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开粳2号是从旱72的天然变异株经6a选育而成。株高95-100cm,穗长18~20cm,穗粒90-110粒,千粒重26g,平均产量600-650kg/667m^2。提出了稀播育壮秧,科学施肥,浅水间歇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
西星黄糯3号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西由种子分公司选育的糯玉米一代杂交种。株型半紧凑.夏播全生育期95d,苗期叶色深绿,叶鞘紫色.全株20片叶.穗上6叶半紧凑型.中早熟。株高250cm.穗位90cm.果穗长22cm左右.穗粗5.5cm,穗行数14~16行,白轴,穗粒数570粒左右,偏硬粒,品质优良.千粒重403g,容重720g/L。  相似文献   

3.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钵体育苗每孔播3粒时比6粒和9粒分别增产3.1%和10%;每穴插秧苗数2~4株时产量最高,比1株和5株高11.1%和9.7%;插秧密小于30 cm×20 cm或大于30 cm×26.7 cm时,减产幅度都显著。所以水稻开发多年的盐碱地水稻田应该改变密植、主穗增产的栽培方法,采取稀植、促进分蘖、大穗增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开粳1号以秋田32为母本,沈抗1585-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56~158d。株高95~105cm,穗长17~19cm,穗粒数85粒,平均产量549.8kg/667m2,其糙米率、精米率等指标7项达部颁优质粳米一级,2项达二级。提出了播期、稀播稀种、科学施肥、浅水间歇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由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迪卡009,其平均全生育期春季为119 d,秋季为108 d,株高275 cm,穗位高115 cm,穗长17 cm,穗粗5 cm,穗行数12~18行,行粒数38粒,百粒重31. 1 g,适宜广西全区及贵州省低热河谷区域种植。介绍了迪卡00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北方水稻》2009,(5):F0004-F0004
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39d,需≥10℃积温2800℃。株高98.1cm,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平均穗数22.8穗/穴,穗长17.7cm左右,主蘖穗整齐,平均穗粒数112.2粒/穗,着粒密度中,结实率92.1%以上,千粒重22.6g。  相似文献   

7.
玉米极早熟品种适宜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和2011年采用裂区设计方法, 以密度为主区, 品种为副区, 研究我国极早熟玉米生态区适宜栽培密度。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间最高产量对应的密度差值在22 500~30 000株/hm2之间, 反映了品种间耐密能力不同。试验表明, 参试品种密度每公顷增加万株, 其平均穗长减少0.23~1.13 cm, 秃尖长增加0.008~0.367 cm, 平均穗径减少0.003~0.103 cm, 平均轴径减少0.007~0.063 cm, 平均子粒长减少0~0.023 cm, 平均有效株率减少0~2.20%, 平均株粒重减少8.4~18.5 g, 平均行粒数减少0.89~2.58粒。75 000~105 000株/ hm2的高密区间是极早熟品种的适宜密度区间值, 远远高于中熟、中晚熟区的先玉335、郑单958等品种。  相似文献   

8.
肖志强 《北方水稻》2010,40(2):33-34
通过对直播稻的产量、各时期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寒地水稻折衷直播产量7 500 kg/hm2的理想生育和产量构成为:总粒数36千粒/m2,穗数520穗/m2,穗粒数70~75粒/穗,成熟度80%~90%,千粒重25~26g,分蘖盛期的茎数645株/m2,其出苗数为210株/m2。  相似文献   

9.
辽星10号是辽宁省稻作所选育而成的中晚熟水稻新品种。其株高95~100 cm,穗长15~18 cm,每穗成粒110~130粒,千粒重25.1g,区试平均产量达631.0 kg/667 m~2,抗病性强,米质较优,在营口、大连等地区试种均表现较好。应注意掌握稀播种育壮秧、合理稀植、科学施肥等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辽粳534生育期155~156d,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片直立上耸。株高105~110cm,单株分蘖8~12个,穗长16~20cm,每穗120~200粒,穗形为半紧穗,千粒重25~26g,米质优良,产量650~720kg/667m~2。栽培技术要点是适当晚育晚插,施足底肥,总施肥量(以硫铵计算)60~65kg/667m~2为宜。插秧规格30cm×15cm,注意N、P、K合理配合及稻曲病和二化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