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余荫山房,又称余荫花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是清朝道光年间举人邬燕山为纪念其祖父邬余荫而建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建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为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  相似文献   

2.
1987年8月6—11日,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共同主持,在成都召开了泥浆(重点是水沙流体)流变试验讨论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清华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电力部黄委会水科所和西北水科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等8个单位的30名代表。特邀代表有成都科技大学华国祥教授、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陈光曦高级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数理室副主任韩式方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与青海省水土保持局于2013年8月13日在西宁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成都山地所所长邓伟、青海省水利厅副厅长宋玉龙分别致词。  相似文献   

4.
吴尧    肖天贵    赵平  李勇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343-349
为获得成都盛夏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2008—2020年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成都地区盛夏7月、8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成都地区盛夏平均降水量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2)成都盛夏以夜间降水为主,雨带明显向东传递,降水峰值主要出现在3:00—4:00,并且中东部在午后还存在一个次峰值。(3)小时强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贡献率在空间上分布基本一致,最大值区均位于大邑和邛崃的交界处,低值区出现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和简阳地区。(4)2013年、2018年、2020年小时强降水的次数明显偏多,这是由于副高异常偏西偏北导致。(5)成都西部地区小时强降水的频次明显多于其他地区,但极值却偏小,成都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更容易出现在3:00左右。综上,通过对成都盛夏降水的研究,为该地区降水监测、城市防洪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位于洞庭湖畔的沅江县,不仅是“鱼米之乡”,且是著名的苎麻之乡。沅江种植苎麻始于公元六世纪初叶,南北朝时,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沅江名“药山县”,所产的麻就被称誉为“药山苎麻”,并成为洞庭湖渔业上结网的优良原料。唐朝宁宗年间(公元894年),芝麻生产已十分兴盛,据县志记载“山区广栽之,湖区间有之”。至清代,沅江苎麻不仅名噪国内,同时每年还有大量“沅麻”经香港输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在国际市场上亦享有“无沅麻不成庄”的声誉。在漫长的时间里,沅江县的苎麻生产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预测与决策模拟计算结果为依据,费用——效益分析为基础,需求与可能相结合,提出了公元2010年、2020年中国农业环境保护战略目标和具体指标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800年唐山地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公元1164-2000年唐山地区干旱灾害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该区域的旱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分析期旱灾共发生127次,平均每6.6a发生1次。轻度旱灾、中度旱灾、大旱灾、特大旱灾发生次数分别占旱灾发生总数的45.7%、25.2%、17.3%、11.8%。从时间段来看唐山旱灾发生频数呈现极少、多、少、极多的特点(对应时间段分别为公元1164-1487年、1488-1700年、1701-1800年、1801-2000年),平均发生1次的时间间隔为46a、5a、10a、2.5a。本地区旱灾的产生与历史时期的气候异常变化和降水分布变化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简讯     
<正>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本刊讯2014年4月22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长江委熊铁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廖纯艳局长主持会议,四川省水利厅张强言副厅长致辞。有关省区交流了2013年以来的工作进展。会议安排部署了2014年长江流域部批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并传达了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督查工作布置会精神。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 卒于公元683年,活了102岁,有经典著作《千 金翼方》、《千金要方》以及《卫生歌》与《保生铭》 等养生典籍传世。他一生经历了北周、隋、唐3 个朝代11位帝王。他品性高雅,医德高尚,终生 不慕仕进,隐居山林,专心研究医学和养生之 道,人称"药王",又号"真人"。他总结其养生要 妙,归纳为十大要术。 一日"啬神"啬神之法即荞性之术。他提  相似文献   

10.
保护地栽培(设施园艺)做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在古代都是为宫廷和贵族服务。西欧是从古罗马帝国的第五代皇帝尼禄(Nero)时期(公元54—68年)掘坑后覆盖云母或滑石板片进行保护地栽培。中国确切的记载是在公元前33年汉朝时期,采取燃柴草加温的方法在室内进行蔬菜生产。由于封建迷信思想(认为食之有害)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到唐朝(公元7世纪)又有利用温泉为宫廷种植瓜类的记载。至于北京温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公元16世纪)。许多栽培技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至今无法肯定,但一定比文字记载要早,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南方农业》2010,(4):6-7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2009》由四川大学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与成都市委统筹委共同编写,共72万多字,由6个部分组成,全面深入地剖析了成都统筹城乡的战略思路和实施策略。报告的研究视野涉及成都统筹城乡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成都经济区放射性环境评价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1/25万土壤化探数据中铀、钍、钾的含量数据,对成都经济区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评价。介绍了放射性核素含量分布情况和环境放射性水平,通过成都经济区地质情况和成都经济区放射性环境分布情况,分析了地质条件对成都经济区环境放射性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地质条件影响放射性水平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成都经济区地质环境对天然放射性水平分布情况的影响规律:除龙门山褶皱带和峨眉山-瓦山断块少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γ射线内外照射指数都在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控制式的范围内;地质构造、地表出露岩层和地表水对放射性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成都农业发展的角度阐述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分析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在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成都发展的战略重点,找到了一条适合成都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实现成都市农业的跨越发展,促进城乡共发展、共繁荣。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可为制订城市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以重庆市为例,选取城市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和动态变化5个方面,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重庆市2004—2011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另外,为了反映重庆市生态系统健康的优劣程度,选取上海、青岛和成都2011年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重庆作横向对比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2011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逐年良性发展态势;在2011年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比评价中,上海最优,成都其次,重庆第三,青岛相对最差。最后,提出了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2011年6月20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研讨会在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台湾屏东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历史发展过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加剧 ,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据历史资料分析 ,长江流域在公元 10世纪前植被茂密 ,水土流失轻微 ;公元 10— 17世纪 ,水土流失有所发展 ;特别是 17世纪中叶以来 ,人口剧增 ,山丘过度开发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逐渐成为重大环境问题。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南方农业》2010,(4):7-7
6月7日在成都举行的2010年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森指出,当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需要创新突破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2月13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刊登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在《Namre》在线版上公布了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谱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从石城县的特大洪灾看水土保持效益谢鹏燕(江西省石城县人民政府,342700)1994年5月2日,石城县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受灾面之广、灾情之重、损失之大,是该县自咸丰3年(公元1853年)以来所没有的。6月15日,该县再次遭受特大洪水的...  相似文献   

20.
正寿宁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置县,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土地总面积1 424km2,总人口28万。自2012年被确定为全省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以来,我县将此作为一项得民心利长远的民生工程,全力以赴地推进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245.17km2下降到170.46km2,水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