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目前国内金枪鱼延绳钓船普遍使用的钓机投绳系统中的投绳机及收绳机主滚筒旁通截止阀(止动阀)存在的不足,采用双压轮投绳技术与遥控/手动止动技术,分别取代原来的单压轮投绳技术与手动止动技术,从而使该系统得到了优化。投绳机主线打滑与跳线现象消失,收绳机主滚筒止动时间平均每次减少44.44%,其总体效率可提高9.31%以上,同时钓线投放的计数准确性与作业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
金枪鱼延绳钓钓具的最适浸泡时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10年10月—2011年1月金枪鱼延绳钓海上调查数据,分两种起绳方式,建立每次作业每一根支绳的浸泡时间计算模型。将钓具的浸泡时间以1 h为间隔分别统计每个区间的支绳数量及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的渔获尾数,并计算其钓获率(CPUE)。结果表明:1)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CPUE都随浸泡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这是由于饵料的诱引效果变化及渔获的丢失引起的;2)二次曲线可拟合浸泡时间与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CPUE的关系;3)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CPUE最高的浸泡时间分别为9.9 h和10.1 h。建议:1)今后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保证每一根支绳在水中的浸泡时间为9.5~10.5 h,以提高捕捞效率并减少副渔获物;2)可把延绳钓钓具的浸泡时间作为有效捕捞努力量,并用于CPUE的标准化。研究结果可用于提高捕捞效率并减少副渔获物的技术方案制订,并为渔业生产和CPUE的标准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1997~1998年期间金枪鱼拟饵曳绳钓作业上钩率的统计方法和拟饵曳绳钓作业的渔获种类数量、重量组成和体长组成的试验结果,与传统拖毛钓作业相比,上钩率按尾数计提高了48.5%,按重量计提高了106.5%。国产拟饵使用效果上钩率达到日本进口拟饵水平,并且具有易于操作,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9~2010年我国大西洋中部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数据,对金枪鱼延绳钓钓具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金枪鱼延绳钓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大眼金枪鱼渔获量和尾数分别占总渔获量的73.67%和76.00%;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剑鱼(Xiphias gladius)未达到性成熟的渔获尾数比例分别为13.00%、25.97%和48.93%;1~6号钓钩,大眼金枪鱼上钩率随钓钩深度增加呈递增趋势,6~8号钓钩上钩率呈递减趋势,6号钓钩上钩率最大为9.46尾/千钩;3号至8号钓钩上钩率均大于7尾/千钩,表明1号和2号钓钩利用率偏低;根据钓钩理论深度,推测大眼金枪鱼主要分布水层为220m~350m。通过调节缩短率和浮子绳长度对钓具进行优化,使得钓钩分布水层与大眼金枪鱼分布水层更为接近,提高钓钩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延绳钓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渔获效率与能源消耗。文章总结了国内外金枪鱼延绳钓力学性能由最初的海上实测到动水槽模型试验再到数值模拟研究的相关研究方法与成果。结果显示:1)延绳钓的力学分析已从静态分析发展为动态分析;2)进行小尺度延绳钓模型试验,目的是验证特定情况下数值模拟分析的准确性;3)根据数值模拟和实测结果确定了延绳钓干线垂直阻力系数(CN90)为1.12和惯性力系数(Cm)为3。建议今后对延绳钓力学性能研究为:1)研究渔具材料刚度、阻尼对数值模拟精度的影响;2)结合金枪鱼的行为特征研究其上钩后的水动力,并将其考虑到模型之中,使模型与实际作业状态更加接近;3)对于渔具与海流、渔船、绞机和渔获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以年、季节、海区、渔具结构以及渔具材料等效应为主要因子,假设5种方案对日本在印度洋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渔获率进行标准化.结果显示,这5种方案对渔获率的变化都具有较好的解释率.其中方案3的解释率最高,达到68%.主效应中,渔区、季节、年份具有最大的F值,表明它们能够解释剩余方差中的最大部分;交互项中,渔区与季节、主绳材料和支绳材料也具有较大的F值.这种情况与日本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数据标准化的结果很相似.考虑每栏钩数的信息时,可使总方差的解释率提高8%~9%.当分别用每月每次投钩数≥5 000钩和≥10 000钩筛选的数据拟合模型时,可使总方差的解释率分别提高3%和2%,预测残差也更趋正态分布.但本标准化结果仍待进一步完善,在资源评估时,应审慎运用.  相似文献   

7.
