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利用同一自然野生银耳耳木上各真菌菌丝之间不同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来逐步淘汰有害菌,获得有益纯净野生香灰菌丝的方法。并与不同银耳菌丝作亲合试验,而获得好的混合银耳菌种,为野生香灰菌丝的驯化及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用征集的野生银耳种源,通过耳木分离获得银耳纯菌丝和伴生菌香灰菌丝进行4组交合,发现其中a5香灰菌丝长势良好,B5银耳菌丝强壮有力,把a5×B5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表现亲和力强、白毛团和香灰菌丝表现良好;而B5×b4同样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而表现不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利用不同野生银耳品种进行非专一性交合,可以选育得到优良银耳菌株。  相似文献   

3.
银耳香灰菌配合比及其生长态势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所有已被栽培的食用菌中,银耳菌种的分离、配合不仅困难,培育一个出耳性能优异的菌株尤为不易,这与银耳营养生理的复杂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近代银耳栽培史自1914至1983年,许多真菌学界前辈对银耳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杨新美教授就对银耳芽孢种的分离及其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从调查中提出了银耳与香灰菌的伴生现象。其后(1954)又写出了《中国的银耳》一文,总结了我国银耳栽培的历史经验及现状,1965年还进行了银耳人工接种的新技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概略地介绍了银耳菌种制备与配合的一般方法,但泛泛论者多,涉及实质问题者寡。人们泛知必须将银耳芽孢或菌丝与香灰菌丝适当搭配混合才能出耳。在生产实践中,有两个实质性问题,从现有资料中并无明确阐述,其一,人们  相似文献   

4.
香灰菌(xiang-hui-jun)是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的伴生菌,对银耳的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RAPD、SRAP和ISSR三种分子标记对具有拮抗关系的18个香灰菌菌株进行遗传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8对RAPD引物共扩增出59个位点片段,多态性条带总共为49条,占总片段条数的比率为83%;7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49个位点片段,多态性条带总共为47条,占总片段条数的比率为96%;6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60个位点片段,多态性条带总共为50条,占总片段条数的比率为83%。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系数0.48为阈值时,可将这些香灰菌株分成7个类群:Hp.sp0006、TR柏溪、瓦坑野生、TR枫树和TR8801枫树分别自成一个类群,Hp.sp0052和69为一个类群,其余11个(Hp.sp0004、Hp.sp0010、T0050、T0048、T0036、TR23、TR5、TR95、71、TR03和TR86)菌株归为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5.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纯种在人工合成的琼脂培养基上,能够生长出子实体完成其生活史,但在含纤维素的木屑等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出子实体,只有与耳友菌即香灰菌混合才能长出子实体。银耳不是木腐菌而是寄生菌,寄主就是耳友菌。所以银耳栽培中一定要银耳与耳友菌混合接种,才能顺利地生长出银耳子实体。只有充分认识银耳菌与耳友菌各自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在银耳栽培中做到两者兼顾,克服盲目性,夺取稳产高产的效果。 1 材料 1.1 银耳曹与耳友菌生长在三明虎头山木材上的银耳,取耳基着生处的部分耳木,按照银耳混种的分离与培养进行操作,经过培养后从中便可得到银耳菌与耳友菌以及银耳孢子。 1.2 PDA培养基制取PDA斜面待用。 1.3 木屑培养基木屑(锯屑或柴粉)78kg,米糠或麦皮20kg,食糖1kg,石膏或碳酸银1kg,清水120kg左右,pH自然,上述材料搅拌均匀后分装于菌种瓶  相似文献   

6.
1菌种搅拌由于银耳菌种瓶内银耳菌丝多在菌瓶上部,香灰菌丝多在菌瓶下部,而底部还有部分未长到菌的培养料,所以银耳菌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拌种。混合均匀的菌种可提高菌袋出耳率,使出耳快。未混合均匀的菌种可能导致接入料袋内的种块没有菌丝(培养料),或只有一种菌丝,或两种菌丝的量不均衡。若接入的菌种块没有菌丝,则菌袋  相似文献   

7.
豫南山区段木银耳栽培技术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是银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银耳的国家。19世纪50~6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联手攻关,解决了银耳菌与香灰菌交合制种问题,并与耳农结合进行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段木栽培银耳技术。19世纪70年代豫南山区发挥当地气候资源和耳木资源优势引进了该项技术,先后在商  相似文献   

