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产量构成据近几年在苏州、无锡两市大面积示范结果,机插水稻一般亩产在500公斤以上,基本同手插大苗持平。高产单位及丰产方亩产550~600公斤,高产田块达656.5公斤。又从11组对比试验田块考种核产表明,机插水稻较常规水稻亩穗数增9.7%,每穗粒数减少8.3%,增穗所得略大于穗形减少所失,平均亩产增5.7%。从蓉南村及换新村近百块典型田块及试验的产量和穗粒结构资料分析表明,机插水稻高产,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母本秧龄和穴插谷粒数对苗穗结构,穗部性状及制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母本秧龄对基本苗和上林穗有显著的影响,对穗平着粒数,实粒数有显著影响,对穗平着粒数,实粒数有显著影响;穴插谷粒数对基本苗,上林穗和穗着粒数影响很大,对最高苗也有显著影响。汕优63制种母本穴插3粒谷,插25d左右的秧龄,具有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穗粒结构,制种易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刘文炳 《作物杂志》1992,8(2):33-34
为克服传统杂交稻制种需割叶、剥苞以及“花期相遇、花时不遇”的矛盾,我们经10余年的研究探索出杂交稻超高产制种配套新技术,创制种大面积亩产超300公斤,最高亩产达423.2公斤的全国纪录,为机械化制种开拓了新途径。众所周知,杂交水稻和常规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每亩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资料表明,制种亩产从100~150公斤提高到200~250公斤,主要是靠增加有效穗数;若从200~2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必须以增加有效穗与结实率并重;而制种亩产  相似文献   

4.
忠县水稻制种单产,现虽已达到155公斤,但与单产250公斤以上的先进县差距甚大。怎样才能尽快提高我县水稻制种单产呢?笔者认为增加母本有效穗,是提高水稻制种单产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母本亩有效穗偏少,是我县水稻制种单产不能尽快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家知道:产量=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即,产量与有效穗,穗实粒数,千粒重成正比,而有效穗则是穗实粒数,千粒重这两个产量因素的基础,有效穗在一定的范围内,穗粒数,千粒重的增减与亩有效穗的多少相关不明显;当亩有效穗超过一定的范围时,  相似文献   

5.
为摸索杂交水稻汕优63的制种高产途径,不断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近几年我们根据制种田间实际情况,设计了亩产300公斤以上的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方案。1990年116.07亩制种田,收割前经省市县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平均理论亩产360.1公斤,实收亩产321.04公斤。其穗粒结构为:每亩有效穗26.46万,每穗总粒数为104.06粒,实粒数为53.10粒,结实率为51.03%,千粒重为25.63克。现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2011年在杂交水稻川农优528制种生产中,采用父本手插单行,母本设计机插4行、8行、12行、手插8行(对照)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父母本叶龄、生育进程、群体动态、花时、结实率和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机插母本分蘖发生早、多,但后期营养不良,成穗少,抽穗不整齐,机插比手工插父母本花时相遇好,父母本1∶8处理的花期相遇好,有效穗数与结实率协调发展,制种产量高,是母本机插制种较适宜的行数.机插母本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实粒数>结实率>穗数;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简单相关程度、偏相关分析结果均表明,结实率和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为:结实率>穗数;结实率和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但结实率通过稳数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和穗数通过结实率对制种产量的间接效应均为负值,在机插母本制种中必须兼顾穗数和结实率才能提高机械化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不同有机肥施用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无机肥料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杂交粳稻常优1号制种基肥中每亩增施200kg纯有机肥料,能促进中后期分蘖发生和颖花分化,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提高制种效益。  相似文献   

8.
杂交稻制种产量是母本亩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简称穗、粒、重、下同)三者的乘积.那么,在高产条件下,穗、粒、重在构成产量中各起多大作用?若要进一步提高制种  相似文献   

9.
选用3种穗型水稻品种,设置3种钵苗机插密度,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系统研究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穗部性状、冠层叶系配置、茎秆物理特性和抗倒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不同穗型品种适宜栽插规格及其增产特点;同时,阐明钵苗机插不同密度下水稻株型特征和抗倒伏特性。结果表明:(1)3种钵苗机插密度处理下,大穗型品种产量随密度降低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均显著高于CK;中、小穗型品种产量有随着密度降低而下降的趋势。不同穗型品种穗数随着密度降低而显著减少,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规律。(2)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均随密度降低而增加,且高于CK;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随密度降低而呈下降趋势。(3)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叶基角、披垂度和比叶重随着密度降低而呈增加趋势;且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和比叶重高于CK。(4)随着密度降低,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N1、N2、N3节间长度减少,茎秆粗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干重增加,穗下节间长、秆长、株高、重心高增加,而相对重心高有减小趋势。(5)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节间N1、N2、N3抗折力和弯曲力矩随着密度降低而增加,倒伏指数呈下降趋势,且低于CK。说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增加每穗粒数以获高产;中穗型品种需兼顾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群体颖花量而增产;小穗型品种依靠穗数而提高产量。水稻钵苗机插降低密度能改善穗部性状和增加上三叶的叶面积,但增大了叶基角和披垂度,同时利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充实度,从而提高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制种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制种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在6000~7500株/667m~2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穗数、穗位高和秃尖长度依次递增;茎粗、穗长、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呈递减的趋势,在7500株/667m~2的密度下出现空秆。该制种玉米组合在密度7000株/667m~2时制种产量最高,此时各农艺性状表现也最佳。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取5项栽培因子,对杂交稻制种母本每亩总颖花量超2000的综合农艺措施研究,建立了总颖花量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单位面积总颖花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有效穗,其次为每穗总粒数。栽培上穗、粒兼并,攻多稿大穗则是增颖花量的技术策略;增加插秧密度,辅之以较高N量,稍迟插秧,争秧田分蘖高成穗率和成大穗则是增颖花量的关键措施。回归预测预控和较大面积的示范对比,收到增颖花量增产增收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比较机械、手工两种插秧方式在水稻苗数、穗数以及产量等方面的技术效应,初步探明,塑盘秧机插的成穗率明显提高,有效稳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最高,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秧手插。  相似文献   

