最为严重,其中大棚根结线虫病发病率达84.6%,日光温室达56.9%。除土传病害外,土壤养分失衡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也普遍发生,土壤自毒作用、板结、酸化等发生相对较轻。总结了河南省各地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了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了河南省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姜新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154-158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粮食产量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提高粮食产量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分析现有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文中将灰色理论和神经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在众多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中确定出主要的、客观的因素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的非线性建模和极高的拟合精度特点,应用到粮食产量预测中去。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的最大误差1.21%,平均误差0.63%。预测精度较高。为粮食产量预测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有效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近10年来河南省推广的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情况,揭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2005—2014年适宜河南省推广的63个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河南省推广的国审小麦新品种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7.6533 kg/hm2。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公顷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数。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千粒重>穗粒数>穗数。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生态条件及当前的栽培习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应注重公顷穗数与穗粒数的协调,将大穗和大群体有效结合,稳定千粒重,同时注意三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利用系谱分析和SSR标记对河南省小麦主要推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系谱分析表明10个主要推广品种间的血缘关系较近,豫麦2号和丰产3号是它们的骨干亲本,分别与7个和9个品种有血缘关系;(2)70对SSR引物在11个品种间扩增出21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引物3.01个,84.29%的引物能检测到多态性位点,Xgwm294和barc061就能将这11个品种区分开;(3)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495,变化范围较小,在0.36到0.63之间;(4)不同共同血缘比例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差异较小,表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5)有1/2和1/4共同血缘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近,低于1/4共同血缘和无血缘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稍远,血缘关系不能很好反映品种间的亲缘远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