8.
李兵兵  温志强 《北方园艺》2015,(24):114-117
以银耳杨梅霜病发病菌筒为试材,采用平板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杨梅霜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菌谱。结果表明:分离到3株病原菌Js-1T、Js-2、Js-3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相同,16SrDNA酶切带型完全一致,三者为重复菌株;回接试验证实Js-1T菌株为杨梅霜病的病原菌;对峙培养试验表明,Js-1T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抑制香灰菌和银耳菌丝的生长;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Js-1T菌株与链霉菌属菌株Streptomyces hebeiensis strain NBRC 101006T的同源性最高为97.62%。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证明Js-1T菌株属于链霉菌属。同时测定了Js-1T菌株的抗菌谱,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76cm,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26cm;对真菌核盘菌、有害疣孢霉菌、稻瘟菌、木霉、根霉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29、4.07、3.85、3.37、2.90cm。此外,对镰刀菌和香蕉枯萎病菌天蓝一号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银耳菌种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病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汉文 《食用菌》2000,22(3):36-37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分析认为银耳栽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栽培者管理技术上的失误,以及菌种质量的优劣。为此,本所就银耳菌种除了杂菌污染和虫害侵袭之外,针对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的病害作了一些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1病态特征与病理剖析 银耳菌种是一个混合菌丝体结构。即由银耳菌丝和一种称为“耳友菌”或称“伴生菌”的香灰菌丝构成的一个组合体系。这两种菌丝在生理生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银耳菌丝是白色,耳友菌丝前期白色逐渐转为黑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耳菌丝能直接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但对纤维素、半纤维素…  相似文献   

10.
应用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域(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及拮抗法对河南食用菌主产区香菇栽培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遗传多样性。以收集的41个香菇栽培菌株为样本,两两之间进行拮抗测试分析,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回收、测序,采用比对邻接法(neighbor-joing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6个差异菌株拮抗现象明显,其余菌株无拮抗或者拮抗不显著,41个香菇菌株初步分为16个不同菌株及7个不同亚种;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将41个香菇品种聚为独立进化的4个大类,即3个不同的菌株和8个不同的亚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 0~0.006 5,与Pleurotus ostreatus(KY962509)种间遗传距离为0.374 0。综上所述,“ITS+拮抗法”结合可以明确区分菌株间拮抗、无拮抗及拮抗不明显现象基因序列的相似度、遗传距离的差异及亲缘关系的远近,为香菇品种的鉴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野生桑黄rDNA ITS序列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秦巴山区的6株野生桑黄菌,进行r DNA ITS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对其r DNA ITS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 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 Bank检索获得的18个最相似物种的ITS序列连同6个不同桑黄菌株的ITS序列一起用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桑-W、桑-F、桑-D、桑-Y、桑-H与Inonotus linteus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分别为98.23%、98.23%、98.10%、98.23%、98.23%,其序列长度均为757 bp;桑-H1与Fuscoporia qilva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5.90%,其序列长度均为796 bp。  相似文献   

12.
炭角菌分子鉴定及培养基配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野外分离得到的一个菌株进行ITS鉴定及母种和栽培培养料配方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经ITS鉴定与痂状炭角菌的相似度为99%;该菌株的母种培养基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丝在培养基上表现粗壮、浓密、颜色纯正,菌落整齐;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菌丝表现粗壮、浓密,气生菌丝发达;栽培菌核最佳培养料配方为杂木屑14%,腐殖土84%,石膏1%,糖1%,含水量适中,pH 6.5。  相似文献   

13.
银耳母种分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攻破的“神秘”技术。一直由科研部门分离母种,其操作方法,从耳基中提取组织块,置于“玻璃干燥器”中脱水逼干,提取纯白菌丝,然后再提取耳友菌的香灰菌丝,进行交合培育母种。这种分离方法,通常需45~50天方能得到母种,再用于扩大原种与栽培种。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的银耳母种快速分离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从野生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子实体上分离得到菌株ts,以其基因组为模板扩增获得该菌株的IT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GenBank中Laetiporus sulphureus var.sulphureus的3个日本分离株聚为一簇,ITS核苷酸一致率为98.31%~99.25%,而与其它22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硫磺菌属菌株的ITS核苷酸一致率为91.93%~98.12%,依此结果,ts菌株应为L.sulphureus var.sulphureus。  相似文献   

