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绒茧蜂病是柞蚕常见寄生性病害之一,是由柞蚕绒茧蜂的寄生而引起的,柞蚕绒茧蜂俗称"茧蛟"或"花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安徽、贵州、陕西等省柞蚕区均有发生。辽宁主要柞蚕区凤城、宽甸、岫岩、东港、庄河、西丰、盖州等地发生  相似文献   

2.
柞蚕绒茧蜂病药剂防治研究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应用10种药剂进行柞蚕绒茧蜂病的防治效果试验,初步确定药剂9901的防治效果最佳。不同浓度防效试验证明,9901防治柞蚕绒茧蜂病的最佳下限临界浓度为0.25mg/ml。  相似文献   

3.
柞蚕微粒子病同桑蚕微粒子病一样,都是由原虫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病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危害柞蚕生产,是目前柞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笔者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种级的柞蚕种茧、幼虫、收获的丝茧调查结果看:柞蚕微粒子病毒率在品种间略有差异,但不十分明显。种级间差异显著,原种级的种茧、幼虫、收获丝茧的微粒子病毒率高于双母级的种茧,杂交种高于原种级的种茧。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证柞蚕蛹作为食品对人的安全性和深层次开发利用柞蚕蛹的需要,必须检测本病害防治药物在柞蚕蛹内的残留量。经检测,目前生产中使用0.25 mg/ml的9901防治柞蚕绒茧蜂病,鲜活蛹和缫丝蛹中9901的残留量为0.021 mg/kg0、.039 mg/kg,均远远小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11月23日发布实施的农产品安全质量优质无公害安全要求中乳及乳制品中9901最高允许残留量的标准(0.1 mg/kg)。因此,应用9901防治柞蚕绒茧蜂病后的柞蚕蛹对人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对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Cotesia flavipes complex(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分布全世界的5个种和外群螟蛉盘绒茧蜂Cruficrus,粘虫盘绒茧蜂Ckariyai,粉蝶盘绒茧蜂eglomerata的24个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支序分析的方法探讨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5个种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表明,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是一单系群,芦螟盘绒茧蜂C.chiloluteelli和汉寿盘绒茧蜂C.hanshouensis亲缘关系靠近,共有同一节点,二者与大螟盘绒茧蜂C.sesamiae构成姐妹群,此姐妹群再与二化螟盘绒茧蜂C.chilonis共有同一最近共同祖先,最后与螟黄足盘绒茧蜂C.tlavipes构成螟黄足盘绒茧蜂复合群单系群.  相似文献   

6.
绒茧蜂属 Apanteles F(?)rster 是茧蜂科小腹茧蜂族中的一个重要类群,是危害农、林和园艺作物的鳞翅目幼虫最常见的一类寄生蜂。调查研究绒茧蜂的种类及分布,对摸清鳞翅目幼虫的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绒茧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绒茧蜂属种类众多,许多学者都将此属再分类。Marshall(1885—1899)将  相似文献   

