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麦秸全量机械还田机插扬粳4227高产栽培百亩方产量达到12 000 kg/hm2。介绍了高产田块的基本情况及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栽培技术,通过对田块的群体指标研究,挖掘扬粳4227机插稻生产潜力,为高产超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2年高邮市选择广适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系),进行机插稻生态适应性生产力比较试验,分析不同品种生长特性、产量水平等综合性状,结果表明:南粳49、武运粳27、武运粳24产量较高,可扩大示范种植;扬粳4227、南粳5055熟期偏迟,有一定的种植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花时不遇是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直接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水稻粒型差异对花时有影响。本研究采用GS3功能缺失突变来研究粳稻花时差异,以期为粒型影响花时提供佐证。【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来定向编辑控制粒长基因GS3,获得13对粒型差异的近等基因系粳稻,小区种植,采用目测法来调查花时。【结果】获得转基因T0植株并对其T1植株测序分析,发现长白25、吉粳102、浙粳88、武运粳27和J42均发生单碱基插入移码突变,垦鉴稻6号、空育131、浙粳22、扬粳4227、南粳9108、J5933、J6167和J5938均发生部分碱基缺失突变。对T1植株粒型考查表明,gs3突变体的粒长均显著长于野生型。对稳定的后代花时统计分析发现,粒型变长的突变体均比野生型花时有所提前,且吉粳102、空育131、浙粳88、武运粳27、扬粳4227这5个材料的gs3突变体花时均显著早于野生型,其余材料开花也提早,但不显著。【结论】长粒型粳稻GS3突变体的花时早于短粒粳稻野生型,这一研究可为粳稻粒型育种提供参考,加速长粒粳稻亲本选育,有望推动杂交粳稻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花时不遇是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直接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水稻粒型差异对花时有影响。本研究采用GS3功能缺失突变来研究粳稻花时差异,以期为粒型影响花时提供佐证。【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来定向编辑控制粒长基因GS3,获得13对粒型差异的近等基因系粳稻,小区种植,采用目测法来调查花时。【结果】获得转基因T0植株并对其T1植株测序分析,发现长白25、吉粳102、浙粳88、武运粳27和J42均发生单碱基插入移码突变,垦鉴稻6号、空育131、浙粳22、扬粳4227、南粳9108、J5933、J6167和J5938均发生部分碱基缺失突变。对T1植株粒型考查表明,gs3突变体的粒长均显著长于野生型。对稳定的后代花时统计分析发现,粒型变长的突变体均比野生型花时有所提前,且吉粳102、空育131、浙粳88、武运粳27、扬粳4227这5个材料的gs3突变体花时均显著早于野生型,其余材料开花也提早,但不显著。【结论】长粒型粳稻GS3突变体的花时早于短粒粳稻野生型,这一研究可为粳稻粒型育种提供参考,加速长粒粳稻亲本选育,有望推动杂交粳稻发展。  相似文献   

5.
应用高吸水种衣剂种子包衣,研究其在扬粳4227机插秧上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药种比种子包衣处理对水稻秧苗出苗率、成苗率、秧苗素质及秧苗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药种比包衣(1∶30)处理出苗率、成苗率分别比不包衣处理高出3.93个百分点和7.35个百分点;且壮秧率大幅度提高,秧苗素质明显增强;同时还起到了适当增强秧龄弹性,延长适栽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模型定量描述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磷素积累动态特征。【方法】以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和甬优1640为试材,常规粳稻扬粳4038和扬粳4227、杂交籼稻新两优6380和扬两优6号为对照,研究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移栽后植株磷素积累特征及比较不同类型品种栽后植株磷素吸收利用特征差异。【结果】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成熟期植株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籽粒吸磷量较高,磷素籽粒生产率则较低。籼粳杂交稻花后叶片磷素转运量低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花后茎鞘磷素转运则介于二者之间。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磷素积累动态以Gompertz方程拟合较好,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则以Logistic方程拟合较好。籼粳杂交稻最大磷素积累速率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达到最大磷素积累速率的时间大致在栽后50~52、59~60和61~63 d。籼粳杂交稻在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磷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渐增期的磷素积累量则低于对照。籼粳杂交稻在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磷素积累速率和积累时间均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结论】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在产量和成熟期植株磷素积累量上均具优势,其磷素积累优势主要体现在快增期和缓增期,这主要是由于在此两阶段较高的磷素积累速率和较长的积累时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4个粳稻新品种(系)的比较试验研究:镇稻99、285、徐稻4号、徐稻3号、盐稻8号等熟期较早的品种,以徐稻4号产量最高,徐稻3号、镇稻99产量中等;扬辐粳8号、淮稻9号、武运粳8号、武育粳3号、淮稻5号、宁粳2号、扬辐粳7号等熟期较晚,以淮稻5号综合表现突出;以武运粳8号产量最高,淮稻5号产量次之,扬辐粳8号、淮稻9号产量中等,除武运粳8号、武育粳3号不抗(耐)条纹叶枯病外,参试品种均较抗(耐)条纹叶枯病;淮稻5号、扬辐粳8号抗倒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扬粳805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机插、抛秧、直播3种稻作方式种植,系统比较了不同稻作方式对扬粳805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不同稻作方式扬粳805的生育期、分蘖发生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差异,产量表现为抛秧机插秧直播稻。[结论]研究结果为水稻扬粳805大面积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规定了扬粳805机插水稻产量700 kg/667 m2条件下的产量结构、产地环境要求和群体质量指标,从大田准备、机械调试、机械栽插、肥料运筹、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扬粳805机插田间管理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优质抗病高配合力粳稻不育系扬辐粳7号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6,(6):10-12
扬辐粳7号A是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徐9201A为母本,扬辐粳7号为父本,通过杂交、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该不育系抗病性强,米质达国标1级优质稻谷标准,综合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较好,异交结实率较高,配组优势明显,2012年通过江苏省粳稻不育系鉴定。所配组合通优粳1号(扬辐粳7号A/R98)表现高产、优质,201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试验证实扬9709、连粳07-19、武运2743、徐稻3号、武运粳21等粳稻品种在江苏省泰州市推迟到5月28日播种,适合该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机插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粳稻新品种机插种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粳687、大粮203全生育期131~133 d,早熟;其余品种全生育期141~150 d,比扬粳687、大粮203迟熟10 d以上。早熟比迟熟品种产量相对要低,中稻1号产量最高,大粮203产量最低。中稻1号、淮稻5号、宁粳4号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大面积推广,其余品种需扩大示范或再示范。  相似文献   

