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快速脱水的意义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籽粒黑层的出现被认为是玉米生理成熟的重要标志(Daynard等,1969;Daynard,1972)。Mark(1986)认为玉米生理成熟时,籽粒干物质积累达最大值(Brooking,1990),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粒重不再增加,而水分迅速散失,这一阶段的脱水速率决定收获时籽粒含水量(Johnson,  相似文献   

2.
高产夏玉米籽粒形态建成和营养物质积累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显微切片和营养成分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高产夏玉米籽粒形态建成、营养物质积累以及与粒重、成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夏玉米(1125kg/ha)籽粒形态建成迅速,胚器官分化较早,胚乳传递细胞带发达,籽粒基部黑色层彩成较晚,粒中营养物质积累时间长。黑层形成、乳线消失、苞叶枯松、籽粒含水率在32%以下时收获,籽粒营养物质积累基本停止,粒重最大、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玉米植株成熟时有许多外观特征。大多数生产者都知道籽粒基部出现黑层即标志灌浆停止,但不了解籽粒乳线的位置也是指示玉米成熟的有用标志。玉米籽粒凹陷后,很快在胚乳一侧出现乳线。它是籽粒中固态胚乳和液态胚乳的交界(图)。当果穗最顶部的淀粉或胚乳变硬时颜色变黄,而果穗最基部的胚乳仍保持乳白状。随  相似文献   

4.
玉米茎秆组织中贮存着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在田间试验中,曾报导过生产上栽培的不同粒用杂交种,其茎秆中可溶性物质或糖分的含量在授粉以后可达到100—240克/米~2的峰值(Crafts-Brandner 等,1984)。这个糖分含量相当于20~35%成熟籽粒的干物质产量(Daynard 等,1969)。  相似文献   

5.
玉米籽粒产量是籽粒发育期所积累的籽粒干物重总和。这种籽粒干物质的积累(籽粒灌浆)出现在植株生长周期的生殖生长期(开花至生理成熟)中,并且经一短暂停滞期后,至籽粒达最大干重前干物质积累随时间呈直线增加(Johnson等,1972)。Drynard等(1971)提出,经遗传方法延长有效灌浆期对于提高籽粒产量存在巨大潜力,这种效益在长生长季条件下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Much.  RC 王富德 《杂粮作物》1992,(3):19-23,18
温度是影响高粱籽粒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通常认为高温有害于产量。经常根据籽粒形成的线性期间干物质积累的速率,以及有效灌浆期长度,分析禾本科作物的籽粒生长。在人工气候室里的研究,Chowdhury 等(1978)观察到,温度对高粱籽粒生长速率的影响与灌浆期持续时间无关。在平均温度阈值为25℃时,籽粒生长速率增至最大值;尽管随着温度升至33.5℃,发育速率(1/开花至成熟  相似文献   

7.
大豆脂肪酸组分及配比影响大豆油脂的营养价值和贮运加工环节,是决定大豆油脂品质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着脂肪酸各组分含量高低,生态环境通过影响脂肪酸的积累动态,同样影响着脂肪酸的含量.以品质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生殖期遮阴对大豆籽粒发育过程脂肪酸各组分积累动态的影响.遮阴显著降低了黑农35和垦农18成熟籽粒内的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降幅达1.51%),并显著升高了亚油酸的含量(升幅达2.02%);与此相反,遮阴升高了海339大豆成熟籽粒内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升幅达1.01%),并显著降低了亚油酸含量(降幅达2.63%).与对照相比,遮阴升高了海339大豆成熟籽粒内油酸含量(升幅达2.01%),但降低了黑农35成熟籽粒内油酸含量(降幅达1.72%),对垦农18成熟籽粒内油酸含量无影响.遮荫对大豆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动态的影响,因大豆品质和脂肪酸组分的不同而各异.开花后30 d是遮阴影响大豆籽粒内各脂肪酸组分积累的关键期,表明大豆群体过早郁闭将影响到大豆脂肪酸的品质,应根据不同品质大豆脂肪酸积累的生理特性确定合理的群体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玉米穗上部籽粒在进入干物质积累盛期之前经常不实。这些籽粒重量减少从而最终不能形成可收获的籽粒产量。进入干物质积累盛期的穗上部籽粒一般要比中、下部籽粒晚授粉2~4。天因为它们干物质积累率降低和积累时间缩短,故成熟时粒重较低。最近研究表明,7个自交系和15个杂交种的不实籽粒幅度为0.6~12.4%,每株可能减产6%。如了解了穗上部籽粒不能正常发育的原因就可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  相似文献   

