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使猪源抗菌肽Protegrin-1(PG-1)在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高效表达,在不改变PG-1氨基酸的基础上,根据大肠杆菌偏好密码子表,替换PG-1部分密码子,设计两段互补的引物,利用搭桥PCR技术扩增完整的PG-1成熟肽基因,重组至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成抗菌肽PG-1基因融合表达载体pGEX4T-PG-1,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plyS中,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并用1.0 mmol/L的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在28 kD处有特异性的蛋白条带出现,经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子已经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融合蛋白.纯化得到的GST-PG-1用凝血酶切割后,经用亲合层析得到分子量约为2 kD抗菌肽PG-1蛋白1.38 mg/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重组抗菌肽PG-1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牛抗菌肽bac7、bac5和防御素(LAP)成熟肽基因序列,人工合成了抗菌肽融合基因Bac7-Bac5-β,克隆到BAC-TO-BACTM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pFAST HTb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转座载体pFASTBac-B7-B5-β,转化DH10Bac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PCR方法筛选阳性菌落,抽提大分子质粒DNA,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B7-B5-B,转染昆虫草地夜蛾Sf9细胞出现病变后,收集含有重组病毒颗粒的培养上清,重新感染草地夜蛾Sf9单层细胞,收集Sf9细胞超声破碎,1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见表达的融合蛋白带,分子量大小为20kD,与预测大小相符,表达量约占细胞总蛋白的10.6%。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重组的rB7-B5-B蛋白对大肠杆菌具有抑菌活性,本研究为新型抗菌制剂的研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牛抗菌肽bac7、bat5和βdefense(LAP基因)成熟肽基因序列,人工合成了抗菌肽融合基因Bac7-BacS-β defense,克隆到BAC-TO-BACTM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pFAST HTb载体中,构建了重组转座载体pFASTBac-Bac7-Bac5-βdefense,转化DH10Bac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PCR方法筛选阳性菌落,抽提大分子质粒DNA,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Bac7-Bac5-βdefense,转染昆虫草地夜蛾(Bombyx mandarina)Sf9细胞出现病变后,收集含有重组病毒颗粒的培养上清,重新感染草地夜蛾St9单层细胞,收集Si9细胞超声破碎,1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见表达的融合蛋白带,分子量大小为20 kD,表达量约占细胞总蛋白的10.6%.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重组的rBac7-Bac5-βdefense蛋白对大肠杆菌,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酶解花椒籽蛋白制得的抗菌肽的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特性,通过不同p H、温度等因素对制备的抗菌肽进行处理并分析其加工特性。结果表明:抗菌肽在p H值≥6、30~50℃内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氮溶解指数NSI80%);抗菌肽在酸性、碱性条件下的起泡性均高于中性条件,在10min、p H值≥6时具有良好的泡沫稳定性(≥82%);在35~55℃温度范围内,抗菌肽具有一定的起泡性(起泡性≥40%),10min时能保持很好的稳定性(≥73%);抗菌肽的乳化能力随着肽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稳定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p H值4.0时,抗菌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最差,乳化性为2.44m2·g-1,乳化稳定性小于22min;抗菌肽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大于16.7,亲水性较强。本研究为花椒籽蛋白抗菌肽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将家蝇(Musca domestica)防御素抗菌肽成熟肽段的基因(des-hf)第32位氨基酸残基由甘氨酸(G)突变为带正电荷的精氨酸(R),构成第一个突变体des-hf-MU1;采用同样的方法在des-hf基因的C端加上6个带有正电荷的赖氨酸(K),构成第2个突变体des-hf-MU2.采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系统对上述2个突变体进行表达.抗菌特性表明,抗菌肽突变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琼脂孔扩散法检测des-hf-MU1和des-hf-MU2的抑菌效价比des-hf分别提高了2.4和8.0倍.酸稳定性试验显示,抗菌肽突变体在pH值为5~6时活性最高,热稳定性试验显示des-hf-MU1和des-hf-MU2 100℃加热10 min后仍具有抑菌活性.显示了两抗菌肽突变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鸵鸟异嗜白细胞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纯化出鸵鸟异嗜白细胞抗菌肽,并对其部分特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新一代高效肽类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氯化铵裂解、超声波破碎、醋酸提取、CM-Sepharose F F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方法,从鸵鸟异嗜白细胞中分离纯化出了抗菌肽,使用微量琼脂糖弥散法进行了抗菌活性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应用二级质谱(MS/MS)对抗菌肽的分子量进行测定。结果:在鸵鸟异嗜白细胞中存在抗菌肽,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1056MRSA、鸡大肠杆菌E.coli O78和白色念珠菌C.albicans ATCC10231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菌肽具有阳离子性质;热稳定性良好;经RP-HPLC纯化得到峰6、峰16和峰24,峰6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0.065μg/mL,峰16的分子量为4012.472Da,对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3.971μg/mL和5.245μg/mL,峰24的分子量为3542.479Da,对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26.472μg/mL和21.561μg/mL。结论:本研究得到的抗菌肽与已报道的鸵鸟抗菌肽ostricacins相比显示出更强的抑菌活性,是否为同一物质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抗菌肽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及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合成法合成了以酵母偏爱密码子编码的抗菌肽cecropinA(1-8)-melittin(1-18)基因片段,合成片段与酵母表达载体pPIC9K重组,构建胞外分泌表达载体pPIC9K-came,电击法转化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SMD1168宿主菌,对CAME抗菌肽重组酵母菌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酵母表达抗菌肽具有抗菌活性且溶血活性显著降低;重组酵母在含2%葡萄糖pH7.0的YPD培养液中,250r/min震荡培养24h后,重组酵母菌的A600为6.0时,经0.5%甲醇在28℃条件下诱导48h能够诱导产生较高抗菌活性的抗菌肽。  相似文献   