7.
菜粉蝶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人工饲养,对长沙地区菜粉蝶盘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沙,菜粉蝶盘绒茧蜂一年发生4代,从4月下旬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菜粉蝶盘绒茧蜂寄生的4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旬、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上旬,寄生率范围为18.48%~27.89%。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变化范围为29.4℃下13.5d至20.3℃下16.2d。菜粉蝶盘绒茧蜂喜寄生菜青虫2龄和3龄幼虫,很少寄生1、4、5龄幼虫。喂蜜的菜粉蝶盘绒茧蜂寿命明显长于未喂蜜的菜粉蝶盘绒茧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小腹茧蜂亚科系统发育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为评价多年来一直使用的Mason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各国学者使用了支序分析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验证.研究认为Mason(1981)废弃广义绒茧蜂属Apanteles(s.1.)是正确的.使用形态学及雌雄外生殖器方法的研究者基本上证实了小腹茧蜂亚科族级分类单元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分支,即绒茧蜂族Apantelini+小腹茧蜂族Microgastrini和拱茧蜂族Fomicini+盘绒茧蜂族Cotesiini+侧沟茧蜂族Microplitini,从合意支序图可以看出:小腹茧蜂族和盘绒茧蜂族可能是并系群,其余3个族的单系群可以成立.而使用形态学方法或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者不支持Mason的族级分类单元,只同意现已确认的属级分类单元.显然,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才能明了小腹茧蜂亚科族、属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茶园绒茧蜂数量和空间动态及其与茶尺蠖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西湖龙井原产地景观茶园(2005年,5天调查1次)和绍兴市御茶村茶业公司大面积茶园(2004—2005年,每月调查1次)的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与茶尺蠖数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绒茧蜂对茶尺蠖跟随效应显著,但通常不足以控制茶尺蠖。对龙井原产地景观中10个茶园、皖南宣郎广茶场13个茶园茶丛上、中、下层绒茧蜂的数量分布作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两地的绒茧蜂在上、中、下层数量分布的百分率很相近,约为21%,43%,36%。龙井原产地10个茶园、御茶村4个茶园中,绒茧蜂和茶尺蠖皆以中层最多、下层次之、上层最少。即绒茧蜂在空间上的数量分布趋势与其寄主一致。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绒茧蜂在茶园中呈均匀分布,个别茶园中绒茧蜂呈弱的聚集分布,可能是受寄主聚集分布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渣子病,是由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蚕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该病的发生,而且分布范围广,全国各柞蚕产区都有发生,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特别是给柞蚕繁种带来很大麻烦和造成巨大损失。近年,随着气候变暖和蚕期降雨过多,柞蚕场柞蚕微粒子病源污染严重,加上防病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11.
绒茧蜂属Apanteles Frster是茧蜂科小腹茧蜂族中的一个重要类群,是危害农、林和园艺作物的鳞翅目幼虫最常见的一类寄生蜂。调查研究绒茧蜂的种类及分布,对摸清鳞翅目幼虫的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绒茧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绒茧蜂属种类众多,许多学者都将此属再分类。Marshall(1885—1899)将不列颠绒茧蜂属分为4个部(Section),wilkinson(1932、1934)将此属分成6个种团(group),Nixon(1965、1967)又把绒茧蜂属分为44个种团。几年来,我们在各地采到一些绒茧蜂标本,又收到外地送鉴的若干标本,共鉴定出37种,按照Nixon的分类系统隶属7个种  相似文献   

