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探索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培肥效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本试验设秸秆还田+施肥、秸秆还田+不施肥、秸秆不还田+施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4个处理,通过定期取样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对土壤容重、有机质等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定期调查玉米生长动态指标,最后测产和考种。[结果] 秸秆还田区与不还田区相比较,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增加。反映出秸秆还田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长和增加产量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因此,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玉米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稳产、高效、环保等优点,是一项较佳的培肥地力和增产措施,可在大方县玉米种植地区加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常规施肥、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粉碎还田结合化肥施用4种典型的粮田土壤管理技术模式对粮田土壤培肥的效果、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粮田培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部分化肥玉米季较常规施肥能提高作物产量11.9%,小麦季提高14.44%,与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两种技术模式相比产量略有提高或基本持平,但无显著差异。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玉米季和小麦季分别提升土壤有机质5.56%和9.60%。因此在京郊粮田土壤管理上推荐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技术模式,并且在玉米秸秆还田填加秸秆腐熟剂。  相似文献   

3.
设置常规施肥对照、秸秆还田、腐熟剂腐熟秸秆还田3个处理,定点监测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还田秸秆,可有效增加川明参产量和经济效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有机质、速效磷含量由试验前的第四等级提升到第三等级,速效钾含量由第三等级变化至第二等级;3种处理方式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表现为腐熟剂腐熟秸秆还田>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对照),表明秸秆腐熟还田培肥地力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玉米土壤培肥及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常规氮肥(T1)、秸秆还田+常规氮肥(T2)、秸秆还田+控释氮肥(T3)、秸秆还田+控释氮肥减氮15%(T4)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盐碱地开展小麦秸秆还田、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为改良盐碱地,提高耕地质量提供参考。试验设2个处理,农民常规施肥模式和"小麦秸秆还田+有机肥料"施肥模式,测定各处理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玉米植物学性状、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有机肥料"模式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容重降低0.14 g/cm~3,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0.25 mm团聚体分别增加1.39%、5.29%、0.1%和8.54%;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增加11.1 mg/kg、0.14 mg/kg、38 mg/kg和1.2 g/kg,pH值降低0.32,水溶性盐减少0.24 g/kg,脱盐率6.23%;增产1 042 kg/hm~2,增产率达8.18%。"小麦秸秆还田+有机肥料"模式可促进玉米生长、增产,改良盐碱地,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6.
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玉米不同培肥模式的田间试验,探索3种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模式的增产效果及其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效果相同,依次为有机培肥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其中,增产效果最显著的是有机培肥模式,增产率达到41.4%。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植株茎秆强度的影响以有机培肥最好,其次是全量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最后是常规施肥。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植株根重的增加表现为有机培肥全量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半量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试验处理,分别为:对照,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有机物料腐熟剂,常规施肥+有机物料腐熟剂+秸秆还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常规施肥+腐熟剂对提高玉米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增加产量6.9 kg/667 m~2,每667 m~2增产效益14.49元。秸秆直接还田和与腐熟剂配施对提高土壤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有显著的效果。秸秆还田与腐熟剂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对连作烟田土壤性状及烟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北方烟田多年连作而产生土壤肥力衰退、产量下降等问题,试验通过大区对比方法,于2009-2010年在黑龙江省汤原烟区连作5年烟田土壤上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烟株生长的影响。试验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设置4500kg/hm^2和7500kg/hm^22个秸秆用量,以常规施肥为对照。于烤烟主要生育期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植株养分状况,并进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促进烟株生长,提高烤烟产量5.4%-12.9%。秸秆还田4500kg/hm^2的处理对改善连作烟田土壤性状及促进烟株生长的效果好于秸秆还田7500kg/hm^2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2009—2012年不同玉米秸秆用量粉碎还田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对后季作物有显著增产效果,从不同秸秆用量来看,处理100%全田鲜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管理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处理150%全田鲜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管理,再次为处理50%全田鲜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管理;玉米秸秆不同用量粉碎还田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养分的含量;同时可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0.
<正>1试验安排1.1试验目的。通过试验不断完善秸秆腐熟剂使用技术和模式,为土壤有机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1.2试验设计。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30 m2。处理1:秸秆还田不加腐熟剂(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处理2:民得富秸秆腐熟剂2kg(常规施肥+民得富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处理3:民得富秸秆腐熟剂4 kg(常规施肥+民得富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1.