9.
受异花授粉饰变的玉米胚乳的干物质和N素积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籽粒产量受许多复杂过程的影响。但同化物源的强弱和籽粒库的大小通常被认为是决定最终产量的两个主要因子。在玉米上,关于究竟是源还是库限制产量的证据还有争议。一些研究已证明源的代谢活动影响籽粒产量(Egharevba等,1976;Tollenaar和Daynard,1978;Hunter,1980;Schoper等,1982)。既便是组培玉米果穗顶端的小籽粒也比田间果穗的大3倍多(Hanft等,1986)。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栽培大豆品种黑农29号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积累的动态变化.从中可看出:籽粒外形、干鲜重、粗蛋白与球蛋白及粗脂肪含量在开花15天以后均随着种子发育日数的增加而增加。球蛋白绝对含量的积累在开花后25—30天内速度较快,其中11S蛋白所占数量最多,变化也十分显著.粗脂肪含量开花50天后接近成熟水平,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随籽粒发育而增加,饱和脂肪酸成分随籽粒发育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作者利用离体培养技术(Gengenbach,1977)已证明,温度是一种能调节玉米籽粒生长和发育的主要环境变量。高温(35℃)导致果皮快速生长,但胚乳和胚的发育很差,籽粒在培养7~14天后败育。冷凉温度(10或15℃)使胚乳细胞分裂阶段和籽粒有效灌浆期延长,但  相似文献   

12.
光照对紫粒小麦籽粒花色素和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光照时期和光照时间对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的影响,在紫粒、红粒小麦籽粒发育的不同时期对穗部进行遮光处理,成熟后分别测定籽粒中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积累与光照时期关系密切.从开花后15 d开始,光照时间直接影响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处理Ⅱ较处理Ⅰ花色素含量高,黑色素含量更高.紫粒、红粒小麦色素对光照时间反应不一,花色素和黑色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迅速增加,且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当光照时间达到376.5 h时,花色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籽粒成熟时,三个紫粒品种花色素含量较红粒品种高2.2倍.当光照时间达到89.6 h时,紫粒品种黑色素开始积累,且呈直线增加趋势,至籽粒成熟时达最高值;红粒品种在光照时间达到305.3 h时黑色素才开始积累.籽粒成熟时,紫粒品种高原115、黑小麦76和陇春432黑色素含量分别为0.281、0.241和0.223,分别较红粒品种陇春15高2.77、3.23和2.56倍.  相似文献   

13.
玉米籽粒灌浆速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闫淑琴 《杂粮作物》2006,26(4):285-287
综述了玉米籽粒灌浆速度与粒重、种质类型、外界条件以及脱水速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玉米籽粒灌浆速度、持续期与籽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但也有例外杂交种。百粒鲜重与授粉后的天数呈二次曲线关系,百粒干重与授粉后的天数符合Logistic方程。不同类型玉米(普通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糯玉米、甜玉米)、不同熟期品种、不同紧凑型玉米以及不同类型玉米杂交其灌浆特性有较大差异。温度、光照、养分、水分是影响灌浆的四大因素。灌浆期间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比光照少温度低灌浆期短,百粒重提高。玉米灌浆速率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极为密切。籽粒含水率与灌浆天数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用籽粒含水率将籽粒发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水分上升阶段、水分平稳阶段、水分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率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籽粒干物质积累率及其持续时间随温度而反应的特性,是电子计算机模拟作物生长模式的重要输入数据。然而,关於玉米籽粒在干物质线性积累时期(即由吐丝后2~3周至生理成熟前3周左右)的生长率及其持续时间对温度的反应,已发表的研究结果尚无定  相似文献   

