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预警指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粮食生产供给波动较大,影响因素较多,为了科学的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原因,通过建立中国粮食生产的预警体系,确立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预警指标,指导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影响中国粮食产量诸多因素的分析结果,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CD生产模型对中国粮食生产进行研究,并采用最小一乘估计建立粮食生产模型,通过拟合和比较分析得出稳健的中国粮食生产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合成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 ,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 ,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 ,利用合成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 ,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 ,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粮食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扩散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1949—2007年的中国各省份粮食生产数据,从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种植面积、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变化,并结合世界粮食生产的总体趋势,提出在市场化背景下,应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以实现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国际粮食贸易格局,并与主要粮食生产国进行比较,从效益、市场和购买力角度分析影响中国粮食贸易的因素,为制定相应的粮食贸易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粮食生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分析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流域和东北三省三大粮食主产区1979—2003年间不同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单产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总结了五大粮食作物不同区域的优势表现。最后提出发挥中国粮食主产区比较优势,提高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天津农业科学》2020,(1):28-33
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粮食生产主体的生产效率,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生产效率理论的产生发展、生产效率的测算方法、粮食生产主体的生产效率、宏观微观方面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等进行归纳总结。在相关粮食生产效率的研究成果中,多数学者关注于中国宏观粮食生产总量的生产效率测算,较少针对特定粮食主产省份的效率研究,具体到更小区域范围的研究更少;对于除农户外其他粮食生产主体效率的研究较少,且不同生产主体之间比较少;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类的较少。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到市、县级地区,做更细致的分析,具体分析不同地区的具体生产情况;增加对新型粮食生产主体的分析和不同生产主体之间对比研究;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因素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粮食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粮食贸易的因素,如GDP、人口、粮食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气温等。[结果]中国GDP与粮食贸易量负相关,原因与粮食的需求弹性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粮食贸易量正相关。[结论]中国粮食种植品种结构应该随人们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在粮食生产和流通环节,应该有更好的制度安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  相似文献   

1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涵 《农学学报》2011,1(10):55-58
立足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首先从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际形势需要3个方面阐述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意义,其次用具体数据分析当前中国粮食生产能力面临的挑战,即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病虫害频发,比较效益偏低,扶持政策不健全等,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即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主产区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粮食防灾抗灾能力、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玉米消费需求及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恩  褚庆全  王宏广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59-10161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企安全中的作用争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显突出。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对玉米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了探讨,并对玉米消费需求和生产发展趋势作了分析,提出了未来玉米生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现状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历来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为了从根本上保障粮食供给,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确保和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国包括粮食补贴政策、粮食价格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土地政策和税费改革等在内的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及其实施效果,并通过与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对比研究,提出完善中国粮食生产政策体系的建议: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改进粮食最低收购价及粮食存储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强化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协调和优化粮食市场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王贵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54-9356
分析了中国粮食进口量趋势及世界主要产粮国的粮食出口港发展趋势,介绍了中国粮食码头靠泊吨位现状,预计后巴拿马运河时代,中国进口散粮运输船舶主船型载重吨为8万~12万t。为顺应后巴拿马运河时代的要求,应及早规划深水粮食码头、构建以粮食码头为核心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和加速国际粮食保税物流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人食物结构的演变,探讨蔬菜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举凡主要蔬菜种类的变化,蔬菜对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传统中国人对蔬菜淡季(园枯)的应对,并以此为基础,对宋元以后,白菜取代葵菜而成为中国百姓餐桌上的当家菜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蔬菜的消费量并不像谷物类主食一样,随着动物性食品的增加而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2007—2015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要素指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我国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重点研究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测度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以及剥离外部环境要素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特征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从每个环境指标的单项影响看,同一环境要素对不同功能区的各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有差异。从环境要素指标的总体影响看,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强度小,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效率作用强度大。但是影响方向相反,粮食主产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主销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由此,决定了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异。因此,建议根据外部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结合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制定差异化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7.
华北小农户不同规模化组织的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也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主要贡献力量,因此提高小农户的生产效率对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河北省曲周县小农户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几种典型模式(种粮大户、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高产创建以及一种新型的农民组织模式—大方操作)为对象,比较2012年夏玉米不同组织模式下农业生产因素,包括土壤,施肥,水分,劳动力及现金成本的差异,分析其农业生产效率,探讨不同农户组织方式生产效率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农户组织在满足农户技术需求和服务需求方面开展的工作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分散经营模式相比,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农户产量提高了2.9%-15.7%、关键技术平均到位率提高了18-7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36.8%-103.8%,在资源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资本生产率方面,除种粮大户低于分散经营农户之外,其他三种典型模式均高于分散经营农户,其中,大方操作模式在综合提升小农户各项效率效益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研究揭示了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规模化经营方式结合更加具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