13.
单本密植机插对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对杂交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辐射利用率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在湖南省浏阳市以杂交稻泰优390、五优308为材料和在广东省肇庆市以五优308为材料,进行印刷播种和常规播种的秧苗素质比较以及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两试验点印刷播种的叶龄、白根数、总根数、茎基宽、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均明显高于常规播种。单本密植机插的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显著低于常规机插,但单本密植机插的每穗粒数、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常规机插,增产10.28%~13.96%,达到显著水平。从穗部性状来看,单本密植机插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长、着粒密度和单穗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机插。在生长前期,单本密植机插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低于常规机插,而成熟期干物质量比常规机插高0.61%~9.45%,且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机插。此外,单本密植机插的截获辐射量和截获率低于常规机插,而辐射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机插。由此可见,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不仅可以降低用种量、提高秧苗素质,还能增加每穗粒数、总颖花数、千粒重及提高结实率、收获指数和辐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号产量结构及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Ⅱ优航2号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构成因子中,以有效穗、穗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有效穗和穗粒数,在足穗、大穗基础上,增粒增重,从而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5.
汤永波  林炎照 《种子科技》2001,19(6):360-361
特优 70系三明市农科所用特 A与明恢 70培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组合。 1996年我区引入亲本试制至今 ,平均亩产 15 0~ 2 0 0 kg。2 0 0 0年我区制种 2 10亩 ,入库种子 4 2 t,平均亩产 2 0 0 kg,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产量结构是 :亩有效穗 16万穗 ,穗总粒数 116 .8粒 ,穗实粒数 6 2 .4粒 ,异交结实率 5 2 .9% ,千粒重 2 7.4 5 g。高产制种的技术调控措施是 :1 根据我区气候规律与制种地小气候特点 ,切实调控确定好特 A制种的“四期”水稻制种应根据亲本特性 ,把两亲本制种最关键的抽穗期、扬花授粉期、成熟收获期以及母本特 A减数分裂期安排…  相似文献   

16.
机械化种植对杂交籼稻F优498产量构成与株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 机直播和机插上三叶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大, 但叶基角和披垂度也较大; 手插上三叶大小适宜, 叶片厚而挺直; 机直播和机插株高和着生高度显著大于手插, 但手插比叶重、单株穗数和总叶片数显著高于机械化种植; 机直播的茎蘖夹角、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推迟播期和低苗处理均使叶片增大, 比叶重、粒叶比、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单穗重与上三叶长度、宽度、着生高度和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以机插最高, 手插次之, 机直播最低。(2) 机直播产量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 且随播期延迟和穴苗数减少显著降低。产量及其构成与株型特征密切相关,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株型的显著特征为适宜的株高、上三叶长度、群体LAI和茎集散度; 叶宽、比叶重、叶间距大和直立性好。足穗和大穗的统一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 塑造个体优良的株型与优化群体结构是增产的前提,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播栽, 穴苗数以3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杂交中稻在中低肥力田的一条增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对888个高产典型田块资料的分析,杂交中稻产量的高低,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穗数范围内与每亩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穗数是高产的基础,只有保证一定穗数,才能为单位面积上增花、增粒,以至增产奠定基础。同时,在构成产量的各因素中,也以穗数  相似文献   

18.
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最高茎蘖数、成穗率、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总颖花量、有效穗数和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结实率呈相反的趋势,穗后干物质积累、粒叶比、每穗总粒数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合理施用氮肥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在试验条件下,实现水稻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0.09 kg/hm~2,最高产量为10596.76 kg/hm~2。  相似文献   

19.
以多蘖型品种牡丹江28和寡蘖型品种龙稻5为材料,考察不同插植密度对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插植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颖花数及产量产生较大影响。随插植密度增加,提高单位面积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有效分蘖率和穗粒重;单位面积颖花数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受品种分蘖力影响,多蘖型品种牡丹江28单位面积颖花数随插植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寡蘖型品种龙稻5随插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牡丹江28在24穴/m2产量最高,龙稻5在28穴/m2产量最高,但不同插植密度间稻米食味品质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的选育和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2013年和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 以19个早稻品种和2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明确了双季机插稻叶龄模式参数, 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机插早稻主茎平均总叶片数(N)为10.7~12.2, 叶数变幅10~13, 伸长节间数(n)均为4个, 够苗叶龄为N-n+1; 机插晚稻品种N为14.4~15.2, 叶数变幅14~16, n均为5个, 够苗叶龄为N-n。高产类型机插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中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叶面积指数(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穗型较大、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其中, 高产类型机插早稻生育期110~113 d, 日产量75~79 kg hm -2 d -1, 分蘖力每株2.6~3.4穗, 每穗粒数115~135粒, 千粒重26~28 g; 高产类型机插晚稻115~120 d, 日产量78~82 kg hm -2 d -1, 分蘖力每株4.2~4.8穗, 每穗粒数130~150粒, 千粒重24~27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