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杰  姜丽  伊宏伟 《福建茶叶》2016,(3):353-354
茶画是中国古代描绘茶事活动的绘画品类。宋代盛起的陶瓷业以及斗茶文化的发展普及,推进了茶画的发展。研究宋代茶画的艺术特征,能够对宋代绘画体系和宋代人的生活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民族艺术形态的形成与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茶画鉴赏为研究框架,主要从美术教学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和与作品对比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以聆听美术教学的审美意韵文化内涵。在更好地理解茶画艺术时,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美术教学,拓展美术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进一步验证了茶文化对我国艺术创作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3.
茶画发展到明代已经十分成熟,并且独具这个时代特色。明代茶画追求契合自然、天人合一,淡泊悠然之气更胜,独具魅力。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非唐伯虎莫属。本文通过对明代茶文化和唐伯虎的简要概述,以及对唐伯虎茶画代表作品的赏析,来认识明代茶画,乃至管窥明代文化。  相似文献   

4.
苏紫薇 《福建茶叶》2024,(4):102-104
在美术教育中,对传统艺术资源进行挖掘与应用,对于提升美术教育文化内涵、提升美术教育内容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茶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夯实学生美术基础技能、培养学生的美术艺术修养,而且有利于拓展茶文化传承载体与阵地,推进茶文化传承发展。当前,茶画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茶画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学生对茶画艺术欠缺兴趣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美术教育工作水平为目标,对茶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索,充分发挥茶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谢建华 《福建茶叶》2016,(6):334-335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中国茶与文化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宋朝的名流墨客对茶更是喜爱。当时士大夫推崇茶文化,饮茶逐渐成为高雅之举,因此,宋朝的文人墨客将饮茶、品茶作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很多文人还将茶引入诗词、引入绘画中,茶画就是宋朝茶文化的具体表现。本文主要研究了宋朝茶画艺术的特征,并分析宋朝茶画艺术内涵以及茶画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茶画,是我国古代众多绘画种类之中体现着人民生活与艺术紧密相连的一个类别,主要描绘人们饮茶所用茶具极其场景。而茶画在宋朝的发展突出,大多茶画都流源于宋朝。宋朝是一个由茶引起的茶文化飞速发展兴盛的时期,在这之间应运而生的茶画艺术,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与审美内涵。由于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对茶文化的欣赏,以及宋徽宗重文喜政、嗜好饮茶品画,这从上至下的文化潮流随之流行,成为宋代茶事活动十分繁荣的主要原因,茶画便是在这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下,显露出其本身的内涵,进而被人们欣赏与喜爱。本文将围绕宋代茶画,从茶画起源入手,进一步地探究其中包含的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感受宋朝人民对于茶画艺术的创作之精良,关照宋朝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茶画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现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阶层饮茶的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他的茶画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阐述了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本文从丰子恺的茶画作品着手,分别从题材选取、艺术风格、艺术价值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赏析,探究丰子恺茶画作品所体现出的独特艺术精神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在明代属于独特的时代。文徵明作为茶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开拓了明代的茶文化和茶文明。文徵明的茶画淡雅自然、超凡脱俗、平和冲淡,代表着整个明代茶画的艺术审美和情趣风貌。本文通过分析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和《茶具十咏图》,重点分析文徵明茶画的艺术风格,并分析产生文徵明如此画作的原因。这样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吴中文人茶画的整体创作风格,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明朝的茶画,甚至明朝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9.
陆小泥 《福建茶叶》2016,(10):364-365
茶文化是我国的重要精神财富。喝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台情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融合了数以百万爱茶人士智慧。在喝茶的过程中感受美、感受茶文化的底蕴。本文主要针对品茶之美进行分析,明确了品茶的美,使人走进茶艺的境界,同时,还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0.
