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桦三节叶蜂 Arge similis Vollenhoven危害桦树。在互助县北山林区一年发生 1代 ,以幼虫危害叶片 ,总食叶量可达 47.1 cm2 /头 ,桦三节叶蜂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特别是温湿度适宜与否。其次是受越冬蛹茧基数、寄主树种的多寡以及天敌数量的影响 ,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如人工消灭越冬蛹茧、营造混交林 ,保护天敌等方法 ,以减少幼虫发生量 ,药剂防治在卵刚孵化后的幼虫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桦三节叶蜂Arge similis Vollenhoven危害桦树。在互助县北山林区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危害叶片,总食叶量可达47.1cm^2/头,桦三节叶蜂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温湿度适宜与否。其次是受越冬蛹茧基数、寄主树种的多寡以及天敌数量的影响,在防治上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人工消灭越冬蛹茧、营造混交林,保护天敌等方法,以减少幼虫发生量,药剂防治在卵刚孵化后的幼虫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桦三节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桦三节叶蜂是近几年来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危害红桦的重要害虫。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研究结果表明,桦三节叶蜂在湖北省神农架地区1年发生1代,以幼虫取食叶片,以预蛹在寄主树干皮内茧中越冬;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寄蝇、姬蜂和大腿小蜂3类,天敌对叶蜂茧的寄生率为8%~14%,其中以寄蝇的数量最多。利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1.2%烟碱.苦参碱乳油等仿生农药对叶蜂幼虫进行喷烟喷雾具有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4.
桦三节叶蜂Arge pullata Zadd.是红桦Betula utilis var sininsis的主要害虫,暴发时可将桦树叶片全部吃光。该虫在祁连山东端一年发生1代,以预蛹在寄主树干皮内茧中越冬。越冬预蛹在翌年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羽化,中下旬为盛期。用敌玛烟剂、20%速灭杀丁2000倍液、40%氧化乐果18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1龄幼虫,效果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5.
湖北桦三节叶蜂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彻底地调查桦三节叶蜂在湖北的分布及危害程度,明确了桦三节叶蜂在湖北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采取野外观察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了其生物学特性,发现了该虫触角上的6种感器,探明了嗅觉感器的类型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其幼虫在林内和树内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桦三节叶蜂整株和分层抽样技术.调查研究了该虫的主要天敌种类和寄生率,发现了6种寄生性天敌,3种重寄生天敌.采取3%高渗苯氧威乳油、1.2%烟碱·苦参碱乳油等无公害农药对幼虫开展防治试验,筛选出了防效优良的药剂.对各种有效防治措施进行科学组装,建立了无公害的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纽扁叶蜂属一新纪录种(膜翅目,扁叶蜂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纽扁叶蜂属中国一新纪录种——珍珠梅纽扁叶蜂Neurotoma sibirica Gussakovskij。其中卵、幼虫及蛹(浸渍标本)的形态均为首次记载。  相似文献   

7.
《湖北林业科技》2017,(6):41-44
为了降低化学防治桦三节叶蜂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开展人工摘茧防治、野外挂袋、采茧室内培育后林间放蜂等方法,探索其寄生性天敌的保护利用。研究表明,秋季收集的桦三节叶蜂茧,进行室内培育,翌年,天敌羽化期,到林间集中释放,可明显提升天敌对桦三节叶蜂的寄生率。另外,在秋季以人工摘茧的方式对桦三节叶蜂的预防,可明显降低桦三节叶蜂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中国浙江天目山危害短梗稠李的丑锤角叶蜂属(膜翅目:锤角叶蜂科)一新种:萌萌丑锤角叶蜂。该种幼虫取食短梗稠李叶片,当幼虫数量较多时,可将寄主植物的叶片蚕食殆尽,严重影响其生长,继而影响果树产量,导致林木经济效益严重下降。萌萌丑锤角叶蜂在中国浙江天目山1年1代发生,以预蛹形态越冬。新种与木通丑锤角叶蜂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新种后胸背板及腹部第1背板全部黄白色;各足胫节、跗节深褐色;中胸前侧片腹面表面光滑,具稀疏刻点。采用DNA试剂盒法提取新种基因组DNA,测序获得包括新种在内的锤角叶蜂科12条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850 bp。另外,从Gen Bank数据库中下载锤角叶蜂科的丑锤角叶蜂属、丽锤角叶蜂属、东锤角叶蜂属等近缘属的已知种类COⅠ序列23条,与新种序列构成COⅠ序列数据集(共35个样本)。分析丽锤角叶蜂亚科内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新种2样本遗传距离为0. 005。基于贝叶斯法构建了COⅠ基因系统发育树,树图结果显示:丑锤角叶蜂属、丽锤角叶蜂属、东锤角叶蜂属的属内种分别形成一支,构成单系群,支持丑锤角叶蜂属与东锤角叶蜂属的有效性。新种分子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均支持新种成立。  相似文献   