15.
银耳一旦出现畸形,如变色、僵耳、小耳等,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所以,防止银耳出现畸形,是银耳人工栽培的重要课题。现就银耳发生畸形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谈点浅见。(一)菌种衰退银耳菌种对条件要求比较苛刻,极易在培养过程中衰退并出现畸形或不出耳现象。防治的办法主要有:①银耳菌几乎不能自行制造养料,一定要借助香灰菌(羽毛状菌丝)分解作用。但香灰菌接种量宜少,以免过早地消耗培养基养料。②在培养基中,除适当加入甘蔗渣外,最好比常规配料多加5~10%的麸皮或1~2%的黄豆粉,以确保充足的营养。另外如能添加一定量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则效果更好。③选择适合银耳生长的木屑。据上海农科院试验,除含有松脂、醚等杀菌物质的针叶树(如松、柏、杉)和有芳香油的樟科植物外,其它树木均可,但以青杠、枫树、角杨等为好。④菌种培养10天后,要及时放在18~20℃的干燥环境中保存,抑制菌丝继续旺盛生长,以保持活力。⑤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45~50%,培养基要装紧,以减少通气量,使菌丝缓慢健壮生长。⑥菌种应每隔2~3个月复壮一次。银耳一旦出现畸形,如变色、僵耳、小耳等,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所以,防止银耳出现畸形,是银耳人工栽培的重要课题。现就银耳发生畸形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谈点浅见。(一  相似文献   

16.
应用ITS、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收集保存的16个灵芝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ITS序列,将2个“白灵芝”鉴定为乳白栓孔菌(Leiotrametes lactinea),并非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其他菌株均为灵芝属。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水平在0.64时,16株供试菌株可以聚为三组。第一组中的1号与9号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5以上,11号与12号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达到1.00,可能属于同物异名。研究结果将为纠正灵芝种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4个国家(地区)的13份西番莲种质用ITS、trnL-F、trnH-psbA等3种DNA条形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trnH-psbA条形码扩增出来的DNA序列的GC含量最低(27%),ITS条形码的DNA序列GC含量最高(63%);而trnL-F条形码扩增的DNA序列GC含量在不同种质间差异最大,在52.6%~62.3%之间。将3种DNA条形码序列在GeneBank中进行Blast比对,ITS和trnL-F序列基本与已登录种序列一致,达到77%以上,而trnH-psbA条形码序列与已登录种不一致。ITS条形码在序列间基因进化多样性分析显示,两两序列之间都具有差异;trnLF条形码序列的两两比较发现T1,T10,T11,T12,T13条形码序列之间无差异;trnH-psbA条形码序列的两两比较分析的差异最小,而H4与其他的序列差异较大,在13.3以上。从系统进化树来看,trnH-psbA条形码序列除了H4之外,其他样品聚为一类;trnL-F条形码序列中有5个不存在遗传差异;ITS条形码序列聚类的结果显示,每种西番莲均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这与基因多样化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ITS在不同种质之间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可考虑应用于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18.
以汉中地区9株天麻萌发菌及天麻花粉种子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ITS序列测定、酯酶同工酶技术和种子拌播等方法,研究了9株天麻萌发菌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促萌效果,以期为天麻萌发菌的种质资源管理与评价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9株萌发菌根据两两拮抗试验的程度不同分为不显著、显著和极显著3类;根据ITS序列的差异分为Mycena sp.和Heydenia sp. 2类;根据酯酶同工酶酶谱条带在80%的相似水平上可分为5类;9株萌发菌与天麻种子共生萌发,其中C3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高为(0.30±0.01)cm·d-1,C2菌株的萌发率最高为64.66%±2.89%,C2和C3菌株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9.
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ISSR引物对桦褐孔菌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DNA谱带183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6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5~0.88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3时,可将21个桦褐孔菌菌株划为6大类群,菌株聚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瓜菜》2019,(8):106-108
为明确齐齐哈尔市郊区西瓜繁育基地西瓜幼苗猝倒的发病原因及为西瓜苗期病害防治提供依据,从发病区采集病样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分离获得12个菌株,根据培养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确定分离到的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uim oxysporum);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菌株rDNA-ITS序列,GenBank数据库BLAST同源比对与F. oxysporum一致性达99%。将分离到的菌株回接到健康西瓜幼苗上,植株表现出与田间相似发病症状。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检测,最终确定齐齐哈尔市郊区育苗基地西瓜猝倒病的病原菌为Fusarui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