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莱州湾金城海湾扇贝养殖海区防牡蛎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年6 ̄8月,在莱州湾莱州市金城镇海湾扇贝养殖区,研究了牡蛎幼虫对海湾扇贝的附着规律。在养殖海区,离岸1500m以外纵向设立了3个定点站,近岸1500m海区作为一个观察点。结果表明,牡蛎主要为长牡蛎和褶牡蛎,6月下旬水温达到22 ̄23℃时,海水中出现牡蛎幼虫密度最高峰期(950个/m^2),主要为长牡蛎;8月中旬水温降到27 ̄26℃时出现次高峰(370个/m^2),主要为褶牡蛎。水温是监视牡  相似文献   

2.
牡蛎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贝类,也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它繁殖季节时间长,一年有几次繁殖高峰期;幼虫浮游时间长,随潮流可影响到较大范围的海区;变态后常固着在扇贝贝壳及养殖器材上,造成很大危害。(1)牡蛎与扇贝的食性基本相同,都以硅藻及有机碎屑为主,牡蛎变态附着后,在养殖海区内与扇贝争食饵料,造成海区饵料相对不足,影响扇贝的摄食及生长发育。(2)牡顿附着在扇贝贝壳上,增加了扇贝开闭壳的活动强度,消耗了扇贝在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致使扇贝生长缓慢,且易造成扇贝畸形。①牡顺附着在扇贝养殖器材上,不但增加了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本年度在渤海湾金州区的七顶山和荞麦山两地进行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生态环境监测的结果。未发现其理化环境和浮游生物对高温期海湾扇贝的死亡原因有直接影响。结果表明,七顶山筏地(内排)的生态环境及扇贝生长情况仍然好于荞麦山筏地(外排)。现行养殖规模不会造成养殖水域缺氮缺氧状态。海湾扇贝的死亡原因仍需从微生物学、寄生生物、附着生物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根据太平洋牡蛎生物学特性,结合金州湾环境条件的实际,1993年开展了较大规模生产性试验:采用5月中旬出池的升温促熟苗进行筏式养殖,10月下旬收获,共生长170天,平均壳长达到84mm,蛎肉个体平均重8.76g,出肉率14.43%,蛎肉各项标准达到了出口要求。台产量达到1.078kg,台纯利比原有养殖品种海湾扇贝高1.8倍,达到676.6元,试验结果取得了初步成功。为今后渤海金州湾筏式养殖增添了一个优良品种。本文重点介绍了渤海金州湾试验筏地自然条件及其特点,太平洋牡蛎试养方法,试验结果以及今后生产应注意解决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绥中县钅止锚湾海域西与河北省秦皇岛海域相临,是辽宁省葫芦岛市主要的浅海浮筏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idians)养殖区之一,具有十多年扇贝养殖历史.2007年8月由于石灰虫(有孔虫Caliarina)的大量繁殖与附着,给该海区养殖的3万台筏扇贝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扇贝养殖户损失约2 000余万元.葫芦岛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06-2008年对钅止锚湾养殖水域和前所养殖水域进行了监测与调查,发现养殖水域的富营养化与石灰虫的爆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柄海鞘对栉孔扇贝养殖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通过试验比较,认为大长山海域柄海鞘附着高峰期在7月上,中旬、主要附着于5m以上水层;由于西柄海鞘的大量附着,使栉孔扇贝的养殖产量降低了28%左右,产值降低了38%左右;通过不同试验对比发现,采取分苗后直接下沉养殖水层及西风海鞘附着高峰期过程后上提网笼到适宜养殖水层的处理方法,对于预防柄海鞘的附着栉孔扇贝养殖的危害问题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牡烟台筏养殖在我区海域拓展很快。从整体上看,牡蛎台筏养殖面积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看似好事,但无计划的发展,却导致了海区养殖台筏的不合理布局,宏观失控。盲目加大密度的生产现象出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海水的质量发生了生物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导致了养殖品种的不同病害发生C尤其是lop年、1997年、1999年的牡蛎大面积死亡和1998年的牡岖个体消瘦及水蛎现象的发生,造成开发区牡蛎养殖经济损失较大。各级水产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和从事水产一线的水产技术人员,对牡蛎台筏养殖个体消瘦及死亡原因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锦西近海不同水层养殖海湾扇贝的试验过程、方法和结果,试验证明锦西海域2.5m水层是海湾扇贝放养的最佳水层。  相似文献   

9.
刘庆余 《水产科学》1994,13(3):27-29
根据太平洋牡蛎生物学特性,结合金州湾环境条件的实际,1993年开展了大规模生产性试验;采用5月中旬出池的升温促熟苗进行筏式养殖,10月下旬收获,共生长170天,平均壳长达到84mm蛎肉个体平均重8.76g,出肉率14.43%,励肉各项标准达到了出口要求。台产量达到1.078kg,台纯利比原有养殖品种海湾扇贝高1.8倍,达到676.6元,试验结果取得了初步成功。为今后渤海金州湾筏式养殖增添了一个优良  相似文献   