9.
松阿扁叶蜂隶属于膜翅目,广背叶蜂总科,扁叶蜂科。主要危害油松、樟子松、赤松等树种的叶子。松阿扁叶蜂以幼虫取食针叶,大发生时针叶受害率达80%以上,枝梢上布满残渣和粪屑,林分似火烧一般。松阿扁叶蜂成虫多集中在晴天羽化,有补充营养的习性,在针叶上取食形成小缺刻。成虫受惊后落地假死,不久即飞翔逃跑,夜间不活动,对白光(日光灯)亦无反应。松阿扁叶蜂发生量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了玫瑰三节叶蜂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该虫在平阴县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下入土做茧越冬。幼虫危害玫瑰、月季、蔷薇的叶片,大发生时可将叶片食光;成虫产卵于寄主植物的嫩梢上,常致嫩梢枯死折断。  相似文献   

11.
桦三节叶蜂(Arge pullata)是近年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危害红桦的主要食叶害虫。为有效控制该害虫的蔓延和危害,应用新一代植物源农药2.8%木烟碱微囊悬浮剂对桦三节叶蜂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2.8%木烟碱微囊悬浮剂低量10倍液处理或超低量5倍液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97.41%和95.68%。试验为防治桦三节叶蜂最佳用药量等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阿勒泰地区天然林面积大,树木种类较多,其中桦树对阿勒泰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影响较大,是本地区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近年来桦树黑点叶蜂对本区天然桦树林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为尽快控制其危害,申报了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额河流域主要森林病虫害种类调查和防治技术研究》,项目组人员通过实地虫情调查、监测等手段,观察研究该虫的生物学特征和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整理采自甘肃膜翅目叶蜂科叶蜂亚科小臀叶蜂属等5属叶蜂标本总计226号,经鉴定分为5属25种。其中:小臀叶蜂属1种、侧跗叶蜂属13种、凹唇叶蜂属1种、合背叶蜂属9种、壮并叶蜂属1种;包括6科学新种:短突小臀叶蜂、棒角侧跗叶蜂、普通侧跗叶蜂、朱氏侧跗叶蜂、侧跗叶蜂、开室凹唇叶蜂,2新亚种:环丽侧跗叶蜂黑股亚种、宝岛合背叶蜂红鳞亚种;5甘肃新记录种(含3亚种)和12已知种(含5亚种)。  相似文献   

14.
松阿扁叶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4 000倍、1.2%苦.烟乳油1 500倍、绿得宝2 500倍喷雾防治松阿扁叶蜂初孵幼虫,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利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 柴油1∶20喷烟防治松阿扁叶蜂初孵幼虫,施药后3 d幼虫死亡率达到91.9%。具有省事、高效、无污染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2009~2014年发生了严重的柳树河曲丝叶蜂虫害灾情。为经济有效、合理准时的开展防治工作,作者观察研究了河曲丝叶蜂在庆城县的生物学特性,并开展了药剂防治最佳时期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河曲丝叶蜂具有繁殖率高,爆发成灾性强等特性;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是卵孵化幼虫的盛末期(每年9月26日至10月5日)。  相似文献   

16.
掌握科学合理的防治时机,是害虫防治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此笔者在对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治技术的研究中,根据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的生物学特性,创新采用拟自然态研究方法、自然产卵小群统计方法,对幼虫每虫和分龄期食叶量(率)、卵和幼虫发育历期、幼虫自然死亡率、越冬幼虫化蛹发育进度及化蛹历期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防治适期应为幼虫发育高峰后第7~10d,在此时间内林间可见卵及幼虫约占当年种群数量的76%~90%,是卵和幼虫出现最多的时段,是最大限度地消灭叶蜂幼虫、压低种群数量的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17.
抚顺市松阿扁叶蜂防治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松阿扁叶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在松阿扁叶蜂成虫和幼虫期应用化学药剂、释放赤眼蜂、人工破坏预蛹及老熟幼虫越冬环境等措施,进行了对比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破坏松阿扁叶蜂老熟幼虫和预蛹的栖息环境,杀虫效果可达85%以上;地面施用1.8%阿维菌素乳油8000倍液、1.2%苦参烟碱1000倍液杀幼虫效果均为100%;阿维菌素烟剂、苦参烟碱烟剂(含乳油)杀灭成虫.效果均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武星煜  辛恒 《甘肃林业科技》2006,31(4):31-32,27
柳厚壁瘿叶蜂是发生在甘肃天水柳树上的中国新记录种,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土中结茧越冬,成虫于3月下旬羽化,产卵于芽尖叶片组织内,4月上旬幼虫危害并形成虫瘿,至11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幼虫期采用树干注射14%吡虫啉.敌敌畏液剂和30%敌敌畏.氧化乐果液剂,防效可达95.0%~91.2%。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两种叶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5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带岭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和种子园内,发现有两种叶蜂幼虫混合危害,幼虫体均为绿色,很难区别。为弄清其种类,进行了室内群体和个体饲养观察。经鉴定为魏氏锉叶蜂和落叶松锉叶蜂,系国内新记录。现将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区别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范丽清  孙宗华 《林业科技》2014,(2):44-45,49
对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不同龄期(共5龄)雄性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存在差异,且不同龄期对二者的要求不一致,有效积温分别为37.68、30.26、29.18、42.55、75.01日·度,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07、5.61、8.84、8.67、5.50℃。杨黄褐锉叶蜂雄性幼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35℃和220.68日·度,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220.68/(T-6.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