15.
对小麦品种安麦1132的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籽粒黑胚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幼苗生长习性、出苗到抽穗天数、抽穗到成熟天数和籽粒熟相呈正相关关系;与基本苗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可将安麦1132的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简化为3个主成分因子,即籽粒产量因子、物候期因子和幼苗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75.43%,其中第一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42.86%。安麦1132基本苗数可适当减少,增加出苗至抽穗天数,减少抽穗至成熟天数。有效穗数的增加可以提高产量水平,但会影响籽粒黑胚率和熟相,因此大田生产和品种改良应注意平衡产量与籽粒黑胚率和熟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豆植株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石大豆1号和黑农40在不同施氮水平(0、180、360 kg·hm-2)和不同密度(15、30万株·hm-2)处理下植株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及其产量分布.结果表明:大豆植株上、中、下层籽粒在形成过程中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均极显著拟合于Logistic曲线方程;不同冠层中、下层籽粒到...  相似文献   

17.
利用蛋白质电泳对两个玉米自交系和两个杂交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子粒蛋白质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粒发育10~35 d过程中干物质积累与发育天数成正比.随子粒发育各蛋白质组分开始合成,授粉15 d的种子中具备了成熟种子中的所有蛋白质组分.子粒发育后期蛋白质量随子粒干重的积累而增加,但百分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测色氨酸的凝胶过滤色层法对籽粒进行碱水解分析,测定正常玉米(+)和奥帕克2号玉米(02)正在发育籽粒中蛋白质色氨酸的积累作用。由一线性关系式表示籽粒中结合入蛋白质的色氨酸变化同蛋白质总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虽然单粒色氨酸含量随籽粒的发育而增加,但它在两种玉米籽粒蛋白质总量中的比例均有所下降,从最初的1.3%分别降到极限值0.55%(+)和0.93%(02)。当籽粒蛋白质含量从正常玉米提高至奥帕克2号的水平时,含色氨酸的蛋白质含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在含色氨酸不多的玉米中,由于蛋白质增加的幅度更大,导致整个籽粒蛋白质中色氨酸的稀释,从而降低了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9.
有色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色素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加强有色小麦的色素研究,以通过外源DNA导入普通小麦获得的3个紫粒(紫色从深到浅分别为紫红、深红、咖啡)及1个黑粒不同粒色小麦(共4个)的T3代变异后代为材料,对其籽粒发育过程中的色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粒色变异后代的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3个紫色变异后代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籽粒颜色有关,颜色越深,含量越低。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紫粒小麦和黑粒小麦籽粒中花青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单峰曲线,后者呈双峰曲线。研究还表明,不同颜色的籽粒在不同发育时期花青素的具体组成成分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紫粒小麦籽粒色素的形成机理,以绵阳26和川麦107为对照,研究了紫粒小麦(032-1、漯珍1号、黑粒小麦76、XNZ-1)籽粒发育过程中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在紫粒小麦籽粒发育进程中,籽粒总色素与花色素含量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花后29 d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2)籽粒总黄酮含量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且紫粒颜色越深含量越高,除黑粒小麦76在花后15 d含量达到最高外,其他紫粒小麦都在开花后22 d左右达到最大值,并且在各个时期都与对照川麦107与绵阳26含量差异显著;(3)籽粒叶绿素含量随着籽粒发育天数先上升后下降,到花后22 d达到最高,到开花后 36 d 时含量已降到很低;(4)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籽粒整个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在花后36 d左右含量达到最低.因此,可以看出,总色素与花色素是紫粒小麦的关键性色素,在色素的形成过程中主要转化为呈色物质;黄酮是紫粒小麦呈色深浅的重要中介代谢物;黑色素是紫粒小麦的构成色素,且黑色素的形成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