8.
利用醋酸提取、CM-Sepharose F F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从鸵鸟(Ostricacin)异嗜白细胞中分离纯化出抗菌肽;利用微量琼脂糖弥散法进行了抗菌活性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应用二级质谱(MS/MS)对抗菌肽的分子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鸵鸟异嗜白细胞中存在抗菌肽,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1056MRSA、鸡大肠杆菌(Eschenchia coli)078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ATCCl023l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菌肽具有阳离子性质;热稳定性良好;经RP-HPLC纯化得到峰6、峰16和峰24,峰6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65μg/rnL,峰16的分子量为4 012.472 D,对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3.971和5.245μg/mL,峰24的分子量为3 542.479 D,对鸡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26.472和21.561μg/mL.  相似文献   

9.
在α-螺旋抗菌肽序列比较和两亲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序列模板,计算机辅助(螺旋轮法)设计出新型抗菌肽模式肽PGYa(Peptide以Gly开头,以Tyr-NH2结尾),然后选用毕赤酵母偏爱密码子,设计合成了PGYa基因(rPCR法)。所合成的基因全长为94bp,并在其N端引入kex2裂解位点,以保证表达抗菌肽具有天然N端。基因克隆入pPICZα-A质粒,构建分泌型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PGYa。在AOX1 (醇氧化酶)启动子调控下,PGYa蛋白获得分泌表达,其表达量达到132 mg/L。初步抑菌(E.coli DH5α)活性显示:PGYa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抗菌肽为一类小分子的,含氨基酸残基少于100个的,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多肽。禽抗菌肽属β-防御素,为防御素的一个亚类。目前,已从鸡、火鸡和驼鸟的血液、鸡与火鸡的上皮细胞、以及企鹅的胃内容物中分离到多种禽β-防御素。这类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抗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及囊膜病毒在内的许多病原微生物。本文主要综述了该类抗菌肽的分子特征、抗菌机理与应用前景,以期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加强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基因的表达和通过RNAi抑制番茄红素β-环化酶(Lcy)基因(该基因是调控番茄红素转化为其他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的基因)的表达是培育高番茄红素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GenBank中拟南芥的Psy基因序列(NM-121729),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拟南芥的cDNA中扩增出了长1296的Psy基因。根据GenBank中番茄的Lcy基因序列(X86452)和Pds启动子序列(U46919)分别设计特异引物从番茄中扩增出了Lcy基因的高度保守的长302bp的DNA片段和长1790的Pds启动子片段。根据RNAi的原理,将Lcy基因的长302bp的DNA片段以正反两个方向通过一段内含子序列连接在一起形成RNAi片段插入到抗Kan的pVCT2020的表达载体中,并通过具有果实特异性特点的启动子——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基因(Pds)启动子控制该干扰片段的表达,同时将Psy基因在Pds启动子调控下插入到同一载体中,从而构建成了能同时加强Psy基因的表达和抑制Lcy基因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12.
应用自动诱导表达体系提高原核表达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动诱导表达体系是依据T7表达菌株对于培养基中的碳源和能源的利用机制建立起来的,用于生产各种异源蛋白更加高效、便捷和经济。为提高重组蛋白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效率,构建了以S基因抗原位点区作为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S1,并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菌株。用IPTG诱导表达系统和自动诱导表达系统分别对目的蛋白进行表达。结果表明,目的蛋白最高表达量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25.9 %和45.1 %,表明自动诱导表达系统可明显提高表达效率。  相似文献   

