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菜丛根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丛根病是甜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关于丛根病抗性机理的研究开展较多。本文综述了甜菜丛根病类型研究进展、检测方法、BNYVV致病机理(基因组RNA1~5与各编码基因和蛋白的功能、特点)、基因工程、组学研究及非编码RNA的miRNA在甜菜BNYVV上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甜菜丛根病抗性育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甜菜丛根病(Rhizomania)是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引起,以甜菜多粘菌(P.betae)为传播介体的一种土壤传染性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分布的甜菜生产上的最严重的病害。该病发生后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大幅度下降,已成为世界甜菜生产的一大障碍。我国于1978年在内蒙古首次发现该病害,以后在西北、华北、  相似文献   

3.
14.对育苗床表土消毒防除甜菜丛根病的效果甜菜育苗床栽培的情况下.丛根病的感染源之一是育苗床表土被BNYVV污染。所以,对育苗床表土进行消毒.能有效地防止丛根病的扩散。15.关于丛根病的土壤诊断法由于在大田中很难防除甜菜丛根病,所以就增加了对育苗士或在甜菜移栽前及播种(直播)前对大田土壤进行预先诊断的重要性。本报告研究了把甜菜作为标志植物用ELISA法,简单、易行、在短期内就能诊断许多土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加准确地检测患有丛根病的甜莱植株中BNYVV病毒的含量。实验采用了RT-PCR的方法分别从26株待测甜菜的根中扩增获得了324bp的BNYVV病毒基因片断。通过调整反转录cDNA模板的浓度,研究发现,当cDNA模板稀释到100倍时.能更加精准地检测到不同丛根病染病植株中BNYVV病毒含量的差异。同时.半定量PCR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当待测植株中BNYVV病毒的相对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的一半时,甜菜丛根病病症并不明显;而当其相对含量超过阳性对照的1.3倍时,甜菜受害严重,有些几乎死亡。本检测方法为更加及时、快捷、准确和系统地检测甜菜植株的染病程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引发甜菜丛根病的致病病毒BNYVV、传播介体P.betae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甜菜感染丛根病后的病症、鉴定、生理生化反应及其防治等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甜菜丛根病     
甜菜丛根病为所有主要甜菜种植国家的一种最可怕的病害之一.该病害首次报导是意大利,而后在欧洲一系列国家(德国、法国、南斯拉夫等)发现并迅速蔓延.日本、中国、美国也记录了疫源地.原苏联甜菜丛根病是由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确认的,其他地区的调查在继续进行。病原毒——甜菜叶脉黄化坏死病毒(BNYVV),过去认为该病毒归Tobamo类,现在把它划入Furo(真菌携带的杆状病毒)类。甜菜叶脉黄化坏死病毒粒子为直径20mμ的不伸缩杆状,其长度,则可按此指标分为3或4级。如日本已分离到的病毒粒子长度为95~100mμ、255~270mμ、370~390mμ;意大利为80~100mμ、250~260mμ、350~380mμ;美国为95、115、260、385mμ;原苏联(吉尔吉斯)长度为  相似文献   

7.
选用甜菜的根和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ELISA对新疆甜菜品种丛根病病毒(BNYVV)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试验所检验的5个品种中,X14号,902号,913号,923号为抗病品种,X15号为感病品种,与田间结果相符。(2)从试验中可以看出用叶片样品的检验结果与用根样的一致,但根样的显色反应更为敏感准确。  相似文献   

8.
据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教授木村郁夫1993年1月27日报道,日本国北海道立中央农业试验场玉田哲男主任研究员率领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先阐明了甜菜的难病——丛根病的发病机理,从而把利用基因控制技术发明的免疫剂进行接种后,很好地抑制了丛根病的发生。丛根病的危害不仅在北海道,而且在欧美及中国也普遍发生,所以可以说此项研究成果具有国际价值。  相似文献   

