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揭示现实管理条件下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高产(7 500~9 000 kg/hm2)、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个体发育及产量结构特征,可以为小麦持续高产稳产及超高产提供栽培技术调控理论数据支持。在2014~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同时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种植区的南部(邢台、邯郸)、中部(石家庄)和北部(保定),选择当地单产超过7 500 kg/hm2、9 000 kg/hm2的高产超高产典型地块,进行冬小麦群个体发育动态、产量以及产量结构特征指标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要实现单产9 000 kg/hm2以上,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80万~79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5 g;实现单产8 250~9 00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15万~75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3 g;实现单产7 500~8 25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685万~695万穗/hm2、穗粒数31~32粒、千粒重41~44 g。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南乐县委、县政府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小麦产量高、质量优、品种好的优势,积极调整小麦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三优小麦"生产,推进小麦种子产业化经营。2012年,南乐县小麦种植面积达3.9万hm2,总产量29.44万t,比上年增长4.8%;并且,2012年全县小麦生产又一次实现重大跨越,1hm2连片超高产攻关田产量达到10540.5kg(计产量达702.7kg/667m2),刷新了濮阳小麦生产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兖州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多年试验结果,研究明确了超高产(10 000 kg/hm2)小麦的土壤基础养分指标、稳产超高产的安全播种期、中多穗型和中大穗型品种产量突破10 000 kg/hm2的限制因子、依据群体变化动态和叶龄相结合的追肥策略、公顷产10 000 kg小麦的关键技术指标和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杂交小麦超高产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杂交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3个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x3>播量x2>播期x1;目标产量为7 500~9 000kg/hm2时,杂交小麦高产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施肥量x3(纯N和P的质量,m(N)∶m(P2O5)=1∶1)为208.24~301.88kg/hm2,播量x2为218.28~301.29万粒/hm2,播期x1为10-04—10-19。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获得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的产量构成为:每公顷800万穗左右,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 g以上;主要群体指标为:最高LAI8左右,开花后下降较慢;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一般在20 000 kg/hm2左右)和经济系数(0.42以上)。对植株的个体性状包括次生根数、单株茎数、穗部性状等也进行了分析,并与产量为7 500 kg/hm2高产田进行了讨论比较。超高产田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高产田。  相似文献   

6.
棉花实行高密度种植是新疆棉花生产上的又一次大革命。三年来,通过对品种中棉35号进行高密度种植,2004年使新疆阿克苏地区16.7万hm2棉田平均皮棉单产较2000年提高了近225kg/hm2,达到1800kg/hm2的生产水平。高密度栽培过程中,各地涌现出许多270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典型。根据三年来超高产栽培的实践,结合各地超高产栽培的经验,对中棉35号品种进行2700kg/hm2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总结,提出了实现棉花超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供广大棉花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怀川916小麦超高产最适播期与播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怀川916小麦超高产最适播期和播量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超高产最适播期为10月5—10日,过早或过晚播种均极显著减产,尽管如此,但在10月20日最晚播种仍可保持9 062.5 kg/hm2的产量水平。可见怀川916小麦不仅是一个适合中早茬种植的高产优质良种,也是一个供作晚秋茬种植的理想品种。回归分析表明,超高产最适播量为130.0 kg/hm2,延期播种需增加播量。分析表明,从10月5日以后,每晚播1 d,需增加播量4.5 kg/hm2,增穗7.8万穗/hm2,以密补晚,可挽回因延迟播种的减产损失92.04 kg/hm2。由于株高随播种的推迟而逐渐降低,因此以密补晚而增加密度,将不会招致倒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方法]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2个年度田间试验中分别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分蘖特性、养分吸收特性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烟农19、皖麦52和周麦18是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9000kg/hm2)潜力的小麦品种。对各品种的生理特性分析发现,超高产小麦品种的茎蘖数为1300万~1500万/hm2;在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品种多;返青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但返青后则高于其他品种;超高产小麦品种形成100kg籽粒所消耗的N和P2O5量较其他品种多,而消耗的K2O量较其他品种少。[结论]该研究为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推广规范化模式栽培技术,抓住播种、麦田肥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环节,使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2009-2011年3 a平均产量达560 kg/667 m2,比实施高产创建项目以前的2007年增产171kg/667m2,比创建区外大田3 a平均增产125.8 kg/667m2;2011年项目区内0.33 hm2超高产样板田创历史最高,平均产量达678 kg/667m2,较项目区平均增产170.6 kg/667m2.从而辐射带动全区小麦单产和总产连年递增,小麦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张金帮  孙本普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16-5818