13.
真核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cDNA3.1AB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构建由双CMV启动子调控的真核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cDNA3.1AB,首先在pcDNA3.1(+)的基础上,构建出pcDNA3.1A和pcDNA3.1B,通过PCR扩增pcDNA3.1A上含-PCMV-MCS-BGHpolyA-表达单元的片段,定向克隆入pcDNA3.1B,即得载体pcDNA3.1AB。将DsRed与EGFP基因插入pcDNA3.1AB,分别构建pcDNA-DsRed、pcDNA-EGFP和pcDNA-DsRed-EGFP。质粒转染COS-7细胞瞬时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结果双价质粒pcDNA-DsRed-EGFP能同时表达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两基因表达强度无显著差异,且双价与单价质粒相比荧光蛋白表达强度相当。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cDNA3.1AB的成功构建和表达,为进行基因表达及双价核酸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内含子是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功能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本研究以pCAM-BIA3301为载体,利用玉米泛素启动子Ubi1和水稻肌动蛋白启动子Actin1构建两个GUS基因表达载体p33U1和p33A1,同时设置3个对照载体。通过基因枪轰击法将上述载体转入水稻胚性愈伤组织,探讨内含子对外源目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CaMV35S启动子调控下的iGUS(带内含子)基因能够顺利表达;同样,Actin1启动子(带内含子)调控下的不带内含子的GUS基因也可以正常表达,而当Actin1启动子(带内含子)驱动iGUS基因时,则导致GUS染色反应不能发生。Ubi1启动子(带内含子)调控GUS基因的瞬时表达也得出类似结果,证明表达框中内含子的数量为1个或两个时,对GUS基因的表达起到了不同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对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功能基因表达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GFP基因片段插入到pBI121-Lyz多克隆区,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BI121-Lyz-GFP。经SmaI与BamHI双酶切和PCR验证重组质粒,均能得到约750bp的目的片段,通过进一步测序证明:GFP基因已成功连接到pBI121-Lyz中,且重组质粒连接方向正确。利用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菌株LBA4404,用叶盘法转化和田苜蓿,筛选出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愈伤组织,经PCR扩增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证明重组基因已成功转化到和田苜蓿愈伤组织中。  相似文献   

16.
从6周龄的胎牛(Bos taurus)原始生殖嵴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nanog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然后再亚克隆到pGEX-KG表达载体上,获得原核表达质粒pGEx-KG-nanog,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测序证明所插入片段为牛nanog基因编码序列.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JM109(Escherichia coli),在不同的培养温度(25、30和37℃)和不同浓度的IPTG(0.10、0.25、0.50、1.00和2.00mmol/L)诱导下均获得了表达,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和IPTG浓度对GST-Nanog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影响甚微;经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该蛋白约60kD,并具有GST抗原活性,证实目的蛋白为Nanog蛋白.  相似文献   

17.
18.
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牛Nanog基因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JM109中诱导其表达。从6周龄的胎牛原始生殖嵴中提取总RNA, 通过RT-PCR扩增Nanog 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再从酶切鉴定和测序正确的质粒上切下目的片断,定向克隆到 pGEX-KG表达载体上,获得原核表达质粒pGEX-KG -Nanog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测序证明所插入片段为牛Nanog基因编码序列。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JM109, 在不同的培养温度和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下均获得了高效表达,说明培养温度和IPTG浓度对GST-Nanog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影响甚微;经Western Blotting 检测证实该蛋白约60KD, 大小合适,具有GST抗原活性,从而证实目的蛋白为Nanog 蛋白。  相似文献   

19.
摘要:纯化的重组子pM-VP2-E290阳性质粒,与Bac-N-Blue DNA共转染昆虫细胞sf9,通过同源重组,形成具有感染活性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利用重组病毒的LacZ表型进行噬斑纯化。纯化后的高效价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免疫酶斑点技术(Dot-ELISA)进行分析,确定所表达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为67KD,且具有天然蛋白的抗原特异性。应用免疫电镜对表达产物进行观察,可见到细小病毒样颗粒。病毒样颗粒在无免疫佐剂参与的情况下,免疫6-8周龄的BALB/c小鼠,同时设PPV的灭活疫苗免疫组及PBS接种组作为参比对照,检测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指标。结果表明,表达蛋白所形成的细小病毒样颗粒,不仅能诱导小鼠机体产生抗CSFV的特异性CTL反应,还能刺激小鼠产生高效价的抗PPV的特异性抗体。而且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效价显著高于灭活疫苗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橘色双冠丽鱼TYR基因的克隆及其发育时序和组织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是动物体内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中起关键性作用的限速酶,黑色素生成的速度和种类取决于TYR基因的表达量和活性水平.为了解色素相关基因与体色变化的关系,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 TYR基因cDNA全序列,并利用qRT-PCR分析了橘色双冠丽鱼体色变化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中TYR基因的表达差异.实验获得cDNA全长序列2 683 bp,其中阅读框1 620bp,编码540个氨基酸,5'UTR区246 bp,3'UTR区817 bp.氨基酸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相比与脊椎动物间的保守性,TYR蛋白序列在鱼类间的保守性更高.qRT-PCR结果表明,TYR基因在胚胎各期均有表达,受精期表达量最低,血液循环期开始急速上升;在“黑色-灰色-亮黄色”三个典型体色褪黑过程中,各组织TYR基因表达量均在黑色期呈现最高值,显著高于灰色和亮黄色期,灰色到亮黄色时期鳞片和尾鳍的TYR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皮肤组织的TYR基因表达量在三个体色褪黑期均显著降低(P<0.05);亮黄色时期,TYR基因在心、肾、脑、鳔、性腺、尾鳍和眼等组织均有表达,其中眼部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鳔和尾鳍,皮肤和性腺表达量最低.橘色双冠丽鱼TYR基因在三个典型体色褪黑期表达逐渐降低,可能与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逐渐增多以及黑色素细胞数量和分布比例发生变化相关.本研究通过了解体色变异的分子基础,为鱼类体色遗传和体色改良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