茶画作为中国绘画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描绘茶事活动最为生动的艺术形式,而宋代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也是茶画蓬勃发展的时期。针对茶画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宋代文化内涵及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茶画渊源及其流变出发,介绍了宋代两种主要茶画品鉴形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宋代茶画特色,希望对系统研究宋代茶画艺术、理解宋代文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马彩霞 《福建茶叶》2016,(10):326-327
茶画是我们对古代绘画体系描绘茶事活动的绘画作品的总称。在中国历史中,宋代是陶瓷烧造业的兴盛时期,相伴而来的就是点茶与斗茶文化的普及,不仅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还推动了茶画向着更高层次的升华。宋人待人接客都离不开茶,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茶画。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宋代茶画发展的大背景,并对同时代的茶画进行了分类分析与研究,旨在对宋代茶画艺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熊英  张明利 《福建茶叶》2016,(2):257-258
茶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茶事活动的绘画种类。宋代茶文化发展繁荣,因此推动了茶画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宋代茶画艺术及文化内涵的分析,不仅使人们对宋茶画的特点及艺术内涵有所认知,同时对宋代人的生活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蔺丽君 《福建茶叶》2016,(11):368-369
茶灯歌是我国茶文化中非常宝贵的部分,茶灯歌的历史悠久,是音乐、歌舞与茶文化的完美结合,茶灯歌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茶灯歌非常富有生活气息与地方民族特色。本文针对茶灯歌的艺术特色以及传承发展进行几点研究。  相似文献   

14.
茶画是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通过古代绘画体系来传递茶文化的一门艺术,为广大茶人所青睐。宋代社会发展的情况相对稳定,这一时期文化发展也变得空前繁荣,因而茶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巨大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宋代茶画艺术的特色及其成因分析,为我们深刻了解宋代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闫慧 《福建茶叶》2016,(7):375-376
茶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的很多文人墨客,风流学者都对茶有着不同程度的爱好,他们也是推动茶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宋代,文人的地位被推到了极致,品茶也开始成为一种陶冶情操方式,而茶也逐渐开始被引入到很多的艺术作品中,例如诗、书、画等。其中宋代的茶画艺术以栩栩如生、神韵悠长、反映生活状态以及饮茶情趣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下面本文从中国宋代茶画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对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茶文化体系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比如诗词、音乐舞蹈等等,茶灯歌就是其中一种形式。通过深度了解和研究茶灯歌,我们能发现其中浓郁的茶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因此其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细化发展。从目前茶灯歌发展状况看,由于缺乏必要的认知和重视,以至于茶灯歌的了解人群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了解这一艺术形式。因此如何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有效传承和发展茶灯歌艺术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拟从茶灯歌基本情况简介入手,结合茶灯歌艺术特征简介概述,从而分析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茶灯歌的传承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茶画作为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则更为直观,很多画家将煮茶、品茶等等记录于画中,令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茶文化鼎盛时期的民间影响力,传统的茶画艺术到了今天,仍然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特别是运用于现代大型的工艺美术壁画中,茶画因其所释放出来的那种幽静和谐之美,更易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本文着重针对茶画在工艺美术壁画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为现代工艺美术壁画的设计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齐白石一生极其喜欢喝茶,同时其也在喝茶过程中,也有关于整个茶文化理念的有效认知。当然在多元文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传统茶文化正面临着相应传承危机和压力,而传统茶画艺术作为整个传统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形成全面认知,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传承这一艺术。本文拟从茶画艺术的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齐白石经典茶画作品的具体理念认知,从而探究齐白石茶画对当前茶文化传承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孙锐 《福建茶叶》2016,(11):295-296
茶灯歌融音乐、舞蹈、表演、灯彩以及锣鼓、管弦伴奏等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表演艺术,在我国江西、福建以及江南等产茶区广泛流行,更因其地域文化特色赋予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享誉中外,被称之为世界民族之花。本文选取茶灯歌艺术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其艺术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旨在为传承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明代茶画以反映文人审美情趣的博古、烹茶、品茗、客话、雅集等内容为主,其艺术风格的主要代表派别是浙派和吴派。明代社会形态、审美意识、文人画的兴盛、茶文化的发展等都是促成明代茶画艺术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