[目的]为滨州市小麦产量由中产向高产过渡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品种、行距、播量、尿素和过磷酸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各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尿素>过磷酸钙>品种>播量>行距,最优处理组合为品种辐63,行距16.7 cm,播量90.0 kg/hm2,尿素360 kg/hm2,过磷酸钙1 500 kg/hm2,产量达7 413.0 kg/hm2。方差分析表明氮肥是影响小麦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单因素试验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尿素以450kg/hm2为宜,播量以82.5~105.0kg/hm2即基本苗165万~210万株/hm2为宜。[结论]低产薄地施过磷酸钙1 500 kg/hm2、尿素525~600 kg/hm2,肥地施尿素4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基本苗120~180万株/hm2,行距20~25 cm,小麦产量才能达到7 50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众麦998超高产栽培生理生态指标及应变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豫东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耕作层浅、有机肥施量少的情况和2009年强低温出现早、2010年春季气温偏低等异常气候条件,采取应变措施,使众麦998的群体动态及生理生态指标基本调节在合理范围内。平均穗数562.5万/hm2,穗粒数39.3粒,千粒重50.2 g,理论产量11 097 kg/hm2,实产9 301.5 kg/hm2。在异常气候年度,总体上实现了超高产目标,初步总结出超高产栽培应变技术体系,为众麦998在黄淮麦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杂交油菜黔油17号为样本进行油菜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的高产和超高产产量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施肥量及栽后管理一样的情况下,免耕栽培和翻耕栽培之间没有明显的产量差异。②平均而言,高密度处理的产量比低密度处理的产量要高。③翻耕12.7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3396.90kg/hm2,翻耕5.2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2673.00kg/hm2,免耕12.7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3 049.80kg/hm2,免耕5.2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2 902.65kg/hm2。④就经济效益而言,高密度栽培不一定比低密度栽培合算,因为前者投入的肥料和人工都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2014年,针对郑麦9023、鄂麦580两个品种设置4个播种密度(基本苗),即:225万/hm2、300万/hm2、375万/hm2、450万/hm2,进行稻茬田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300万/hm2和375万/hm2的播种密度下,小麦的生物产量要显著大于其他3个处理。同时,在375万/hm2的播种密度条件下,小麦的穗长和穗粒数都达到最大值,小麦的籽实产量也最高(郑麦9023实产7 002 kg/hm2,鄂麦596实产7 488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上接第二期)五、粮食分品种(一)小麦1.生产2009年小麦播种面积2421万hm2,比2008年增加59.3万hm2;产量1.1495亿t,比2008年增产249.4万t,增幅2.2%,实现连续6年增产;单产4746kg/hm2,比2008年下降14.4kg/hm2。  相似文献   

15.
2005年阿克苏地区9万hm2冬小麦,平均单产近6300kg/hm2.其中1万hm2麦田单产达到7500kg/hm2.这些年,生产上涌现出许多单产水平达8250kg/hm2甚至9000kg/hm2的高产攻关典型.本文根据这几年来在组织、实施冬小麦超高产攻关过程中所摸索、研究出的各项有效措施,结合各地高产栽培的经验,对阿克苏地区进行大面积超高产栽培进行研究、总结,提出实现大面积超高产水平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供广大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万亩吨粮土综合配套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是贵州省科技厅1998年下达的"九五"农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3年对旱地周年间套作物综合配套平衡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旱地周年间套作物大面积高产、超高产集成组装配套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效果显著.3年2264.62hm2大面积周年超高产,平均周年粮食复合产量达到1173.7kg/667m2,其中2000~2001年为1360.3kg/667m2,面积经乘0.9保收系数和小麦、玉米、甘薯产量分别经乘0.7、0.65、0.55缩值系数处理后,保收面积2038.158hm2,平均周年粮食复合产量达到983.8kg/667m2,比项目区实施前3年新增单产282.6kg/667m2,增产40.3%,新增总产864.35万kg,新增总产值1303.6776万元,新增纯收益985.3874万元,新增投入产出比为1∶3.10.项目合同终止年(2000~2001年),粮食复合单产1100.4kg/667m2、新增单产399.2kg/667m2、新增粮食总产量406.8803万kg、新增总产值596.0443万元,均超项目合同指标.在项目实施中从耕作制度、良种筛选、施肥管理等主要方面,提出了一套旱地周年粮食产量持续稳定超1000kg/667m2的技术措施,筛选出适宜旱地周年间套作的5种种植模式及甘薯、玉米杂交新组合和土壤施肥诊断技术.研究结果对提高占贵州耕地面积68%的旱地粮食产量、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省1982-2007年审定的84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4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为4 425.75~8 181.15 kg/hm2,平均6 136.44 kg/hm2,与对照品种相比,平均增产6.20%.不同区域类型品种的产量由北向南逐渐递减,淮北品种的平均产量为6 687.01 kg/hm2,比淮南品种平均高1 227.10 kg/hm2.江苏省小麦产量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6年来年均递增1.4%,淮北品种年均递增0.8%.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淮北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600万/hm2左右,穗粒数33粒以上,千粒重43 g以上;淮南品种进展更为显著,产量 6 750 kg/hm2以上的淮南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480万/hm2左右,穗粒数38粒以上,千粒重40 g 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为确立张家港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中筋小麦扬麦16和弱筋小麦扬麦13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茎蘖动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扬麦16在基本苗270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扬麦13则在基本苗19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300.0 kg/hm2、337.5 kg/hm2、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穗数的边行优势总体降低,边行与内行差值由90万穗/hm2(播量187.5 kg/hm2)降至78.0万穗/hm2(播量375.0 kg/hm2);穗粒数边行优势总体先增后减,播量300.0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穗粒数差值最高(4.6粒);千粒质量与产量边行优势总体逐渐增加,播量337.5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千粒质量差异最高(3.9 g),产量边行与内行差值以播量375.0 kg/hm2处理最高,为3 136.5 kg/hm2;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种量在225.0~262.0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确立张家港地区适期、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中筋小麦扬麦16为材料,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分蘖成穗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密度在270万/hm2、270 kg/hm2施氮量水平下产量最高,迟播则在密度405万/hm2、225 kg/hm2施氮量水平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