13.
在兴化市大邹镇、邗江区公道镇开展粳稻新品种展示,以进一步筛选出适合里下河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质、高产、综合性状佳的粳(糯)稻新品种(系)。结果表明:7个粳(糯)稻新品种(系)中,武育粳35号产量最高,达600.5 kg/667 m2,扬育粳3号、镇糯20号分别排第二、第三,产量分别为585.3 kg/667 m2、578.5 kg/667 m2;每穗粒数最高的品种是扬育粳3号,达123.1粒/穗,镇糯20号与武育粳35号的穗粒数也较高,分别为122.0粒/穗与121.8粒/穗;扬粳糯2号的结实率最高,比排名第二的南粳3908高2.9个百分点;千粒重表现最突出的品种是扬粳103,达31.3 g,武育粳35号与南粳3908次之,分别为30.2 g与29.6 g。综合比较,武育粳35号、扬育粳3号、镇糯20号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建议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水平,邗江区2013年引进6个优质早熟晚粳水稻品种(系)进行示范种植,对6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扬粳806、武运粳23号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近年来新推出的新品种(系)为对象,从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产量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各品种在本地生态、生产条件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淮稻9号、扬辐粳7号、盐稻8号、徐稻3号、镇稻196、扬辐粳4901、三优18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在本地示范种植。盐稻9号、临稻11号、徐稻4号等品种部分性状比较突出,但存在明显缺点,可进一步试验示范。宁粳1号和津稻1007熟期较迟,不宜在本地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阐明江苏省早熟晚粳新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品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2013年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江苏省新近育成的8个早熟晚粳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与对照在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上的差异,分析氮素吸收利用及影响因素。【结果】1)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实收产量均高于对照宁粳1号,平均增加7.87%,其中,武运粳29、武运粳23、扬粳4227、通粳981极显著高于对照;新品种总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4.97%、2.85%。随着品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稻谷产量均增加;2)高产新品种干物质生产量高、吸氮强度大、单穗吸氮量多和抽穗后吸氮量多,导致总吸氮量多;3)高产新品种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大,氮素比例下降值大,成熟期茎鞘叶氮素比例低,结实期穗氮素增加量大,成熟期穗氮素比例高,这些特征均有利于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后者;4)高产新品种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等指标均高于对照,产量越高趋势越明显。总氮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但前者的影响更大。吸氮量高的品种氮肥利用率也较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也高。【结论】在苏南稻区,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氮肥(素)吸收利用率、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比对照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分析了苏垦118和扬粳805在3个播期、2个密度处理下的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2个品种都在5月22日浸种、33.33万穴/hm2密度处理下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苏垦118的产量与全生育期、高峰苗、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极显著相关,与结实率显著相关;扬粳805的产量与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千粒质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扬粳687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而成 ,2000年4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1998~2000年在江淮稻区及丘陵山区大面积试种示范 ,表现早熟、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倒伏、熟相佳等特点 ,在沿江地区可一稻两用 ,既可作麦茬单季稻种植 ,又可作直播稻、豆后稻、瓜后稻和玉米后茬稻等种植模式的主体品种应用 ,适应了当前轻型栽培和农业产业化及结构调整的需求。现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概述如下 :一、特征特性1.熟期早江苏省淮北片中粳区试结果 ,扬粳687全生育期144.1天 ,比对照泗稻9号…  相似文献   

19.
武育粳3号是江苏省武进稻麦育种场与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通过中丹1号/79—51∥中丹1号/扬粳1号选育成的迟熟中梗品种。1992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金粳糯6288是以扬粳糯1号辐射诱变株系为母本、淮稻5号辐射诱变株系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代系谱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中粳糯稻新品种。该品种在安徽省水稻新品种审定试验和示范种植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早熟等优点,2020年通过安徽省审定,适宜在安徽省一季中粳稻区推广种植,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