12.
刘爱华 《新农业》2013,(23):34-34
柞蚕脓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俗你“老虎病”“老虎斑”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其病毒在蚕体内能迅速繁殖,从而加重病情。在凤城市老蚕区,该病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低时约30%,严重时50%以上,严重影响柞蚕茧的产量、质量和蚕农收入,挫伤蚕民的养蚕积极性,制约着柞蚕生产发展。根据近年凤城老蚕区柞蚕脓病发生情况,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重阳木锦斑蛾幼虫食量较大,对多种植物均会造成严重危害。通过在万州区多处观察重阳木锦斑蛾的危害情况,了解其目前在该地的发生现状。同时观察绒茧蜂对其幼虫的寄生情况,分析绒茧蜂在重阳木锦斑蛾体内的野生寄生率。经过试验得出,万州区范围内,绒茧蜂在重阳木锦斑蛾体内的野外寄生率较高。若能保护好绒茧蜂,可在不频繁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达到有效防治重阳木锦斑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菜蛾啮小蜂的寄主辨别能力和种间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5 ℃下,以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啮小蜂对已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寄主的产卵寄生行为及其在与菜蛾盘绒茧蜂共寄生寄主中的发育情况. 菜蛾啮小蜂能产卵寄生已被菜蛾盘绒茧蜂产卵寄生的寄主,形成共寄生,其寄生率随寄主体内的菜蛾盘绒茧蜂卵的孵化而下降. 菜蛾啮小蜂能寄生寄主体内的菜蛾盘绒茧蜂高龄幼虫,直接将卵产在绒茧蜂体内,而形成重寄生,重寄生率随寄主体内绒茧蜂幼虫年龄增大呈增大趋势. 共寄生寄主中的啮小蜂不能发育到成虫. 重寄生的啮小蜂能完成发育,并从绒茧蜂的茧中羽化. 当未被寄生和已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于未被寄生的寄主. 表明菜蛾啮小蜂具有辨别寄主是否已被绒茧蜂寄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早期幼虫和中期幼虫时,饲喂小菜蛾2龄幼虫亚致死剂量甲胺磷,研究甲胺磷处理对寄主体内菜蛾绒茧蜂结茧率和羽化率的影响.试验表明,经亚致死剂量甲胺磷处理后,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在菜蛾绒茧蜂处于卵期时饲喂寄主幼虫,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59.1%和32.5%;在菜蛾绒茧蜂处于早期幼虫时饲喂寄主幼虫,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0.5%和32.8%;而在菜蛾绒茧蜂处于中期幼虫时饲喂寄主幼虫,菜蛾绒茧蜂的结茧率和羽化率分别下降18.2%和37.2%.结果表明,在绒茧蜂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时,饲喂小菜蛾幼虫甲胺磷对菜蛾绒茧蜂结茧率的影响较大,但对羽化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寄主龄期对菜蛾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被寄生时的龄期对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发育历期、结茧率及羽化雌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于3龄小菜蛾幼虫的菜蛾绒茧蜂其卵—幼虫期的发育较寄生于2龄或4龄个体的要快,结茧率及羽化后雌蜂寄生能力要高,但寄生不同龄期寄主个体间的成蜂羽化率没有差异,表明小菜蛾3龄幼虫较2、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要高.不同龄期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均有部分个体在寄生蜂幼虫成熟啮出前死亡,这种死亡在2龄、3龄时被寄生的个体中主要发生在幼虫期,而4龄幼虫被寄生的个体死亡发生期则逐渐向蛹期转移,4龄第三天被寄生的小菜蛾蛹期死亡率达62.5%,表明小菜蛾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随年龄增加迅速下降.文中还讨论了寄主龄期适合性与该蜂产卵选择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温度为(27±1)℃,相对湿度为(75±5)%的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小菜蛾绒茧蜂(CotesiaplutelaeKurdjumov)对不同密度下的小菜蛾幼虫(3龄为主)的功能反应及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分别用Holing圆盘方程和Hassel-Varley模型进行拟合,并建立其功能反应方程为Na=0.9295N/(1+0.0918N),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a=0.1435P-0.4987.结果表明:小菜蛾绒茧蜂对小菜蛾幼虫密度的寄生效应属HolingⅡ型,小菜蛾绒茧蜂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其寄生效果呈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小菜蛾绒茧蜂与小菜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通过对二化螟绒茧蜂过寄生现象的研究发现,二化螟绒茧蜂的蜂体大小与寄主体内寄生蜂数量呈线性负相关。而寄主育出蜂量与寄主体长呈线性正相关。一头寄主可被二化螟绒茧蜂多次产卵寄生,被产卵1~2次的寄主能正常育出绒茧蜂,且体内很少残留不能正常发育的二化螟绒茧蜂卵和幼虫,而被产卵3次以上的寄主死亡率高,即使存活,也只有部分二化螟绒茧蜂能正常钻出寄主,多数蜂幼虫和卵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当二化螟绒茧蜂在不同间隔时间内对寄主进行2次产卵寄生吋,均可育出正常后代,但第二次产下的蜂后代因种内竞争失败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1脓病及防治方法1.1症状柞蚕脓病俗称黄烂病、老虎病、嫩起子、水眠子、里倒山或油烂茧等。它是一种由病毒侵染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柞蚕脓病主要发生在蚕期和蛹期,一般1龄期发生脓病的情况很少见,  相似文献   

20.
绒茧蜂属Apanteles属于茧蜂科Braconidae,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erinae,是茧蜂科数量最多的三个属(Bracon.Opius和Apantele s)之一。它寄生鳞翅目幼虫,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就湖南未报道过的9种绒茧蜂作一介绍,其中灯蛾绒茧蜂Apanteles jayanagarensis Bhatnagar、刺蛾绒茧蜂A·parasacRohwer和柳天蛾绒茧蜂A.planus Watanabe为我国新纪录。现将9种绒茧蜂形态详细描述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