2009—2012年不同玉米秸秆用量粉碎还田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对后季作物有显著增产效果,从不同秸秆用量来看,处理100%全田鲜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管理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处理150%全田鲜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管理,再次为处理50%全田鲜玉米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管理;玉米秸秆不同用量粉碎还田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养分的含量;同时可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确立宅基地复垦土地的绿色安全培肥方案。【方法】以成都平原宅基地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CK)、常规化肥(CF)、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1.5倍还田(S2)、菌渣等碳量还田(R1)、菌渣1.5倍碳量还田(R2)、猪粪等碳量还田(M1)、猪粪1.5倍碳量还田(M2)共8个施肥处理,研究3种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处理的复垦土壤中Cu、Cd、Cr、Pb、Zn和As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变化特征,并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复垦土壤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复垦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高低次序为ZnCrCuPbAsCd,随着时间推移及秸秆、菌渣和猪粪3种有机物料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呈上升趋势;3种物料处理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均处于轻微风险范围,其中猪粪1.5倍碳量还田(M2)处理均大于其他施肥处理,而秸秆全量还田(S1)处理均小于其他施肥处理。【结论】推荐S1处理为最佳绿色安全培肥方案,即小麦季使用55 911 kg/hm~2的秸秆与276 kg/hm~2的尿素、575 kg/hm~2的过磷酸钙、15 kg/hm~2的氯化钾混施还田,玉米季使用46 449 kg/hm~2的秸秆与350 kg/hm~2的尿素、792 kg/hm~2的过磷酸钙、108 kg/hm~2的氯化钾混施还田。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浚县在卫溪街道办事处付庄村建设一处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置常规区和无肥区2个处理,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制,常年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土壤类型为潮土,土种为淤土,属高肥力地块。一、肥料投入结构特点监测点无肥区常年不施肥,小麦、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还田。常规区小麦、玉米常年秸秆还田,农时季节施入化肥,主要品种是复合肥和尿素。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豫中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和秸秆还田等培肥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豫中小麦-玉米轮作农田上进行了定位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是:(1)对照;(2)NPK(氮、磷、钾化肥);(3)NPK+半量秸秆还田(冬小麦、玉米秸秆各半量);(4)NPK+全量秸秆(冬小麦、玉米秸秆各全量);(5)NPK+倍半量秸秆(冬小麦、玉米秸秆各倍半量).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在冬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成熟均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氮变化的总体趋势与微生物量碳相同,但冬小麦季微牛物量氮的最低值出现在抽穗期;单施NPK肥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增加趋势,NPK+秸秆对土壤微生物碳和氮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并能缓解化肥施用后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看,不同秸秆用量对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趋势是:NPK+全量秸秆>NPK+倍半量秸秆>NPK+半量秸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适合于砂姜黑土地区麦玉轮作模式下的秸秆还田方式,在增加养分的同时减少养分流失风险.设置7种秸秆还田处理方式:A(小麦秸秆全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B(玉米秸秆全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C(小麦玉米秸秆全还田)、D(施肥但秸秆不还田CK1)、E(小麦秸秆半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F(玉米秸秆半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和G(秸秆不还田也不施肥CK2).对不同处理土壤进行理化分析,同时运用熵权法对土壤进行质量评价,以及对土壤中有潜在流失风险的养分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与不还田也不施肥的对照相比,在0~20 cm土层中,除C处理外均可提升土壤含水率,分别提升了66.9%、50.1%、31.1%、51.2%和77.2%;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全氮、硝氮和总磷含量依次是:G<D<E<F<B<A<C,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与秸秆还田量有关,含量大小依次是G<D<E<F<A<B<C.养分评价得分中,养分增加效果C>B>A>F>E>D>G,各秸秆还田处理养分流失风险依次是E>F>C>A>B.综合考虑养分增加与流失风险,在各处理中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处理C是一种能够在增加养分的基础上降低潜在面源污染风险的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施肥方式对浙北平原新造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常规施肥、配方施肥+有机肥、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中量化肥4种不同施肥方式的定位小区监测试验,研究浙北嘉兴平原新造农田土壤培肥方式对耕地肥力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新造农田地力差,各施肥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其中配方施肥+有机肥处理和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处理对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和增产效果明显,特别是对春季作物增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主产区因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不合理施用而导致的耕层浅、犁底层坚硬、蓄水保肥能力偏低等问题,本研究基于连续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即春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粉碎深翻(20 cm)还田,秸秆还田量年平均为16 365.43 kg/hm2,形成秸秆还田1~4年4个年限处理(HT1~HT4),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研究秸秆还田年限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2年处理(HT2),拔节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吐丝期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还田4年处理(HT4),拔节期和吐丝期土壤蔗糖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CK。(2)秸秆还田1~4年处理,吐丝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逐年提高,pH值总体呈下降趋势。(3)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效果明显,提高了春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土壤酶活性,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逐步扩大,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最根本的战略性技术措施,国内外农业生产国家都十分重视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我国对秸秆还田技术也十分重视。据测定,1000-1500kg鲜玉米秸秆含纯氮3.65kg、五氧化二磷1.85kg,用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持久地培肥地力。实践证明,土壤肥力在玉米增产份额中占80%左右,因此,秸秆还田对  相似文献   

19.
兖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自然肥力较高,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县市,具有丰富的作物秸秆资源。1995年开始,兖州市大安镇开展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试验示范,并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16年的实践证明,推广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技术可以有效培肥地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全市土壤肥力迅速提高,粮食单产稳定上升,2010年小麦亩产505kg.玉米亩产523kg,均居山东省首位。  相似文献   

20.
麦玉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定位试验在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及小麦秸秆旋耕施肥播种同步完成的前提下,研究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条件下小麦玉米两熟制土壤养分特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玉米收获期至小麦成熟期,各处理的土壤全氮量有所降低,而土壤碱解氮在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呈现增加的趋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和玉米秸秆还田对稳定小麦生长前期(拔节期以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明显作用.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降低具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