9.
甜菜丛根病是1978年在我国内蒙地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1979年笔者从该病病株根表皮细胞中发现甜菜多粘菌(polymyxa betae)的寄生,并与甜菜毛根坏死病(后定名为丛根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后用三年时间(1980~1982年)在研究“甜菜丛根病发生及防治”的同时,对该菌的形态及其生活史进行一些观察,本文将阐述对polymy-xa betae的观察结果,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甜菜丛根病于1950年在意大利北部帕河流域原料甜菜上首先发现。1960年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甜菜集中种植区蔓延。1964年这种病害危及意大利17个省区,使一万多公顷甜菜失去利用价值,造成部分糖厂倒闭。1971年发生面积占意大利种植面积的66%。CANVA(1958)和BONGZOVANNZ(1960)第一次描述了这种新病害,并命名为疯根病(Rhizomania)。1965年在日本甜菜制糖公司所进行的部分连作试验区中,发现类似病害,当时被视为原因不明的连作所造成的病害。称为甜菜连作病害状异常症状或异常生育症状(增田,1967)。1969年以后,成为日本北海道甜菜原料区的重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甜菜丛根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丛根病是目前甜菜种植业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对甜菜丛根病的研究十分重视,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甜菜丛根病的症状类型、甜菜丛根病的病原病毒和真菌介体、甜菜丛根病的防治、甜菜抗丛根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出发,对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甜菜丛根病研究初报刘杰贤,咸洪泉(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甜菜丛根病(Rhizomania)是由甜菜多粘菌(Polyniyxabetae)携带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侵染甜菜块根引起的一种土传病毒病害,是近40年来世界甜菜种植国家新...  相似文献   

13.
耐丛根病甜菜新品系—SN8901的选育李景慧,邹如清,张素珍,谢惠芹(新疆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甜菜丛根病的发生及蔓延,使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大幅度下降,甜菜丛根病已成为我区甜菜制糖生产上的一大障碍。为了控制甜菜丛根病的危害和蔓延,除建立建全合理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4.
甜菜抗耐丛根病品种生理指标和形态指标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甜菜丛根病是世界甜菜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于50年代在意大利首先发现,后相继在许多国家迅速传播和蔓延,对甜菜制糖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由于该病是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引起,以真菌作介体而传播的病毒病害,田间表现为系统浸染,地上部和地下部均表...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1990~2003年育成的抗丛根病甜菜新品种中甜—张甜202的选育经过,并对育成品种的抗病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抗病育种的选育指标和主要利用技术。经1995~2003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对甜菜丛根病的防治效果好,增产、增糖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症状反应和RT-PCR技术对12个采自新疆不同地区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分离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个BNYVV分离物在甜菜、番杏和昆诺阿藜上的症状反应无明显区别,均以黄斑为主;利用RT-PCR进行的核酸组分分析却有一定差异,不同地区的BNYVV分离物含有不同的RNA组分,塔城地区、奇台地区及石河子145团的BNYVV分离物核酸组分为RNA1、RNA2、RNA3和RNA4;库尔勒地区的BNYVV分离物核酸组分还含有RNA5;石河子有些地区的BNYVV分离物核酸组分只有RNA1和RNA2。  相似文献   

17.
应用ELISA检测甜菜品种抗BNYVV病毒差异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应用ELISA检测甜菜品种抗BNYVV病毒差异蔡惠珍,孙以楚,张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甜菜丛根病(Rhizomunia)是由多粘菌(Polymyxa)为介体传播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病(Beetnecroticyellowveinvirus)。...  相似文献   

18.
甜菜品种抗(耐)丛根病试验初报谢惠琴,张素珍(新疆石河子农学院)(新疆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甜菜丛根病是由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引起,以甜菜多粘菌(P.betae)作为传毒媒介的土传病害。该病在我区发展蔓延速度较快,对甜菜生产威胁很大。目前,国内...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情况 北海道地处日本列岛的最北端,位于东经148°63′—139°20′,北纬41°21′—45°33′。主要栽培的农作物有:大豆、小麦(秋小麦)、甜菜、马铃薯、水稻。北海道是日本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而且历年的单产品质都优于日本全国的水平。1986年和  相似文献   

20.
甜菜丛根病的起源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艳丽  卢秉福 《中国糖料》2009,(4):65-66,69
介绍了甜菜丛根病的起源,综述了我国甜菜丛根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