10.
筏式养殖贝类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耀泉 《齐鲁渔业》1996,13(3):33-33
筏式养殖贝类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吴耀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贻贝、扇贝和牡蛎等贝类是浅海筏式养殖的主要对象,其中扇贝养殖发展最快。随着筏式养殖面积的盲目扩大和养殖密度的过高,出现了养殖区水体得不到充分交换、港湾浅海水质恶化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11.
在扇贝浅海筏式养殖过程中,附着敌害生物的多寡是直接影响扇贝养殖产量、贝柱大小及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效控制敌害生物的附着是扇贝养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1、进行林孔扇贝的换季养殖改变传统的春放冬收的养殖模式,购买当年培育的较大规格苗种或越冬渡夏的“老头苗”,把分苗时间提前至当年11月份,每层放苗40-50粒,第二年6、7月份收获,扇贝规格可达5-6cm,一般笼产6-8kg。2、进行海湾扇贝养殖搞好海湾扇贝养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购苗。有技术的养殖单位可自己保苗,无技术的养殖单位一定要购买进入30目以上网袋且入海暂养的较大规格海湾扇贝苗。二是要注意分苗时间,避开牡好附着期,一般在8月25日以后分苗,可有效地避开牡螃附着期。三是适时进行水层调节。9月份还处于台风多发季节,…  相似文献   

13.
在海湾扇贝筏式笼养不同养殖密度试验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养殖密度与成贝个体大小、成活率、贝柱产量及产值等养殖指标的关系。综合评价了不同养殖密度的经济效益。提出在河北省海湾扇贝养殖区,放养密度以35个/层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谈谈港湾浅海筏式养殖区“老化”与贝类排泄物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贻贝、扇贝和牡蛎是港湾浅海筏式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筏式养殖贝类面积已达10万余亩。其中扇贝养殖生产发展最快,仅引进海湾扇贝养殖面积达5万多亩,年产鲜贝达12—13万吨。近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养殖区水域容纳量的限度,出现盲目地扩增筏架和挂笼。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大水体得不到充分交换,造成港湾浅海水质恶化。特别是养殖贝类的排泄物对水质污染问题,迄今尚未引起生产单位的足够重视。因为养殖区潮流受阻,沉积底层的有机物逐年增多,溶解氧的含量也随之下降。导致养殖贝类的病害相继发生,并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莱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湾扇贝之乡,拥有广阔的虾池面积,春季水温回升早,水质清新,育苗和养殖场家众多,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开展海湾扇贝虾池保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1992年生产试验成功后,虾池保苗逐渐代替海上保苗,成为连接工厂化控温育苗和浅海筏式养殖的桥梁纽带。目前,海湾扇贝虾池保苗由于其规模的扩大、保苗成活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已经逐步迈向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轨道。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希望能对海湾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虾池的综合利用,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准备工…  相似文献   

16.
进入1996年10月下旬,莱州市三山岛镇捷报频传,全镇3000亩海湾扇贝进入大面积收获期,平均单产达到4000公斤,继1995年之后又获大丰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该镇地处莱州湾畔,浅海海域宽阔,仅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就达25000公顷,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适宜海湾扇贝、太平洋牡蛎以及藻类的规模养殖。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从调整海上产业结构入手,不断加大投入规模,大力发展工厂化、科学化养殖,浅海养殖不断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生产的扇贝以了大肉肥、鲜嫩味美驰名国内外市场,现已飘洋过海行销10多个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避开河北地区褐潮暴发与海湾扇贝养殖时间的重叠,为海湾扇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海湾扇贝进行晚苗培育(4月初种贝入室,以下称晚苗)及池塘底播和筏式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池塘底播海湾扇贝晚苗培育的稚贝(壳长5.0–6.1 mm),经过139 d 的养殖,收获时平均壳长达59.7 mm,扇贝柱5.2 g。2012年筏式养殖海湾扇贝晚苗,收获时平均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28.7 g、3.8 g 和13.8%。2013年,晚苗收获时平均壳高、湿质量、鲜贝柱重和出贝柱率分别为50.3 mm、24.4 g、3.1 g 和12.7%。按1000 m3育苗水体计算,海湾扇贝晚苗培育可以节省燃煤45.5 t,节约成本6.75万元,养殖晚苗可以降低养殖成本11.6%。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晚苗养殖技术可以有效规避褐潮暴发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节约养殖成本和节省能源。  相似文献   

18.
海州湾毛蚶半人工自然采苗及筏式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造成了浅海贝类筏式养殖的大幅度减产,我们根据国内外原有的贝类养殖研究成果,结合海州湾的自然环境及养殖现状,利用原有的养殖海域及养殖器械,在2000-2002年进行了试验,探索出了一套毛蚶Seapharea subcrenata(Lischke)半人工自然采苗及筏式养殖技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贵 《河北渔业》2005,(6):23-24
海湾扇贝(Argopectens irradias)是一种速生性双壳贝类,养殖周期短,在我国北方黄、渤海区养成期只有5~6个月左右(一般5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最迟12月上中旬),而海湾扇贝在养成过程中,全面占用台筏转入养成笼是从8月中旬以后开始,这就是说在8月中旬之前,设置在浅海中的台筏,除少部分在4月下旬以后用于幼苗阶段的暂养外,其余大部分台筏处于闲置期。为了有效地利用浅海台筏设备,把休闲期变为生产期,延长台筏的养殖周期,探索提高台筏单产量和效益的新途径。我们于2003年在抚宁县浅海进行了一筏两茬两贝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及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起信  王大建 《海洋渔业》1988,10(6):278-278
<正> 山东省荣成县海珍品育苗场承担的“海湾扇贝大水体人工育苗高产技术”研究课题于1988年7月27日在俚岛镇通过技术鉴定。近年来,荣成县发展海湾扇贝养殖生产的速度较快,筏养规模越来越大,单凭小水体人工育苗远不能满足规模性养成生产的需要。为了解决海湾扇贝养殖苗种的需求,荣成县海珍品育苗场经过三年的艰苦探索,1988年成功地摸索出海湾扇贝大水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