2015年3-4月及2017年1月在南海外海进行了两次罩网渔船兼作金枪鱼延绳钓的捕捞试验,基于试验数据分析延绳钓钓钩深度及渔获水层分布,以期优化改进试验钓具,有效提高南海金枪鱼延绳钓捕捞效益。研究发现:1)经济渔获以剑鱼(Xiphias gladius)与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为主,剑鱼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kg·千钩-1)为所有渔获中最高; 2)钓钩深度(D)与钩位(n)、风速(SW)、风流合压角(γ)成正相关,与漂移速度(SD)、投绳船速(SV)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D=10. 259n-37. 247SD-29. 878SV+6. 940SW+23. 493γ+35. 633; 3)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对权重表明各影响因子中钩位具有最大的相对重要性; 4)试验中拟合钩深分布范围为35. 08~110. 80 m,剑鱼上钩率与CPUE最高的水层为60~80 m,黄鳍金枪鱼上钩率与CPUE最高的水层为80~100 m; 5) 60~80 m水层主要经济渔获CPUE最大且钓钩数目最多,认为钓钩水层分布较合理。  相似文献   

8.
磁珠富集法制备大口鲶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迎春 《水产学报》2006,30(3):335-340
2004年3月16日-6月8日,在广东广远渔业集团有限公司玻璃钢大滚筒冷海水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华远渔19”号,对印度洋马尔代夫海域进行金枪鱼渔业调查。所获数据资料包括:①CTD测定的温度、盐度和深度数据,TDR测定的实际钩深;②作业参数,包括每次作业的钩数、投绳位置、投绳时间、航向、航速、出绳速度、两浮子间的钩数、起绳位置、起绳时间等;③渔场环境数据,包括风速、风向、钓具对地漂移速度和方向;④渔获统计,包括大眼金枪鱼的渔获尾数以及部分大眼金枪鱼的钓获钩号;⑤生物学数据,包括起捕时已死的大眼金枪鱼的体温。分析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为:①由理论公式推算出每次作业时各钩号的理论深度;②应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理论钩深与实测的平均钩深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③根据实际平均钩深模型计算出每个钓钩的平均作业深度;④根据CTD测得的作业地点的温度、盐度的垂直分布(41次),获得分布曲线。由此,以计算的钩深,从曲线上查出该尾鱼捕获水深处的温、盐数据;⑤根据121尾大眼金枪鱼的取样数据,推算出各水层、水温段、盐度段的渔获率;⑥根据起捕时已死的34尾大眼金枪鱼(鱼体发硬)的体温、以死鱼体温为引数,在曲线上查出该尾鱼捕获水深和盐度;最后,对钓获的大眼金枪鱼的钓获水层、水温和盐度进行了总体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尔代夫海域,捕获大眼金枪鱼的水层为50~210m、水温范围为13.0~29.9℃、盐度范围为35.00~35.79;渔获率最高的水层为70~90m、水温范围为27.0~27.9oC、盐度范围为35.70~35.79;捕获时已死鱼的捕获水层、水温和盐度推算数据为63~203m、14.0~27.0℃和34.94~35.42,主要集中在63~134m、16.0~27.0℃和35.30~35.42。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海洋渔船推进系统的节油减排,以一艘安装有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成功实现节能减排的金枪鱼延绳钓船为例,通过剖析柴电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柴油机理论负荷特性,结合渔船实际使用情况,分析其节能原因。结果显示,渔船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工况需要,随意切换常规动力与电力推进系统;通过选择合理的主机工况,提高柴油机输出效率,降低柴油机油耗率;综合各种工况,能节油15%以上。研究表明,现阶段在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使用混合动力技术是可行的,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在核心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运用一些创新技术手段,如采用多机多桨拆分系统,赋予系统更高的智能调配作用,可以把混合动力系统推广到拖网渔船和围网渔船上。  相似文献   

10.
国外鱿鱼钓机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鱿鱼钓机是远洋鱿钓渔业中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渔业现代化的重要生产工具。本文概述了鱿鱼钓机系统发展历程中的3种主要类型:机械控制型、基本电控型和电脑控制型。分析了国外鱿鱼钓机装备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对几种主流鱿鱼钓机型式的性能水平进行了对比。针对国内鱿钓渔业中机钓产量低的现状,提出鱿鱼钓机的研究方向主要为降低脱钩率和优化抖动模式。本文可以为研制优质高效的国产化鱿鱼钓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北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建立与模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0—2003年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历史环境数据,应用环境因子叠加方法,构建了西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用于金枪鱼渔场预报。分析得出各月适宜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范围和历史高产区空间位置;导入实时海表温度、叶绿素-a等遥感栅格数据,分别提取适宜海表温度、适宜叶绿素-a浓度和历史高产区的空间栅格数据集,最后在空间上对3种栅格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并取交集。交集所指空间区域即为大眼金枪鱼潜在渔场位置。通过精度检验,表明该模型渔场预报精度为60.5%。并以VC++6.0工具为开发平台,对此模型进行了设计开发,实现了模块预报西北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  相似文献   

12.
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两年的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探捕调查结果,对延绳钓渔获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有肥壮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怆鱼(Thunnus albacares)等15种大洋性鱼类,渔获物中金枪鱼类分别占重量和尾数的76.41%和76.91%,旗鱼类占11.05%和7.83%.鲨鱼类占10.80%和12.08%,其他鱼类占1.73%和3.18%。相对重要性指标(IRI)表明,延绳钓渔业以肥壮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为目标鱼种,其他大型中上层经济鱼类为兼捕对象。各渔获种类的渔获重量组成比例月间变化和海域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3.
网目尺寸对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及网具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和海上网具性能实测,并在听取生产第一线船长意见的基础上,把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现行金枪鱼围网主网衣下部约三分之一网衣的网目尺寸放大50%,即从260 mm增大到390 mm,以探讨改进围网渔具的沉降性能。实验应用田内准则换算并制作成模型网,在日本下关西日本日网公司专业围网动水槽进行模型试验,比较了侧流、背流、顺流(流速8 cm/s,相当实物网0.20 m/s)3种相对流向的放网模式下放网以及无流(0 cm/s)海况下放网,网目尺寸改变前后围网的沉降性能、网具形态和闭合效果。结果显示,主网衣下部网目尺寸从30 mm (对照网,相当于实物网网目尺寸260 mm)放大到45 mm (试验网,相当于实物网网目尺寸390 mm),网具的沉降深度和沉降速度分别提高1.6%和1.1%;试验网的收绞时间比对照网缩短14.3%,且能保持较好的形态;有流时的3种放网模式下,试验网和对照网浮子纲在放网结束时刻的初始包围面积基本相同;在收绞结束时,试验网浮子纲包围面积为对照网的1.33倍,绞纲结束前6 s,试验网沉子纲包围面积为对照网的1.79倍,说明增大网目尺寸有利于网具包围面积的增大,改善了被围鱼群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4.
金枪鱼延绳钓环形钩和圆形钩钓获率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华远渔18号"和"华远渔19号"两艘冰鲜金枪鱼延绳钓渔船2005年9月15日~12月12日在印度洋热带公海水域(0°47′~10°16′N,61°40′~70°40′E)作业期间收集的数据,以每千钩钓获尾数和平均净重,对环型钩与圆型钩对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选择性、钓获率差异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钓具漂移速度下环型钩与圆型钩各自对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不同钓具漂移速度下环型钩与圆型钩之间对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钓获率无显著差异;环型钩与圆型钩之间对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渔获物净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贝叶斯概率的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贝叶斯概率为模型基础框架,利用来自印度洋金枪鱼管理委员会(IOTC)的大眼金枪鱼延绳钓历史渔获统计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温最优插值再分析数据,进行适用于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渔场的模型参数估算与预报模型构建。模型回报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场综合预报的准确率达到了65.96%。模型预报结果用概率百分比来表示,符合渔业资源分布的客观特点。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提供的SST产品进行业务化运行的渔场预报,利用模型结果每周生成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概率预报图,用不同大小的圆形来表示渔场概率的高低,可以为印度洋区域的远洋渔业生产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贝叶斯原理的大洋金枪鱼渔场速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金枪鱼类(Scombridae)是世界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中国金枪鱼生产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研究和预测金枪鱼渔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美国NASA提供的卫星遥感反演海表温度(SST)三级数据产品和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SPC)提供的有关国际金枪鱼历史捕捞产量资料,分析金枪鱼同SST等海洋渔场环境要素之间的统计关系,建立了金枪鱼渔场的贝叶斯概率预报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模型回报试验,结果表明太平洋鲣鱼渔场综合预报的准确性达到70%以上,对渔业捕捞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26-431]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当前传统人工晾晒海贝柱效率低下、容易造成污染等问题。设计了海贝柱自动晾晒机械,采用阶梯式晾晒生产线对湿海贝柱分级晾晒,多条晾晒生产线分时、高效的工作,机器上方设有遮板以保证晾晒作业不被污染而且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整机采用stm32单片机、传感器等技术实现自动化作业,机器控制系统监测到生产线发生故障或海贝柱出现堆积时会立即停止工作以便于检查故障、减少损失。试验结果表明:机械晾晒不会造成海贝柱内的营养成分的流失,机械晾晒海贝柱的干基含水率达到30%仅需12h,机械晾晒海贝柱能节省大量的干燥时间,显著的提高了晾晒效率,避免了人工晾晒过程导致的二次污染和损失。该研究为海贝柱自动晾晒机械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